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一个优秀的粉体企业?高校粉体专家为您支高招!
2019-01-07 09:57 来源: 编辑:矿材网

国内很多粉体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正面临产品利润空间越来越薄的残酷现实,那么企业应该如何突破当前困境,将自身打造成一个优秀的粉体企业呢?矿材网专访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轻化与材料学院副院长冯才敏博士,冯博士将为大家支高招!


视频版,敬请观看

(请在wifi下观看,土豪随意~)

(一)


(二)


(三)


文字版



刘平:大家好,我是矿材网刘平,今天有幸在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见到我们轻化与材料学院副院长冯才敏博士。冯博士在粉体材料方面,理论和实践经验都非常丰富。那么今天就粉体材料的相关问题,让冯博士给我们讲一讲。首先,2018年粉体材料研究热点有哪些?

冯博士:粉体应该说是一个相对比较宽的概念,不单单包括碳酸钙,还有滑石粉、高岭土等等,这一系列粉体其实都包含在里面。粉体材料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这几个领域:

第一个是粉体的功能化,就是让普通的粉体具备某一些特定的功能,可以替代一些价格更高,而原来价格相对低廉的粉体所不具备的性质或性能。

第二个是表面的改性,现在一直都还没有真正实现高附加值,其实这一块应该是可以提升的。粉体附加值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向。以碳酸钙为例,我们从国外进口的碳酸钙都是几千块钱一吨,而我们自己卖出去的碳酸钙只有几百到一千块钱左右,中间还有巨大的差距,包括技术、利润点等。其实,钙粉大家都是差不多的,所以我们应该在它的表面改性工作上面下功夫,让这一块能够有所突破。现在国内很多大一点的企业也慢慢在醒悟过来,因为原来初级产品的竞争非常厉害,利润空间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已经压缩得非常低,所以这一块已经是势在必行,就是怎样开发出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把我们原本比较低端的、以填充为主要目的的粉体能够抬上桌面,成为主流的具有功能性的一种粉体,同时也可以增加它的技术准入门槛,提升企业生存的时间和活力。

第三个是产品的精细化培养,就是做出来的产品特别适用于某一类的下游企业和某一类的产品,跟它是适销对路的。我们就专做这一块,比如硅酮胶,我这个粉就特别适用于硅酮胶,别人厂家的粉体根本满足不了这个要求。按照我们现在比较流行的词来讲,就叫精准对接,就是跟这个产业精准对接。比如某个地区做压延膜的企业特别多,那我这个粉体在压延膜里面就是最好用的,用别人的不一定能达到这个要求,就是说要提高技术的精准度,提高跟下游企业和下游产品之间的精准度。这样的话,对公司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并且也有利于我们获得更高的利润点。这样它的附加值就高多了,否则的话总是卖个几百块钱,那肯定利润很低,我们应该从填料向新材料的方向去提高,这样的话也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我们应该想着怎么样把原来的初级产品,把我们的粉体产业实现升级改造,通过把粉体进行各种各样的改进修饰让它变成新材料,从而提高产品的性能附加值。

我觉得,这三个方面是很多粉体企业往后应该要做的事情,也是2018年的热点。


刘平:那您认为未来粉体材料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冯博士:我觉得粉体材料主要有这几个发展方向:第一个是新型材料的研发与应用。比如现在有各种各样的矿石,包括很多矿里面伴生的一些材料,它原来是作为废弃物直接废弃了,其实研发了以后,发现它可以在很多地方都起到一定的功能,或者说至少做填料是没有问题的。所以我们应该把这些新的材料开发出来应用,更好的去发挥它的价值。比如原来它是做废弃物的,现在哪怕是做为填料,那也是上了一个档次。

第二个,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来讲,不断地推出一些新的产品。比如原来做碳酸钙,那么是不是可以去生产其它配套的粉体,我在做碳酸钙的同时可不可以做硫酸钡,或者是其他更高档次的、本身具备功能性的某种粉体,包括具有阻燃功能的氢氧化镁、氢氧化铝这一系列的产品,当然还包括更高档次的硼酸盐一类的产品,其实它们跟粉体都是一个系列,有很多也是来源于矿的。这种情况下,是不是可以拓展生产领域,而不只是单单瞄准某一小块。比如有些粉体企业,可能只做碳酸钙或者只做滑石粉,但是在一个集团公司里面,当他们需要的时候,可能不单单只要碳酸钙,滑石粉、硫酸钡可能也是它需要的,这是一个多元化的发展。因为这些产品的生产是很靠近的,并不像别人做电饭煲的来做手机,那就跨的很远了。我们的设备是一样的,生产工艺流程是一样的,人员是一样的,技术要求也变化不大,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同一体系内的多元产品化的发展,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

还有一个我们刚才也讲了,就是在新材料方面,怎样在你现有的材料方面,把它做出更高的层次来提高它的技术含量和技术附加值,然后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粉体材料的发展方向基本上就是这几项。


刘平:因为中国的粉体加工企业大部分研发力量比较薄弱,产品附加值低,您对此有什么建议?

