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和环保是当前国内矿山面临的两大难题,也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如果矿山要同时面对了两大难题的双重考验,无论是煤矿还是非煤矿都难逃生死考验。这不,在辽宁的矿山就遇到了安全检查,环保督查同时狭路相逢!那会发生什么呢?
发生的第一幕是:
辽宁196家不符合国家政策煤矿企业被关闭
9月上旬,省国土资源厅联合省安监局、辽宁煤监局对全省国土资源系统进行安全生产大检查。截至9月20日,共排查了安全隐患风险点5857个,对196家不符合国家政策的煤矿企业实施关闭。
矿山安全生产是国土资源系统一项重要工作。近日,省国土资源厅成立3个检查组对各市进行巡查检查。检查组联合省安监局、辽宁煤监局开展全省煤矿超层越界开采专项检查整治行动,共排查隐患风险点5857个,排查重大隐患及违法开采矿点303个,处理处罚291家煤矿企业,收缴罚没款603.64万元,炸毁16座非法煤窑,对3家公司矿产违法案件挂牌督办,并对196家不符合国家政策的煤矿企业实施了关闭。
今年以来,省国土资源厅持续开展了以矿产执法、土地矿产卫片执法监督检查、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为重点,以检查、巡查和专项整治行动为主要手段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
下一步,省国土资源厅将再次组织督查组,对各市安全生产大检查再动员、再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并对7月份开展的安全生产巡查情况进行“回头看”,确保整改到位。
而另一大考验则更为猛烈
中央环保督察组:辽宁省屡屡突破环境底线上项目
屡屡突破环境底线上项目、有的地方甚至纵容违法填海、多个违法建设项目背后都有政府部门撑腰,而群众反复投诉的环境问题却得不到解决。今天,中央环保督察组在辽宁省进行督察反馈时,列出了一份触目惊心的问题清单。
国家对饮用水源保护区有严格的保护措施,但在辽宁省,多个饮用水源地的环境保护底线却屡屡被突破,违法项目大行其道。
在工业领域,辽宁省发展改革委、工业信息化委在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中不严不实,2014年制定实施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实施方案时,将辽阳钢铁、营口钢铁等企业多台在建或未建炼铁设施虚报为建成项目并上报备案。
在今天的督察反馈中,中央环保督察组还提及了一批违法的大项目,而这些项目背后都有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撑腰。
海棠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露天矿坑,被中金黄金辽宁排山楼金矿作为选金尾矿填埋场,对保护区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该保护区管理局不仅没有对企业的违法行为进行制止,反而以书面形式提供排山楼金矿矿区不在保护区范围的证明,明显弄虚作假。
丹东市国土资源部门和大孤山经济区管委会2013年在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违法实施农田建设,
2014年以来,朝阳市喀左县龙凤山景区管委会陆续在辽宁楼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毁林占地建设栈道、戏台、水塘、拦水坝等旅游设施,违法开展旅游经营活动。
针对以上来自中央环保督察组措辞严厉的通报批评,辽宁开始了整顿:
辽宁自然保护区内11宗矿山全部停采
近日,记者随辽宁省国土资源厅检查组来到位于宽甸满族自治县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内的龙圣合铁矿。这是中央环保督察向辽宁省反馈的11宗位于自然保护区内的矿山之一。
在现场,记者看到矿山已停产,所有的采矿设备已不见踪影,矿坑也已回填并种植上了树木,一棵棵红松树苗在秋日湛蓝天空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青翠。
据悉,针对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中自然保护区内采矿权问题,辽宁厅明确了整改时限,今年年底前完成分类梳理工作,2018年底前完成采矿权退出自然保护区工作。截至目前,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自然保护区内11宗矿山已全部停止开采。
下一步,辽宁省将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重点,全面开展保护区内矿业权清理工作。今年年底前将完成全省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内探矿权清单和采矿权清单,拟定分类处置意见并上报国土资源部,从而完成矿业权稳妥有序退出保护区的基础工作,确保新设矿业权不再进入自然保护区。
对反馈意见中全省镁矿资源开采问题,辽宁省将以立行立改、长期坚持为原则,全面加快第三轮省、市、县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审批工作,严格执行菱镁矿的总量调控指标和准入条件,确保菱镁矿资源依法有序开采,并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监管。
辽宁自然保护区分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