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兴国的富硒沃土到于都的红色遗址,从赣县的深山清泉到宁都的蓝莓田园,自然资源系统以地质调查为基、以规划引领为纲、以要素保障为刃,精准破解资源盘活、用地保障、生态保护等难题,在赣南大地书写出“资源变资产、生态变效益、遗产变财富”的乡村振兴答卷,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十四五”时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过渡期,当前正处于收官冲刺的关键阶段。江西省赣州市锚定“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目标,将自然资源管理作为激活乡村发展动能的核心抓手,持续推进乡村振兴。
兴国县:“富硒筑基+老城焕新”的双轮驱动
兴国县城南郊的平江河畔,埠头乡拓诚农业芦笋基地的大棚内,翠绿嫩茎破土而出,这片富硒土地孕育的“黄金产业”,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
早在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便启动兴国地区地质勘探,精准划定611平方千米富硒土地,圈定垓上村等18处产业基地建议区,为乡村产业发展埋下“金种子”。同时,自然资源部门通过搭建科研与认证桥梁,促成基地芦笋先后获得富硒认证与“富有机硒营养芦笋”认证,凭借品质优势站稳市场。
围绕村庄规划引领、资金支持和用地保障等,自然资源部门派出挂职干部驻村帮扶,制定村庄规划,通过设施农业用地、一二三产融合用地、出让土地、流转农地等多种途径,为产业发展铺路,并开辟审批“绿色通道”,加速芦笋基地大棚与厂房落地。同时,自然资源部相关扶持资金持续加码,投资155万元引进加工设备,推动产业升级。
如今,1314亩的芦笋基地核心区实现亩产值2.4万元,带动893户群众户均增收1.8万元,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突破54.8万元。“我们将持续发挥自然资源的政策、资金、技术帮扶力量,力争把芦笋做成富民大产业,推动兴国富硒品牌农业发展壮大,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自然资源部挂职干部张明说。
兴国平固街“小城故事”街区的蝶变同样亮眼。这片承载1800年建县史的老城区,曾经是低效棚户区,如今变为国家3A级景区。
自然资源部门依托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打破文物“孤立保护”思维,将肖华故居、古戏台等12处历史遗存纳入片区总体规划,通过“修旧如旧”手法保留建筑风貌,以“打开式”的布局实现文物区与商业街区、居住区的有机衔接,让历史建筑“活起来”,让千年文脉在当代生活中延续。
同时,自然资源部门以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为抓手,给予土地规划政策激励,对保留历史建筑、移交公共空间的开发行为给予指标倾斜,推动片区容积率提升;指导地方以社区为单元统筹空间规划,按“15分钟可达”的标准配置集贸超市、社区服务中心、停车场等设施,让2340户棚改搬迁群众安居乐业,以实际行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未来,我们将立足自然资源部门职能定位,持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通过规划与土地政策联动,以及存量用地盘活,将红色文化、古代文化等多元素融合,持续更新城市面貌。”兴国县自然资源局局长刘中华说。
赣县区:“组合出让+品牌赋能”的创新实践
赣县区夏潭村的深山清泉,实现了从“解渴水”到“致富水”的蜕变。在自然资源部支持下,2016年,夏潭村的第一口探采结合井正式开钻,当时就是为了让村民喝上干净水。随后,自然资源部经过深度勘探,发现夏潭村深井水不仅水质好,还富含偏硅酸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是发展矿泉水产业的“黄金资源”。为此,培育生态型矿泉水产业成为了夏潭村新的发展方向。
然而,按照传统模式,采矿权属于国有资源,须进行公开出让;而采矿权涉及的土地属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两者分属不同的资源管理体系。这种“矿地分离”的现状导致项目落地难。
为解决这一问题,在自然资源部大力支持下,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和赣州市自然资源局精心指导,赣县区政府全力统筹推进,镇、村两级积极配合,多方协同、凝聚合力,首创“采矿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组合供应模式,即将矿泉水采矿权与矿区范围内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打包,作为一个资产组合包,通过江西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公开拍卖。这一举措不仅缩短了项目审批时间,还降低了企业成本,更破解了城镇开发边界外企业“用地难”、农村集体土地“价值低”的难题。
今年2月,该创新实践被江西省深改委评为“江西省全面深化改革优秀案例”;7月,投资3000万元的夏潭村现代化矿泉水厂正式动工建设。“夏谭村正着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我会跟前几任驻村书记一样,发扬‘钉钉子’精神,一茬接着一茬干,解难题、办实事,让老乡过上好日子。”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成都局派驻夏潭村第一书记方铭说。
此外,为丰富夏潭村文化生活,中国自然资源报社党委正牵头组织中国地图出版集团、海洋出版社、大地(地质)传媒集团、中国林业出版社,捐赠科普类、少儿类图书,共同为村里建一座自然资源书屋。
如何做好“土特产”文章,是赣县区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关键问题。赣县区地处赣江源头,生态环境优美,孕育了赣南脐橙、阳埠腐竹、沙地板鸭、湖江鱼丝等为代表的优质农特产品,其中不乏“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但长期以来受限于品牌价值与影响力不强,优质农特产品时常面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
为此,今年4月,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与赣县区政府签订《乡村振兴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启动“中国极地考察赣县区农特产品供应基地”建设。这是自然资源部直属单位支持赣县区乡村振兴的一次生动实践。借助极地科考这一国家级平台和品牌,赋能赣县区优质农特产品,为全面提升赣县区农特产品品牌价值与影响力开创新局面,为助力乡村振兴开辟了新路径,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今年10月,赣县区政府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码头举办“极地品质·客家匠心”农特产品系列宣传推介活动,将产自赣南老区的优质农特产品送上极地考察船,服务保障我国第42次南极考察,让赣县区优质农特产品获得了走出山水、服务国家战略的机会。
“作为挂职干部,我将充分发挥自然资源部定点帮扶和对口支援赣县区的双重优势,依托部里的帮扶力量,坚持‘老区人民所需’与‘挂职干部所能’相结合,推动各项支持政策在赣县落地落实,切实为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添砖加瓦。”自然资源部挂职干部郭彦辉说。
