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交易巨亏背后:高盛之外,还有国际资本局中局
2019-01-02 10:31 来源:中国经营报 编辑:矿材网



国际油价下跌之际,石油巨头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因一则传言被推上风口浪尖。


传言称,中石化旗下子公司中国国际石油化工联合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联合石化”)在原油价格70+买涨原油期货3000~7000万桶,导致亏损数十亿美元,两名高管已被停职。


12月27日晚间,中石化发布公告间接证实了此事,称联合石化在某些原油交易过程中因油价下跌产生部分损失,公司正在评估具体情况。联合石化总经理陈波和党委书记詹麒因工作原因停职,由副总经理陈岗主持行政工作。


“业务判断失误,必须有人对此承担责任。”一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亏损是一个问题,形象是更重要的问题。”


一位接近中石化的相关人士也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中石化目前应该处在摸底了解、详细评估的阶段。


事实上,国企参与衍生品交易导致的巨额亏损并非首例,虽然目前的损失尚难界定,但多名业内人士表示,本次交易很可能在业务决策上存在失误。


01

风险敞口


原油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暴跌了三成以上。


上海茂川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斌向本报记者表示,在他从事原油期货多年的从业经验里,如此深的跌势也就见过两三次。


“应该是正常的业务决策失误,联合石化的业务能力和风控水平远高于国内多数同行,另外不清楚其现货匹配情况,如果现货匹配得当的话,也许总体损失会比预计的小很多。”朱斌向记者说道。


有关本次交易的价格、交易量、交易方式、亏损程度等信息目前扑朔迷离,但在朱斌看来,7000万桶算是非常大的敞口。按他过去在央企的工作经验判断,如果是期货,如此大的敞口一定会受到风控部门非常严格的监控,就算是联合石化总经理或者董事长也规避不了。


朱斌认为,更大的可能性是场外衍生品,签约的时候用了某种手段,当时没有财务体现,比较容易过风控和投资会,比如zero collar。


据记者了解,联合石化本身承担着本集团的贸易功能,同时也承担着套期保值锁定成本的功能。


在业内人士看来,衍生品市场中套期保值的风险其实也非常大,更多的时候是融资本在控制价格的波动,产业资本玩不过金融资本,只是承担锁定成本或者锁定利润的功能,但锁的过程有时候也很痛苦,要承担交割之前比较长期的波动,可能有利也可能不利。


有关套期保值的止损机制,朱斌向记者表示,止损从业务执行角度来看有时候存在较大困难,套保本身应该是配实货,另外巨量的衍生品头寸在场内止损的话,很可能会影响流动性导致价格波动更大。场外对冲的话,有时候难以及时找到匹配的交易对手。


另一位业内人士也向记者表示,套期保值需不需要止损机制尚且值得探讨,如果锁定的是三个月或者六个月以后的成本,中间的波动要不要管?如果止损之后价格又向着有利的方向走了,那么衍生品市场的亏损谁来管?


对于中石化而言,不同的衍生品有不同的风险处置标准。朱斌向记者表示,中石化遇到这种问题确实非常罕见,但投资需要通过风险模型的检验,从量化或风险管控的角度测算来说发生风险的概率很小,但现实情况是逻辑上看概率极低的事件出现了。


此外,从原油基本面来看,供应量在历史高位,整体来看基本面宽松,如果全球经济增速预期下降,原油的消费可能也不会乐观,这两方面的因素导致价格区间往下回落。


朱斌认为,如此短时间实现如此大幅度的下降,很可能还有其他因素在,比如投机以及市场情绪恐慌本身造成的雪崩效应。


02

高盛的原罪?


事实上,确实存在其他因素,例如高盛。


关于在本次交易中高盛扮演的角色众说纷纭。有人认为高盛一路看多油价导致相关部门决策失误,也有人认为决策部门该为自己的投资策略负责,从十几年前到今天,高盛似乎都是该类事件中绕不开的原罪。


纵观高盛的业绩历史,其助涨助跌言论明显。2008年东航巨亏事件期间,国际著名投资家罗杰斯喊原油上200;2015年高盛最早提出油价20美元论,结果高盛却改口抄底了……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国际著名能源专家武建东认为,重大的石油贸易和石油衍生品交易,不能建立在故事思维基础之上,期货交易本质是纸牌游戏,多方定价常常使用骗局思维和宏大的故事宣介体系。 


武建东向记者表示,各个国家的投行分析师对油价提出判断,都是在制造一种利益舆情的场景,这种场景大多是一种骗局,讲的是一种博弈故事,使用逆向思维发表的相反报告,以便为自己进行金融操作建立更好的多样化的商业环境。“分析师不是为公众服务的,是为少数利益集团服务的,要用相反的思维来判断。”武建东向记者强调。


“超级原油期货大盘的操作与金融狙击往往是同时发生,其本身就是石油黑天鹅。”武建东向记者表示,“在国际原油衍生品交易中,任何超级大盘都是马奇诺防线,都是国际金融围歼操作的美餐,都是石油投机者的韭菜。”


