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石墓群(地质文化),我为芒砀山景区代言
我叫石墓群,是典型的地质文化景观,我为芒砀山景区代言。
我们是一群修建于汉代的石墓群,我们的墓群中有梁孝王和他王后的墓地,还有众多梁国贵族的墓地,最为现代人惊奇的是,在我们的墓地中发现了极为珍贵的“金缕玉衣”。无论在河南,还是在全国,只要提到我们,人们马上就知道是芒砀山,因此,我们又是芒砀山的“代言”。
那么,芒砀山为什会有石墓呢?为什么有的山有石墓,有的山没有石墓呢?古人是如何把这些石墓建成的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走进芒砀山,来了解芒砀山山体的地质特点吧。
芒砀山是由十三个山头组成,又叫“芒砀群山”,散布在永城市的北部,这是三座山头的岩石构成不完全相同,一部分山体由石灰岩构成(保安山、僖山、夫子山等),一部分山体由花岗岩构成(鱼山、磨山),个别的山头由石灰岩和花岗岩联合构成(如芒砀山),还有一个山头为黄土构成(周山),而石墓群主要分布在石灰岩构成的山体内,其它岩石构成的山体内并无分布。
其中的原因主要与我国古人对石灰岩的开发利用有关,我们的古人很早就知道烧制石灰的原理,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人已经将石灰用于建筑,中国也在公元前7世纪开始使用石灰,明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于谦曾写过一首《石灰吟》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以拟人的创作方法,歌颂了石灰的优秀品质和坚贞不屈精神。
由于谦的诗可知,明朝时,我国人民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利用石灰岩烧制石灰的技术了。明末杰出的大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走遍神州山山岭岭,在其巨著《徐霞客游记》中,最早揭示了我国西南地区的石灰岩地貌,比欧洲人发现石灰岩早一百多年。而芒砀山石墓的挖掘正是利用了烧制石灰的原理,先把石灰岩用柴火烧热,再泼上凉水,坚硬的石灰岩就变成了石灰,如此周而复始,一个规模宏大的石墓就建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