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 热门新闻
  • >
  • 矿业
  • >
  • 光伏高纯石英砂“掺铝”争议:技术平衡与产业链协同的现实考题
光伏高纯石英砂“掺铝”争议:技术平衡与产业链协同的现实考题
2025-09-04 15:05 来源:中安在线 编辑:矿材网

近期,国内高纯石英砂行业头部企业安徽威克特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与下游石英坩埚厂商的买卖合同纠纷引发光伏行业广泛关注。这场聚焦“掺铝”工艺的技术争议,不仅暴露出材料创新应用中的技术边界问题,更折射出光伏产业链协同机制的短板。

  技术双刃剑:“掺铝”工艺的科学逻辑

  在高纯石英砂制造领域,属杂质通常被严格管控,但光伏坩埚的特殊应用场景催生了差异化技术需求。行业专家指出,铝元素在光伏坩埚用砂中的作用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杂质,而是通过“功能化改性”提升材料性能的关键要素。其核心原理在于铝氧键键能高于硅氧键,适量引入可显著增强石英坩埚的高温结构稳定性。

  我国现行标准明确光伏坩埚外层砂铝含量限值为20ppm,为这一工艺应用提供了规范依据。国际研究也为此提供了科学支撑:2024年挪威石英公司与挪威科技大学在《RSC Advances》发表的研究显示,20ppm左右的铝添加量可使石英玻璃高温粘度达到峰值,同时通过形成氧空位有效阻碍方石英结晶,对延长坩埚使用寿命具有积极作用。

  产业链断层:验证缺失与责任模糊

  据威克特瑞披露,此次纠纷的关键细节在于下游坩埚厂商采购“掺铝”高纯石英砂后,未完成小试、中试、大试等必要验证流程便直接批量投产,这种急于求成的操作忽视了材料工艺的复杂性。

  业内人士分析,石英坩埚质量受多重因素影响,除砂料本身品质外,拉晶用多晶硅纯度、热场系统稳定性、温度与真空度控制精度等均可能导致“析晶”问题。将责任简单归咎于“掺铝”工艺,既不符合材料科学规律,也不利于问题的系统解决。事实上,铝元素作为晶格杂质本就难以完全清除,行业实践早已证明光伏坩埚用砂并非铝含量越低越好,而是需要找到性能与风险的平衡点。

  行业启示:构建全链条协同创新体系

  此次纠纷凸显出光伏产业链在技术创新应用中的协同短板。当前我国光伏产业规模已居全球前列,但新材料、新工艺的产业化衔接仍存在机制性缺陷。业内专家建议,应建立覆盖小试、中试到量产的全流程验证标准,明确各阶段技术指标与测试方法,避免为追求效率省略关键验证环节。

  更重要的是建立产业链技术协作机制。实践表明,“最佳铝掺杂量”并非单纯由材料供应商决定,而是需要砂厂与坩埚企业通过联合实验共同摸索的系统工程。这种协作应延伸至设备厂商、生产企业等产业链各环节,形成“材料-工艺-设备”联动的技术验证体系。面对质量争议时,行业需要建立多维度归因分析机制,借鉴光伏设备质量鉴定的科学方法,通过实验数据厘清责任边界。

  高纯石英砂作为稀缺战略资源,其提纯加工技术一直是行业难点。我国湖北、江苏、安徽等地虽已发现优质石英矿资源,但高端产品仍需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在这样的产业背景下,此次“掺铝”争议更凸显了技术协同的重要性——只有通过标准共建、风险共治,才能让材料创新真正成为产业升级的支撑力量。

  光伏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既需要技术突破的勇气,更需要科学验证的耐心。威克特瑞纠纷案例提醒行业,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更需夯实产业化衔接的制度基础,让每一项材料创新都能在科学验证与协同合作中安全落地,为新能源产业发展筑牢材料根基。


上一篇:煤炭中报“寒意浓”!25家煤企利润集体滑坡,头部四企同比少赚100多亿

下一篇:纳米金刚石抛光液:超精密加工背后的“原子级”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