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更大力气建设能源强国
2025-11-07 15:12 来源: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编辑:矿材网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建设能源强国”,清晰标注出未来5年能源行业的奋斗方向。

  从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设能源强国”目标,到“建设能源强国”写入《建议》,其间,能源革命的实践日益丰富,能源安全的底座更加稳固,能源转型的步伐铿锵有力。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能源强国,是以有力支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统筹能源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对能源领域未来发展作出的重要战略安排。

  能源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能源保障,与《建议》提及的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等共同构成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四梁八柱”。

  回顾我国能源产业筚路蓝缕的奋进历程,从引进吸收到自主创新,从蹒跚起步到全球领先,从仰视世界到平视世界,走出了一条极不平凡的跨越式发展之路,奠定了今日中国的能源大国地位。

  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为我国建设能源强国提供了必要条件。

  从引领低风速风电技术创新突破到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屡创新高,从新型储能贡献世界一半以上的装机量到氢能率先实现规模化商用,当前,我国能源产业以科技创新为锚,打造新场景、培育新业态、激发新动能,为全球绿色转型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看澎湃绿能,1分钟,全国风机可以发出近190万度电,相当于节约标准约570吨;1天,全国光伏板可发出约23亿度电,相当于超70万户家庭全年的用电量;1个月,全国可再生能源可发出2900亿度电,相当于英国一年的发电量。

  过去5年,我国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目前,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超21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比重接近60%。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就有1度来自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算力中心八成的用电量来自于绿电,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低碳绿色转型。

  看产业配套,我国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提升,能源关键装备产业链供应链逐步实现自主可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有力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看技术创新,我国以重大科技项目为牵引,以重大能源工程为依托,加快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攻关,在新能源发电、特高压输电、百万千瓦级水电、先进核电、重型燃气轮机、智能电网、深地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特厚煤层智能综合开采等领域均取得积极突破。

  这些积累和沉淀正是我们从能源大国迈向能源强国的信心所系、底气所在。

  从能源大国到能源强国,意味着能源产业将从单点突破、规模扩张进入到系统性重构、整体性重塑的新阶段。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建设能源强国,需要我们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保障能源生产供应的持续性、稳定性、可及性、公平性,以强大的能源技术创新能力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

  建设能源强国,需要围绕高质量发展,着力推进能源产业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面的突围转向系统能力的提升,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既高水平满足各种能源服务需求,又助力我国摆脱“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劣势,实现绿电发得出、电网接得住、终端用得好。

  建设能源强国,也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依托。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日益严峻之势,我国正以一场深刻的能源革命作出回应。通过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山”的理念,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能源转型轨迹不仅勾勒出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路径,更向世界传递出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时代强音。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十五五”是我国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决胜期,需要全行业下更大决心、以更大勇气、花更大力气推进能源强国建设,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基础、赋能加油。

  星光不问赶路人。新征程上,必将有更多清洁电能跨越山海,点亮万家灯火;更多低碳技术破土而出,守护绿水青山;更多能源丝路贯通四海,分享中国机遇。


上一篇:我国首艘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正式入列

下一篇:磷酸铁锂电池“走向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