冯博士:对,这是一个现状。因为粉体企业给人的感觉就是技术门槛比较低,很多人都以为买个磨机,然后再买几吨粉体的原料,拿到机器里面一磨,出来就是产品,这是现在给人的一种普遍的感觉,包括一些中小企业就是这么干的。所以,这也让大家形成了一个误解,其实哪怕是碳酸钙,里面也有很多比较深的技术。当然,最初级的产品确实是这么做出来的,就是买了原料,买了磨机,放进去磨出来。但是正因为这样一种状态,才导致大家在认识上有些问题,不重视技术的提升,认为这个东西价格太便宜了,投入和产出完全不成比例。不像钛白粉,它一吨能卖到几万块钱,每吨投入个千把块钱,老板可能觉得没什么,但是碳酸钙每吨投入不要说千百块钱,就是50块钱,老板都觉得亏了。为什么?因为50块钱已经快占到了它总价的百分之十,所以这就导致大家对技术的创新不重视,甚至某种意义上讲,也没这个能力去做技术创新。但是,创新永远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驱动力,你没有创新,你的企业就只能越做越萎缩。因为以后很多企业瞄准的都是精准对接,也就是说你原来的那种通用的产品,它的销量或者说需要的企业和市场会越来越萎缩。

那么经验怎么讲呢?我觉得主要在以下这两方面。

第一个是技术力量的培养方面。首先是引进来。什么是引进来呢?引进来有两种方式。一是全职性的引进,就是引进一些硕士、博士人才在企业里面专门做这一块,培养自己的人才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实现,但需要的成本和时间会比较多、比较长。二是以兼职的形式,实际上来发生这种技术的支持与指导工作。现在有很多企业在这一块做得就比较好,像广源化工,据我了解,他们的研发人员大概有60多人,分布在四五个不同的分公司里面,所以相对来说,它的附加值也在同行业里面会更高一些,并且能更好地与上下游实现精准对接。(刘平:我们采访过李总,广源化工2018年的平均价格在900多块钱一吨,这就说明附加值还是很高的。)对,至少比五六百块钱的高了近50%。我们说引进来的两种方式,一种是自引进来的人才全职在企业工作。第二种是用兼职的方式来引进来,这样有利于缩短培养的时间,降低培养的成本,同时也可以加快研发的步骤,因为你先招一个本科来或者硕士进来,他原来没做过这一块,等到摸熟了可能都要一年半载,那这个时间相对来说就浪费掉了,所以第二种方式就可以把这个时间缩短。

第二个是应该加强技术的交流和合作。一是企业要走出去,多到同行业以及相关行业会议去了解行业的新动向,虽然在行业会议上不可能知道人家的技术秘密,但是你可以了解到现在行业发展到哪一个层次了,也为自己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方便董事会做出判断。第二种走出去,就是到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去寻找新的合作契机,包括粉体方面各种新的技术应用,然后加强跟相关专家学者的交流,也为企业后期发展方向的制定奠定技术基础。第三,我觉得可以加强联合实验室的建设。

