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开采史丨盘古山钨矿的前世今生
2019-04-15 08:57 来源:矿易帮 编辑:矿材网

传说盘古氏开天的时候,不小心掉下一把斧头,砸进山体,化为钨金,钨金那么硬,竟是开天的宝贝。


江西盘古山钨矿位于江西省于都县境内,是新中国成立后的赣南钨矿“四大才子”之一。经历过采掘散乱、贡献革命、陷入水火、艰难前行等阶段,具有丰富故事的盘古山钨矿已历时百年。



商办时期 采掘散乱


盘古山钨矿发现于1918年。钨矿发现时,地表块钨及目均是,拾之亳不费力,当地土人和附近县的农民蜂拥而至,有一年左右的时间以拾捡地表块钨为主。后沿露头“苗采”,渐成一个个形状不一,深浅不一,走向不一的窿洞。


1922年-1929年,为盘古山钨矿的商办时期。当时矿工自由采掘,私商自由收砂,也陷入了采掘混乱、收益零星的局面。


当时的商办公司多为帝国主义国家扶植的买办公司,著名的有美属华记公司,英属广钜安公司,日属晋华公司和德属琴华公司。当然,也有本国商民集资筹建的收砂公司,但都因资本短缺货,销售无着,时聚时散,难以生存。


民国14年(1925年),矿业开采为此期最盛,矿工逾万人,年产量达2188吨。


矿山之显著标志是满山遍野的工棚和比比皆是的窿洞。无邮电、无银行、无交通设施,信息不灵,资产周转困难,货流凝滞。买办公司以收砂价格操纵矿工的生产生活,砂价低廉,且无一定则,随意涨落,朝布夕变。


盘古山钨矿的矿工


矿山在此操纵下,摇曳动荡,产量不稳。且当时的盘古山钨矿无任何公共福利可言,矿工生活艰辛苦涩,备受山霸老板、流氓匪徒、公司职员的欺凌。矿山散沙一盘,弱肉强食,混乱异常,社会风气腐败。


《赣南钨矿志》有载:“钨砂在商办时期,砂价之跌涨,操诸外人之手,利益为外人所得,此商办无益于国人。”


1929年民国江西省政府成立钨砂局,商办公司对政府采取包税制统制收砂,仍事收砂,不闻采掘。这一时期,据不完全统计,共产钨精矿1万余吨,价值1000多万银元。

苏区时期 贡献革命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四方面军从井冈山南下开辟根据地,赣南农民革命风起云涌,席卷各地。进入矿山开采工运工作的共产党人积极活动,紧相呼应。



1929年,在矿工举行武装暴动的前夕,各商办公司紧急压缩收砂量,于年底全部撤出盘古山。商办时期结束,进入苏区时期。


1931年冬,中央苏维埃工农兵民主政府在瑞金成立后,开始着手管理苏区域内的钨砂生产。1932年春,中华苏维埃钨矿公司在铁山垅成立,隶属苏区政府国民经济部,领铁山垅、盘古山、小龙三个矿区和白鹅洗砂场。


1931年冬至1933年春,当时任苏区政府国家银行行长毛泽民同志,亲自兼任中华苏维埃钨矿公司第二任总经理,三到盘古山宣传苏区经营钨矿的政策,拨来救济款和救济物,发放无息贷款,帮助工人建立生产合作社和消费合作社,组织钨砂销售。


毛泽民同志


到1932年9月,苏区政府给盘古山矿工的无息贷款额为15000元。


在苏区政府的帮助下,生产恢复很快,矿工由初期的300余人增加到1000余人,到红军长征前夕已增加到2000余人。苏区时期,矿工第一次获得政治上平等,经济上自主的权益,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热忱空前高涨。


1931年至1934年,矿区共产钨砂矿钨精矿1900吨,占整个钨矿公司的70%,价值400万银元。所得矿产与广东军阀秘密成交,易得大量白银、布匹、食盐、枪支弹药、制币机等苏区紧缺物资,为打破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贡献斐然。这是我国钨砂资源第一次为中国革命大业所用,是中国钨业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


国民党官办 陷于水火


红军长征北上后,矿山又陷水火。先是围剿红军的广东军陈济棠所部,于1935年4月,以ー个团的兵力屯驻矿山,组成所谓“麟记”公司,凭借其军事暴力强行收砂达8个月,大发其财。


1936年,国民党中央政府宣布“钨砂是国防物资,私人不得买卖,应实行统制”。国民党江西省政府“秉承中央旨意”,撤除钨矿局,于是年3月成立资源委员会钨业管理处,下设赣南、湖南、广东、广西4个分处,统制赣南钨矿的收购、运销。


