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为何频频聚焦佛山企业?
2017-09-11 12:08
来源:佛山日报
编辑:矿材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专栏报道;溢达、众陶联成为央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的案例;智能制造成为《人民日报》报道选题;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也频频“霸屏”央媒……
去年至今年,佛山企业频频登上央媒,他们的哪些探索和改革吸引央媒的关注呢?据佛山日报记者梳理统计,央媒关注佛山企业主要集中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智能制造和“一带一路”建设方面。而这些主题正好契合经济新常态下中央提出的经济发展思路,也契合佛山的探索实践。
近年来,佛山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获得“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的有利契机,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打造对内对外开放型经济体制,推动佛山制造转型升级取得积极的成效。
“佛山企业能成为报道样本,充分显示佛山在落实中央经济政策方面取得的成效,这些成效能给全国一定的启示作用。”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制造业问题的专家叶嘉国研究员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佛山样本
溢达纺织扎根佛山30年,攻克8个世界难关、纺出全球最细纱线,成为佛山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先锋之一。也正因为溢达改革为企业带来的变化。央视在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中便把镜头对准了溢达。
“佛山出台了众多支持民营经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为溢达这样的制造业企业发展提供诸多支持,引导企业在智能制造、转型升级上走得更远。”溢达总经理马伟萍看完专题片后如此说。
近年来,佛山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快速推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在政策和市场的引领下,佛山涌现出了一批改革成效明显的企业。也正是这些改革成效在全国有一定的样本意义,央媒将镜头聚焦到佛山。
去年6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推出重磅专题报道《发力供给侧:佛山样本》,分别从政府、企业两大角度,观察佛山如何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并讲述了华昌铝业改革的显著效果。同一个月内,央视又把镜头对准佛山,报道美的集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功经验。
而最近在央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二集中,佛山的众陶联成为重要的典型案例。片中讲述了在政府的引导下,佛山14家企业联合成立一家名为众陶联的产业平台,集合业内顶级专家为陶瓷生产制定了108个原料标准和36个检测标准。标准推行几个月,产品优等率提高了3个百分点。
而佛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取得的成效,背后均闪耀着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联邦家私能串起的线索很多,值得抒写的地方也很多,但是我们最终选择了‘原创设计’作为拍摄的主线。”央视《工匠精神》栏目总导演孟繁文认为,“联邦32年来不忘初心,是一家非常有情怀的企业。”
除了《工匠精神》栏目聚焦佛山工匠精神外,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频频将镜头聚焦到佛山企业中的工匠。如美的的黄小兵、溢达何小东等均频频被央媒采访报道。
今年6月,市委、市政府高规格命名首批“佛山·脊梁企业”“佛山·大城企业家”,这一举措同样引起央媒注意,并以佛山尊重和弘扬企业家精神为题,报道了佛山在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
《人民日报》在报道佛山工匠精神时写到:“30名爱岗敬业的能工巧匠被命名为‘佛山·大城工匠’,凸显出佛山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高度重视,也表明它对打造全国制造业一线城市的追求与担当。”
智能制造助力传统产业升级
创新,是佛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支撑。去年,佛山提出将打造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在这一战略的指引下,佛山企业创新活力被充分激发。智能工厂、机器人产业、智能装备产业等一批创新产业崛起,有效降低了企业成本,提升了企业效率,提升了产品质量。
在尚未实施智能改造之前,海天味业的生产线每小时生产24000瓶酱油,现在每小时生产48000瓶;以前需要1万名员工,如今只需不到2000人。海天味业通过智能化改造,让企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有效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成为央视经济报道的选题。智能制造也成为央媒观察佛山经济改革的重要窗口。
今年4月,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交易时间》播出多条佛山智能制造专题片,讲述佛山企业在智能制造领域取得的累累硕果。事实上,海天味业只是佛山大步迈向智能制造的一个缩影。佛山在推动智能制造发展上积蓄已久。过去几年,佛山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佛山行动方案和“百企智能制造提升工程”专项行动,推进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生产应用“百千万”工程,鼓励企业以智能制造为技术改造的重要抓手,逐步提升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这得到众多制造企业的响应,并成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格兰仕这家佛山老牌的家电企业,今年以来也频频被央视和人民日报作为报道案例。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交易时间》播出的专题片中,镜头聚焦在格兰仕微波炉自动化生产线上,一台微波炉从零部件到组装成整机,仅仅需要12秒。格兰仕微波炉制造公司总经理李丰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条生产线将产品的精度提高了一个等级,“连一颗不合格的螺丝钉都能过滤出来”。
在佛山加快智能制造发展的过程中,像海天味业、格兰仕这样的标杆企业不断涌现。目前,佛山共有22家企业获评智能制造领域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培育)企业,7家企业获评广东省机器人骨干(培育)企业。
积极抢抓机遇“走出去”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何面向全球链接市场,整合创新资源?成为佛山市委、市政府思考和探索的课题。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佛山利用自身的优势,提出将佛山打造成为全国实体经济“走出去”的典范城市。
在这样的思路下,佛山积极推动实体经济“走出去”,抢占新的市场空间。今年5月,人民日报在头版以《佛山制造走向世界(一带一路·合作共赢)》 为题,报道“佛山制造”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取得的成绩。报道称,进入新时期,佛山敏锐抓住“一带一路”合作机遇,引进来、走出去,优化配置全球资源,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推动“佛山制造”优化升级、走向世界。
佛山市已下发的《2017年佛山市促进对外经济合作专项资金使用方案》显示,市政府专门安排1000万元财政资金,以配套国家和省扶持的奖励、开办费的补助、参加境外经贸活动补助和配套省“走出去”信用保险统保平台保金补助等4种方式支持企业“走出去”。
得到政府的有力支撑,佛山企业在海外投资中取得丰硕成果。今年4月,新华社以《我国企业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市场》为题,重点报道佛山美的集团、蒙娜丽莎集团的“出海”之路。
在企业“走出去”的例子中,新华社还提到了佛山龙头陶企蒙娜丽莎集团。近年来,蒙娜丽莎集团主动调整方向,在意大利设立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并由意大利知名企业为其贴牌生产瓷砖,完成了从“我为意大利贴牌”到“意大利为我贴牌”的逆袭。佛山企业以政府政策为导向,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时,勇于抢占先机,因此成为央媒笔下我国企业积极“走出去”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