提起河南信阳息县,就是河南人也有很多不知道,但是,你可知道?他可是全国著名的一座千年古县,建县历史达3000多年,是周朝时期古息国的首都,尤其可贵的是,他是一个千年不败的县城。
那么,问题就来了。息县地处黄淮平原区,历史上黄河和淮河都无数次泛滥,最典型的开封,被黄河掩埋了九次,为什么息县不会受到黄河和淮河泛滥的影响,而成为一座千年古县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科普的主题:“千年古县的地质之基”
一、天下第一县
被誉为“天下第一县”的息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自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分封赐土,其弟羽达建息国至今,已历数3000多年,公元前680年,楚灭息国、申国、权国后,设置了中国最早的县级单位息县、申县和权县,虽经历史风云变化,唯“息”字岿然不变,息县也因此被誉为“天下第一县”。
二、东南第一山
千里淮河之畔, 坐落着一座气势磅礴,碧深如黛的濮公山,昔日濮山,古树高藤,松翼排空。原海拔高度149.30米。公元1080年农历正月,北宋时苏轼谪迁南行,出汴京,穿豫东平原,一路坦平,行至淮河,突见一峰,拔地而起,青翠郁绿,如青龙俯饮,登临畅然,徘徊沉吟,挥毫写下“东南第一峰”墨宝传于后世。
三、悠悠淮河情
淮河是息县的母亲河,滋养了息县这座千年古县。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西部的桐柏山主峰太白顶西北侧河谷,桐柏山在大地构造上处于秦岭造山带和大别造山带接壤部位,在长期复杂的地质构造运动中,淮河在此孕育而生,延绵由西向东流。古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之说。
而在黄河夺淮之后,淮河频频泛滥,成了“十年九荒,多灾多滥”的泛滥之区。据历史记载,淮河频频泛滥,而息县自古以来均为受其害,这与息县特殊的地质环境是息息相关的。
四、千年古县的地质之基
息县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年古县的主要原因是东南第一山濮公山提供的福祉。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到,千里淮河一路走来,遇见濮公山后,从其山脚下半环绕而过,可以说,濮公山就是一个“中流砥柱”。而这个中流砥柱随着风化作用的不断继续,山顶上的物质不断被雨水冲到山体的四周沉积下来,而这些沉积物又推动着淮河向平原区侵蚀,其结果导致濮公山四周的面积越来越大。息县也因此成为黄淮平原少见的几个不受到淮河威胁的县。因此说,千年古县的地质之基就是“濮公山”。
五、河南息县濮公山矿山公园
然而,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构成濮公山山体的石灰岩成为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的矿产资源,几十年的开发,濮公山已经被开采的支离破碎,局部地区甚至成为“负地形”,千年古县的地质之基发出了沉痛的哀叹。
为了保护千年古县的地质之基,恢复千年古县昔日的风采,息县政府决定变残山剩水为旅游资源,倾力打造息县的后花园——河南息县濮公山矿山公园。
息县濮公山省级矿山公园坐落在息县西南部,与县城隔淮河相望,地理坐标为东经:114°43′4.57″~114°44′19.47″;北纬:32°17′45.53″~32°18′44.6″,总面积约2.28km2,是一座以展示石灰岩矿业遗迹为主,以环境治理、生态恢复工程为辅,与濮公山“东南第一峰”、淮河等自然景观,息县“天下第一县”、古息国故城遗址等人文景观,刘邓大军抢渡淮河等红色文化相互呼应的综合性矿山公园。
1、蔚为壮观的矿业遗迹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梵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濮公山因石灰开采遗留了石灰厂、水泥厂、碎石场、炮孔痕、安全洞(避炮棚)等生产遗迹,同时也形成了巨大的采坑、壮观的台阶式采矿崖台、崖壁、长墙、残留峰等空间地貌遗迹。
西区采坑:位于公园西部,面积0.34km2,最低点海拔21m,海拔低于40m的区域面积0.19km2。
中区采坑:位于公园中部,面积0.15km2,最低点海拔33m,海拔低于40m的区域面积0.038km2。
崖台地貌:
崖壁地貌:采矿留下的悬崖峭壁异常陡峻,站在崖壁下向上望难见其顶,站在崖上往下望令人头晕目眩。
采矿峡谷:两侧犹如万仞绝壁,峡谷有的长100多米,有的长60-70米。
3、灿若繁星的名胜古迹
春秋时期,和西施齐名的息夫人,是历代文人墨客吟诵不止的主题。
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被封为新息候,他驰骋疆场,屡立战功,曾豪言:“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马革裹尸的成语就来源于此。
曾被苏东坡誉为“天下第一峰”的濮公山隔淮河与县城相望,站在封顶,可南阅楚天,北跳中原。
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最后一个关口。刘邓大军在此摆脱了百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千里挺进大别山,拉开了解放战争大反攻的序幕。
息县古建筑灿若繁星,谯楼、黉学、城隍庙,倒座观音堂、大慈庵、火神阁、塔园、千佛庵等等,72座牌坊更是远近闻名,恢宏壮观。
六、诗与远方
濮公山颂
地质艺术
信阳息县濮公山,东坡先生独青睐,
妙笔东南第一峰,千里淮河第一湾。
山内盛产石灰岩,质纯量大富息县,
烧制石灰历史久,闻名合肥和武汉。
祖国经济大发展,城乡建设换新颜,
石灰水泥用量大,濮公山体成残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