宁都县:“地灾防控+产业富民”的双重保障
“以前下大雨就睡不踏实,现在安心多了!”王元丘村村民道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带来的安全感。2022年6月,宁都县黄石镇王元丘村白尾前组发生滑坡,对41名村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对此,自然资源部门迅速投入82万元专项资金,采用“削方降坡+格构锚杆+坡面绿化”方案消除地灾风险,让村民彻底告别“雨天难眠”的日子。
此后,自然资源部加大宁都县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支持力度,协调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在资金分配中给予支持和倾斜,推动构建系统的防护网:依托2537万元地灾防治资金,宁都建成“灾害点+风险区”双控体系,以地灾防控筑牢安全屏障、以预警联动守牢百姓家园。今年5月强降雨中,该防控体系成功预警撤离51人,该案例获自然资源部通报表扬。如今这一全链条防护网正守护着572名群众的安全。
“在自然资源部支持帮助下,宁都县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地灾防控网。我们将持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争取专项资金和技术资源,升级监测设备,完善防控体系建设,切实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自然资源部挂职干部何峻岭表示。
安全底线筑牢,产业增收紧随。在黄石镇蓝莓基地,水肥滴灌系统正精准滋养着幼苗,不远处的冷库已完成设备调试。这两处关键设施,源自自然资源部190万元的定点帮扶资金。前者使灌溉效率提升40%,让每亩蓝莓产量稳定在2000斤以上;后者解决了蓝莓保鲜难题。
项目落地背后,还有用地政策的精准支撑。自然资源部门指导当地遵循耕地和设施农业用地等管理要求,严格保护大棚内的耕作层,并对冷库等配套设施实行备案制管理,既保障了4300余亩大棚及其配套设施的合规合法用地,又通过产业融合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提升了农业产业价值。
如今,黄石镇蓝莓种植面积达1300余亩,可带动千余人就业,可实现人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小蓝莓”真正变成了“致富果”。“我们会持续在产业用地保障上下功夫,用好自然资源定点帮扶资金,助推蓝莓产业做大做强,带动更多村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宁都县自然资源局局长何勇说。
于都县:“古村活化+矿山复绿”的红色赋能
作为长征出发地,于都的乡村振兴始终浸润着红色底蕴。“守着老屋过了大半辈子,没想到现在成了宝贝!”坝脑村老人望着修缮一新的王氏宗祠感慨道。这座古村始建于南宋,因红军烈士遗孀段桂秀“一生守望”的故事与28座古祠堂闻名,却曾因资金短缺、建筑破败陷入困境。
为此,自然资源部门精准施策,支持编制坝脑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对古建筑群进行了全面摸底普查,逐一登记造册、建立档案、设立标志,指导以“修旧如旧”工艺,实施古村落的修缮保护保留工作。同时,创新宅基地盘活模式,将闲置老宅改造为红色民宿与文化展厅,配套5个文化广场。
如今,坝脑古村年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2024年村集体收入突破50万元,成为红色文旅的重要节点。“我们依托深厚的红色底蕴、古朴的村落风貌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规划对乡村建设的引领作用,推动现有资源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了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新样板。未来自然资源部门将持续提供规划、用地等要素保障,为当地乡村振兴、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自然资源部挂职干部李政说。
而铁山垅深处的中华钨矿公司旧址,也正在上演生态蝶变。这座“共和国第一国企”,曾是苏区时期重要的经济来源,为中国革命作出卓越贡献,但一度因山体裸露、矿渣堆积,面临地灾威胁。
为此,自然资源部将其及周边生态环境治理纳入“山水工程”,投入1220.8万元修复1147亩山体,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消除矿区内地质灾害,确保矿区周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于都县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部帮扶政策和资金,完善停车场、公厕等配套设施,建成消费合作社、工人夜校、农家餐饮等服务节点,打造红军徒步运输钨砂的路线、采矿、淘洗矿、肩挑矿石等沉浸式体验场景,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当时苏区军民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
如今,昔日的“生态疮疤”变身红色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2万人次,综合收入破亿元。“‘真金白银’‘真抓实干’的生态修复换来的是‘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现在的于都,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天更蓝了,乡村更有活力了。我们将久久为功,因地制宜、探索创新,推动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于都县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
回顾过往,自然资源系统通过地质调查、村庄规划编制、全要素用途管制、地灾防治、生态修复、用地政策创新等手段,在赣州四地构建起“资源激活—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生态提升”的良性循环,既守住了耕地保护和生态安全的底线,又激活了集体土地、矿产、文化遗产等沉睡资源,彰显了自然资源系统“政策+技术+资金”三维赋能的独特优势,为赣州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十五五”时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后的第一个五年,是过渡期转向常态化帮扶的新阶段。展望未来,自然资源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紧扣“十五五”关于推动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继续统筹发挥部级“指挥中枢”的顶层设计与资源统筹作用、省厅“关键枢纽”的政策本土化与配套衔接作用、市局“区域统筹中心”的部署传导与工作指导作用、县级“一线战斗堡垒”的政策精准落地与民意反馈作用,以及赣南老区乡村振兴发展中心贯通部、省、市、县四级的“桥梁”作用,并依托部、省、市、县四级联动配合及系统内外帮扶力量与资源的融合,努力实现自然资源政策助力赣南老区乡村振兴新跨越。




新手指南
我是买家
我是卖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