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原料涨价已是必然,供应商和陶瓷厂可以因此对矿石和陶瓷涨价,但是作为中间的采购员可是:前有狼后怕虎,左右为难,既要应对矿主原材料涨价,又要考虑到为陶企控制成本,可谓是进退两难,用今年的很流行的一句话就是“好尴尬啊”
如果说企业的销售是充当前线冲锋陷阵的角色,那采购员便是为后方补给粮草、弹药的“隐秘而伟大”的存在。
相比“卖”,“买”是一门更深的学问,要货比三家,还要买到质优价廉的产品,否则产品就没有竞争力。除此之外,采购工作远远没有想象的那般简单,为了买到质优价廉的原材料,采购员需要经过实地考察生产厂家产品的成本构成、技术力量、生产管理控制体系、品管体系等,根据多方信息的综合,分析价格走势。
对于采购来说,“买”显然比“卖”更重要。买进同时,还要考虑买进的产品能否适应市场的应用、市场应用的范围有多大、要用到什么地方等。针对区域的需求进行采购,买到质优价廉的,就有竞争力,如果买到成本高的,卖出去就只能亏本。
除此之外,还要了解供应商原材料的来源是否稳定,有无稳定的供货渠道,倘若来源不一,那产品的质量及稳定性就无法得到保证。互联网时代,信息逐渐透明化,除了物色国内的货源外,也进口了印度铝业公司的产品,相比国内,产品品质更加稳定,且价格体系也较为稳定。
稍有不慎就会“连本都赔了”
2016年8月前后,煤炭、化工原料、纸箱等陶瓷行业生产所需的“必需品”价格出现大幅上涨,且至今价格未出现回落的迹象,此次涨价潮令大多数上游化工企业采购员苦不堪言。一方面是原材料涨价,另一方面是控制成本,同时要为货源焦头烂额。
一名采购氧化铝的采购员透露,去年9月,氧化铝从出厂价1700元每吨涨到3100元左右每吨,仅仅两个月时间,价格翻了一倍。 在陶瓷行业,原材料价格成本较乱,主要原因是除了氧化铝、氧化锌之外的部分陶瓷原材料没有标准化,如矿土、钾长石等,国家并无规定要求瓷砖要用什么级别的原材料。
2000年刚进陶瓷行业的时候,氧化铝价格是1800元每吨,但在2005年,氧化铝价格最高涨到七千元左右每吨,究其原因,也是因为垄断。氧化铝价格的上涨,对采购工作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其付款期一般有2-3个月,利润率为8%,“但是如若价格有波动,利润率就有10-15%,有时候价格行情没看好,或是市场分析不到位,别说赚钱,连本都赔了。”对于采购而言,除了要分析市场形势,还要看产品产量是否平衡。
紧跟国家政策
但也避免不了有时候市场分析做的很到位,原材料产量也较为稳定,但是如果一夜之间国家出台了某项环保政策要求停产或是限产,就会导致所有的资本市场集中购买该产品。作为贸易商、采购员,不单单是要分析市场行情,还要看国家及政策的走向,近期的原材料涨价很大因素都是国家政策导向引起。
最近,新任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最近在两会上便指出控制产能,谈到控制,用户就会觉得价格还会继续上涨,便进行备货,使得原本3天的库存变成了半个月的库存。因此,推动国内原材料的价格上涨的不在于市场因素,而是如环保、产能压缩等国家政策以及资本市场的推动。
货源紧缺,催货成了日常工作的重心
2016年G20峰会之后,各类原材料价格暴涨,截止目前,相比去年同期上涨近2倍,烧碱上涨后的价格基本达到2008年左右的水平。涨价原因有几方面,一方面因为环保督察组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对山东、天津、江西、安徽等20个省(市、区)落实环境执法监管重点工作情况进行督查,部分原料生产企业限产停产,导致货源供应量减少。
供需紧张,即使有钱也未必能拿到货,现在完全成为了卖方市场,由供应商主导,下游企业被动挨打,这中间还需要采购去沟通交流,在矿主和陶企之间建立一个合作的桥梁,并争取自己最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