盘古山钨矿主平窿


国民党政治势力也随即渗透到矿山,设有国民党盘古山区分部,由书记、中统特务、监察委员、组织委员等组成,这就是国民党官办时期。


官办时期,仍属民采,经营以收砂为主,缉拿走私,统制运销,设有专门的缉私组织,销售网点和运销机构。采掘情形与商办时期基本相同,采掘、选别仍旧是落后的手工作业。


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窿内渗水增多,作业愈加困难,生产规模和产量萎缩。1939年春,钨管处被迫投资,在大窝里、石膏窝、竹山坪开拓三个放水窿,仍系民办,盘古山钨业稍示复兴。该年产量460吨,为这一时期开采最盛年。


在开拓过程中,发现矿脉赋条件良好,遂改为“公办”,称“工程窿”,招雇工人从事作业,实行计时工资制和计件工资制两种。然民国政府缺乏长远目的,只顾眼前利益,工程造价低,设施不究科学,打到一定程度也像民窿那样,见砂采砂,无砂则弃,纯系投机性经营。



与此同时,随着国民党战事吃紧,经济每况愈下,滥印纸币,通货膨胀。1946年后,砂价一日三变,物价陡然上升,有时一担砂换不到一担米,一担钞票换不到一担米,矿工生计艰辛更甚。更有矿场官员从上至下串通一气,联结成网,利用职权中饱私囊,或克扣斤两,或压低品位,或挪用砂款,到外地买进廉价的霉烂品抵砂,甚至明火执杖,公然打劫。


建国以后 波动发展


1949年8月,人民解放军解放盘古山钨矿,军代表刘达奇受派遣接管矿山。


建国初期,仍沿用“江西省钨锡矿业有限公司”之机关,矿山仍沿用收砂制经营,以民采为主,公办部分工程,对原来的窿洞进行扩大整修。


1954年4月,民窿全部收归国有,从此结束钨矿资源任民自由采掘的历史。是年下半年,开始大规模基本建设,投资总额481.5万元。1956年钨精矿产量完成2709吨,是1952年的4.5倍。


工人文艺汇演


三年“大跃进”时期,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被夸大,高指标、重任务紧紧相压,三年连续完成钨精矿5000余吨,上缴利润逾千万元,其中1960年1220万元是1957年的3.4倍。但采富弃贫,只采不掘,使采掘之间,采掘与充填之间比例严重失调,很快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1961年-1699年钨精矿产量骤減、生产处于瘫痪状态,矿区亏损严重。十年“文化大革命”如瘟疫遍行,矿山也未能免遭其害。1967年1月,在“一月风暴”的影响下,造反派开始篡夺矿山党政大权。各项工作陷入混乱状态,管理制度遭到破坏,生产形势大起大落,极不稳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作出了党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決策。矿山从此彻底解脱束缚手脚的绳索。



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展开后,矿山制定了“三个依靠两个坚持”的指导思想(即依靠政策、依靠技术进步、依靠管理现代化,坚持改革、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勇于改革,勇于创新,开拓前进。克服企业内部弊端,把转企业的经营管理思想,积极推行管理现代化,这个开采60余年的老矿,青春焕发,充满生机和活力。



1983年,矿区分管理有色金属和无色金属,盘古山钨矿隶属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南昌公司(中国华兴钨业公司),开启了新的发展历程。


白驹过隙,物是人非。2004年,日薄于西山的盘古山钨矿宣布政策性破产,进行资产重组。时至今日,重组后的盘古山依然在生产钨矿,只是规模与往昔已不可同语。


2018年12月30日,85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不惧寒冷前往于都县海拔1100多米的盘古山钨矿区进行野外考察。陈院士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考察近期由其学生于盘古山矿区南部发现的地表矿化标志带,及时为矿山企业下一步找矿工作指明方向。通过一个上午的仔细观察,陈毓川院士挺起腰杆,将自己掌握的信息并结合多年来的找矿经验,毫无保留地与盘古山钨业有限公司杨植根总经理、童啟荃副总工进行了详细交流。他指出,该处是一个重要的细脉带,规模很宽,含脉密集,单脉连续性良好。老一辈地质工作者正是依靠出露地表的这类细脉带追踪深部的钨矿石英大脉,在西华山、漂塘等地区取得了找矿突破。他同时也强调,细脉带已风化,其中的一些矿物组合仍需要做更细致的显微鉴定工作,细脉带的延伸规模、矿化程度以及其外围是否还有其他细脉带发育需要及时开展勘查工作,以便为后续钻孔或巷道工程验证提供依据。矿山领导听后倍感兴奋。对于一个资源严重短缺的百年老矿而言,能听到这位资深矿床学家对此矿化标志带及深部找矿前景的认可,他们如同吃了一颗“定心丸”。


来源:中钨在线、矿冶园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上一篇:大宗商品缘何在春季集体爆发

下一篇:航拍下的露天大矿——地球母亲身上的一道道伤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