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天2起地陷事故,生命安全岂可儿戏!开展城市地质刻不容缓!
2020-09-04 08:37 来源:矿材网 编辑:矿材网


昨日,广州又发生1起地陷事故,算上8月底的1起,5天2起地陷事故引起大众强烈关注。近年来,类似消息不绝于耳,伤亡事故频繁发生,相信每一个看到消息的人在叹息的同时,都会心有疑惑:这样的事故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面对此类事故,我们究竟该如何避免?

地陷频发,事件回顾

9月3日8时45分,广州市荔湾区接站前街、广州地铁报称:站前街辖内环市西路步云天地商场对出路面处发生沉降,暂未造成人员伤亡。

1.jpg


不久前的8月30日14时,广州荔湾区珠江隧道往黄沙方向路口发生地陷,塌陷位置在内环路高架桥正下方两个桥墩之间,路边绿化带上,紧靠马路。

2.jpg


所幸,两起事故均未造成人员伤亡。


3.jpg

2018年10月7日14时30分许,四川达州市达川区东环南路103号发生人行道路面塌陷灾害,塌陷深度最深达15.6米。突然而来的地面塌陷吞没了行至此处的4个人——一对新婚夫妻,一对父子,均不幸遇难。


“地陷”之祸

地面塌陷事故并非个例,搜索历年的相关报道便可发现,每年因为大大小小的地陷造成的人员或经济损失时有发生:


2008年12月19日,广州白云区夏茅村沙园坊因路面塌陷导致两栋房屋下沉6米,其中一栋倒塌,周围10余栋房屋倾斜或出现裂缝。因安全隐患,1000多名居民被疏散出来;


2012年4月,北京北礼士路上一处路面突然塌陷,一行人落入塌陷形成的热水坑中,全身99%烫伤,最终不治身亡;


2013年3月31日,河南省许昌县苏桥镇武庄村突发地陷,导致1人死亡,7间民宅陷入坑内,经过地质专家调查,初步判定与武庄铁矿矿床地质构造复杂、岩体破碎、矿山进行井下工程施工活动有关;


2018年2月7日,广东佛山市禅城区季华西路一环桥底东往西方向路面发生路面塌陷,已确认11人死亡,8人受伤,1人失联。直接经济损失约5323.8万元。


……

因何而“陷”

如此多的地陷事故究竟是因为什么?


地质学有关定义阐明: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是一种缓变性地质灾害。它具有隐伏性、突发性、群发性、多因性等特点。


北京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吕波博士曾表示,导致地面塌陷的因素有很多,大体可以分为自然作用、人为作用、人为诱发自然作用等3种原因。一些调查结果表明,发生地面塌陷的地点大多都存在工程活动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地质因素是基础,而工程因素与极端气象一道,成为诱发地陷的两大外部原因。


除了自然原因所导致的地质变化,现在很多城市里,地下的涵洞、下水道、光缆等公共基础设施在建设时以及后续的监测中,任何一个环节存在问题,都有可能引起不可测的后果,例如用于填充的材料若被随意地塞满,随着时间推移,随时有可能因各种原因流失,在极端天气或一些外力影响下导致地面塌陷。


地陷,早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


城市地质

城市是人口、资源、信息的相对集中区,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率迅速上升,城市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许多城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地质问题,如地下水过度开采、地下水污染、地面沉降、地层污染等,并由此引发一系列地质灾害,威胁城市安全和公众健康。


长期以来,传统地质工作以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为重点,对直接涉及民生的城市地质、农业地质的重视程度不够。伴随着人们对城市生存环境、城市防灾减灾、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城市土地规划、地下空间的安全性等方面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城市地质工作应当被重视起来,对城市地质资源、环境、空间、权属等进行全面“体检”。


因此,城市地质势在必行,应当快速推进!


创痛之思


单薄的混凝土无法撑起城市的重量,塌陷时,又由谁来撑起生命的重量?不论是“人祸”还是“天灾”,在城镇日新月异地建设和发展中,每一个生活于此的人都渴望幸福感、获得感与安全感,这是在拔地而起的高楼之下发自心底的真切需求。


我们不希望城市的发展留给我们的只有“听天由命”与“防不胜防”,否则塌陷的不仅是地面,而是信任,闷响的地裂之声更是对生命尊严的严肃叩问。有关部门能够更加重视高质量的发展建设,不论是历史遗留还是当下决策,在关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工作中,能够恪尽职守,真正地尊重生命、重视生命。


加强地质调查、建立监测网络、严格地下水管理、建立完善防治管理体系、建立防治技术支持体系等多方面,若能认真贯彻落实,逐渐完善相关制度,不要等事件发生了才想到调查与弥补。

上一篇:地勘改革不能一刀切,一切只为更好地发展

下一篇:厉害了!湖南前8月成功避让地质灾害48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