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全球金属交易格局走向新平衡
2025-11-18 09:34 来源:中国经济网 编辑:矿材网

 上周,伦敦属交易所(LME)全面暂停所有非美元计价的金属期权交易。此举犹如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全球市场激起层层波澜。这折射出当前单一货币和单一市场的国际定价体系存在脆弱性。LME的决定虽然引起市场短期震荡,但是带来了推动全球金属交易格局走向新平衡的契机。


 11月3日,LME发布公告称,由于欧元、人民币等非美元计价的金属期权合约“长期缺乏流动性,维持成本高于收益”,决定从11月10日起,全面暂停所有非美元计价的金属期权交易。LME表示此举属于“商业优化行为”,但是有分析指出,这一解释难以完全成立。以人民币为例,近年来人民币计价金属期权成交量大幅上涨,上海期货交易所的人民币铜期货持仓量稳居全球前列。因此,在这场看似技术性调整的背后,全球金属交易格局调整的序幕缓缓揭开。11月10日该公告落地后两个小时内,上海期货交易所夜盘金属合约全线涨停,而LME美元计价合约却罕见跌停,两地价差创下1987年以来最高纪录。这反映出市场心态发生的微妙变化。


 LME的有关举措背景复杂。一方面,美元体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国联邦债务规模已经突破38万亿美元,美债的实际收益率已难以覆盖主要持有国的通胀成本,这从根本上动摇了美元资产的吸引力。市场对美元信心的衰减在多个层面显现。外国央行持续减持美债的趋势虽未形成规模性抛售,但储备资产多元化配置的步伐明显加快。黄金作为传统避险资产的需求持续升温,以及多边新型支付机制的加速推进,则反映出国际社会对现有清算体系的担忧。此外,美国将美元武器化的行为加剧了系统性风险——金融制裁的滥用不仅冲击特定国家,更动摇了全球对美元中立性的信任基础。另一方面,美国近期积极推动由七国集团(G7)成员国、乌克兰、韩国和澳大利亚组成“关键矿产联盟”,此举隐隐与LME公告遥相呼应,试图通过强化美元在金属定价中的独占性,强化对大宗商品定价权的把控。还应看到,尽管港交所早已完成了对LME的收购,但美国资本仍能通过摩根大通等机构对LME产生重要影响力。


 LME的举措短期内有助于强化美元地位,但同时也加速了全球金属交易体系的分化。对于欧洲、亚洲等地的企业而言,失去非美元对冲工具意味着需承担额外的汇率风险与交易成本。例如,日本、德国的制造商被迫改用美元合约后,需同时应对金属价格波动和美元汇率波动,风险管理复杂度显著提升。LME行动反映出“美元闭环”的刚性收缩,这有助于催生新的平衡力量。已有迹象表明,市场资金开始向上海、迪拜等区域平台转移。有分析认为,全球流动性的大规模再分配,可能推动形成服务于金融投机需求和深度绑定实体产业的不同计价盘并行格局。


 对中国企业而言,LME公告带来的影响是“危”“机”并存。短期内国内企业可能面临对冲工具短缺和成本上升的压力,但长期看中国的核心优势同样明显。一是实体产业的话语权不断增加,中国消耗全球一半以上的铜、掌握55%的电解铝产能,庞大的现货贸易量为人民币定价提供了天然锚点;二是金融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功能持续完善、业务量稳步增长、参与者覆盖全球六大洲;三是“一带一路”建设等区域合作的拓展。这些条件使得中国有望将现货优势转化为在定价上掌握更多话语权,进而逐步构建自主定价体系。


 历史上,单一货币的强制统一行动往往事与愿违。20世纪60年代,英国为应对国际收支逆差引起的严重外汇危机而实施严格外汇管制,反而为美元在伦敦的崛起提供了机遇。如今美元体系的过度强化同样可能伴生强烈的替代需求。无论未来走向如何,全球金属交易体系变革离不开与实体经济深度耦合的新平衡。真正的领导者,必是能够顺应并引领新平衡的力量。

上一篇:科技赋能煤炭企业提“智”增效 迎峰度冬能源“压舱石”作用进一步显现

下一篇:供需重构,钢铁行业以供应链协同创新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