刚才讲到粉体企业自身对技术力量的培养,第一个是人的问题,第二个是对固定资产或者实验室设备的投入不多。为什么?因为它本身附加值低,像销售额在10亿以上做普通粉体的企业在国内或者在这个行业来说是不多的。一些精密的仪器都是几十万一台,有的甚至上百万,这样的话,让企业完全从自己的利润里面拿钱出来,投资这个硬件设施相对来说比较困难,也不太现实,虽说政府有投资,但是政府投资的是已经发展了的或者比较有潜力、做的比较好的企业,一般中小企业是很难拿到政府投资的。比如政府的各种科技项目、技改项目,你一般的中小企业是拿不到的,因为你没有这个资格,也没有这个条件。那怎么办呢?先跟相关的科研院所之间进行实验室的联合建设,共享实验室的资源,然后你可以在相对低的成本条件下先培养好你的技术,也顺便培养好你的技术人员。这样的话,通过一定时间的技术积累,包括你的科研成果和专利,当累积到一定程度了,你就可以慢慢的在政府那边申请到相关的资助补贴,同时你的技术也上来了,这对你整个企业的发展应该来说是比较有好处的。因为这样才能加快你的进程,否则的话先让你投个几百万去建一个实验室,然后建完之后,短期之内你是很难见到效益的。 这样做的话,可能有些老板觉得这方面投入太大了,不能马上见到效益,在股东大会甚至都不好通过,所以我觉得这一种方式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比较可行和可操作的。并且这样做既可实现企业自己的技术进步,也可以提高它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对于它在行业里面的影响力也会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讲,它这个投入不单单只是技术,还起到了广告效应。我跟哪个大学的哪个实验室联合做的这个工作,我们做了什么东西,这样对他们也起到一个广告宣传的效果。对企业发展来讲,这可能是比较快速的一个方式。若是完全靠自身建设,等你具备了条件,市场又变了,然后国家政策可能也变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以前在顺德这边申请一个高新技术企业,整体补贴方面,包括扣税、返现等等,加起来可能有100~150万,而现在没有了,只有10~20万。要是前几年申请,那多出来的一百多万不是白赚了吗?对企业来讲,即使不做高企,科技研发其实还是要做的,不做要被淘汰。早做早好,政府的补助还多了,相当于我做这个没花出去多少钱,自身的各方面技术能力还提升了,既有名又有利,多好!并且像这一块,尤其粉体企业,要加快技术工作的推进,否则的话,像这种初级产品肯定是会慢慢被淘汰掉,或者慢慢被挤占掉,没了市场空间就无法生存,很难达到生存的利润点,因为利润已经薄到只有几个点,还不如存银行。


刘平:那么粉体企业要提高技术,您觉得如何去吸引、留住和培养相关的技术人才?

冯教授:技术人才是我们粉体企业发展和创新驱动最核心的要素,我们都讲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怎样去留住人才?首先大家出来工作,待遇要有一定的基础,有比较合适的适应于当地经济发展的收入水平,所以说待遇留人,这样才能留住人。

第二个是企业的文化,有些企业他招一个留一个,没有走的。比如广源化工六十几个研发人员不是一年招回来的,他是从10年开始招,到现在为止大概是80多个,然后有一些是通过轮岗到分公司做技术负责人,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行培养。也就是说人才引进要有步骤有规划,通过这种方式逐步去培养。

那么培养的过程除了我们刚刚讲的以外,还有几个方面:第一个他要有相应的项目来作为支撑。就是我做什么?如果你让研发人员觉得无所事事,或者是他做得没有希望,那肯定是留不住人。你不是说别人发5000,我也发5000,他就一定留得住,那不一定的,他就是一个要有所为。说白了,一个是待遇留人,第二个在这个研发队伍里面他要有所为。就是知道我要做什么,目标要很明确。尤其是像我们粉体这一类的企业,它的附加值相对来说比较低,那我们瞄准的方向是什么?因为我一个生产工人才多少钱,他每天做多少产品,然后你一个研发人员,你可能一年到头做不了几个新产品出来,甚至有可能一个都做不出来。为什么?因为这个东西涉及到你的生产设备,不单单是实验室做出来。怎样有所为?第一要有项目支撑,第二要有项目成果,第三要有项目奖励。 产品做出来了,怎样实现利益分配?怎样给予奖励?要有这样一个制度出来,并且这些东西都要能够落地,就是老板的承诺最终要能够实现,像这样留人,相对来说就比较有希望。

第三个,在现有的基础上怎样向高端发展?我们现在产品价格可能都是几百到一千为主,那为什么别人能够卖三四千甚至四五千,还经常断货?那我们研发人员向高端发展,就应该瞄准这些行业,精准的把这些核心的高附加值行业做下来。英格瓷3000多的粉,没有人让他做填充薄膜。这个400目就可以了,或者325目就可以,这个才几百块钱一吨,你3000多谁都不买,是不是?

瞄准高端的行业,怎样让研发人员看到发展的希望。 第一个是有钱有待遇,第二个是有所为,第三个是有希望有目标,可以往高端走。如果你招一个博士来,天天就让他磨粉,肯定是待不住,你就给他100万年薪,估计也待不住,因为他觉得对他后续的发展很窄,他除了干这个事情,别的事情都干不了了。所以这一块,我觉得这三个方向应该是比较重要的。

刘平:冯博士是中山大学的化学博士,理论和实践经验非常丰富,今天给我们讲的对企业的技术提升以及未来方向非常重要。后面企业有相关的问题都可以请教冯博士,给大家解答问题,促进行业的发展,非常感谢冯博士。


上一篇:宋志刚:新时代地质工作要对党的事业负责,对历史负责

下一篇:钙帮翻身得解放,凯恩斯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