他同时强调,在国际上建议多仓或空仓,一般是通过石油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盟来做才能避免风险,这种采用一家企业独有的模式建立的超级大盘,本身就是空方宰杀的对象。 


关于高盛涉嫌欺诈国内企业,北京问天律师事务所主任张远忠博士向记者表示,不能排除这个嫌疑。国有企业只能做套期保值,但作为投行高盛来讲,既是其交易的对手方,同时也承担其投资顾问的角色,因而高盛有必要对其产品的风险做充分的介绍和揭示。


据了解,中石化的相关交易需要至证监会备案。张远忠建议监管机构进行调查,对于到底是正常的业务亏损、违规参与投机交易或是被高盛欺诈需要做个定性。“如果中石化的交易不能被定性为套期保值,就不能说高盛欺诈了,只能说中石化自己违规。是否欺诈要看产品的交易方向,高盛是否对中石化的交易产品做充分的风险揭示和说明。”


此外,张远忠还强调,中石化的相关人员本身是专业人士,如果主张自己被欺诈,除非高盛的手脚太高明才能成立。但是不能排除中石化自己做了对赌,现货做多期货也做多,就会发生像当年中航油类似的情况。


03

国际原油定价机制


中石化原油交易亏损案的终极原因在于原油定价。而各类原油价格的形成与运用背后,是主要国际原油定价体系内行为主体的博弈。


据了解,在国际原油市场1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原油定价主要可分为三种模式:跨国石油公司定价(1900~1973年)、OPEC定价(1973~1986年)和期货定价(1986年至今)。


武建东向记者表示,国际油价必定是国际地缘政治、国际金融力量、国际产业力量、主要石油进口国之间利益平衡的一种表现。原油定价更多的是国家间的力量以及国际产业力量的博弈,而不是金融价格的走势,更不是金融分析师的判断。


在武建东看来,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之后,美国从原油的进口国变成出口国,国际原油的定价机制也发生了创新变化。“国际原油定价机制正从过去的原油期货定价为主的模式,逐步转换成为期货定价、大国政治操作定价、国际产业联盟协调定价、国际地缘政治博弈定价等复合定价模式。国际油价的定价结构出现了组织复杂性与层级复杂性相结合的范式,操作规则与交易生产力都需要与时俱进,实现颠覆性转变。” 


武建东认为,在原油定价体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国内油企仍然采用传统的原油期货定价模式解决我国原油进口需求是根本错误的,也是一种跛脚的管理方式,未能与时俱进,这样的教训必须被深刻地认识到。


此外,武建东还表示,操作海量的原油期货单据,违背现有国际期货体系的常规交易模式与交易能力。从2017~2018年国际能源杠杆市场规模、国际能源债券的收益体系、大型能源企业股价相对稳定性等角度集成分析,以上三种指标运行规模不支持油价大幅上涨条件,技术层面不支持中石化海量巨仓操作。他认为,中石化这次犯的是重大的技术错误。  


上述接近中石化的相关人士也向记者表示,如果在短短的一两个月之内发生巨额亏损,并且与鲁莽交易、止损机制的缺乏等因素相关,就会引发关注和追责,也就会产生类似本次的停职调查。


记者多次拨打中石化对外电话,均未能接通。联合石化方面则对记者表示,不方便直接给对接人电话,也不能给接受采访函邮箱。截至发稿,两家企业暂未有最新置评。


- END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本公众号转载此图文仅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有侵权或违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刻予以删除。


来源:新财富杂志


NEWS


中石化市值两日蒸发681亿元 “炒油”到底亏了多少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8年最后两个证券交易日,中国石化突然“闪崩”,两天之内在A股和港股两个市场市值蒸发了681亿元,而这一切都源自一则“中国石化暂停两高管交易权限或因巨额交易亏损”的消息。目前中石化官方并未给出具体损失金额,但有业内传闻亏损额或达十亿美元之巨。

在国际原油价格大幅波动之际,一则“中国石化暂停两高管交易权限或因巨额交易亏损”的消息引起市场极大震动。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12月27日,中国石化的股价在消息传出后瞬间跳水,4个小时内暴跌近7个点。12月28日,中国石化A股再次下跌3.81%,H股下跌5.088%,两天之内在两个证券市场上市值共蒸发681亿元。

随后不久,中国石化发出官方回应称,中国国际石油化工联合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陈波和党委书记詹麒因工作原因停职,由副总经理陈岗主持行政工作。目前,联合石化公司各项工作运行正常。

释疑

联合石化是什么公司?

这次引发中石化股价大跌的联合石化到底是个怎样的公司呢?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为分散国际油价波动的风险,企业安排下属单位采购原油,同时进行远期套保操作实属正常。联合石化就是中石化做套期保值业务的主体之一,也承担进口代理业务。

联合石化成立于1993年2月,是中国石化大型国际石油贸易公司,也是中国最大的国际贸易公司。联合石化的经营范围包括四大板块,即原油贸易、成品油贸易、LNG贸易及仓储物流等国际石油贸易业务。联合石化与全球90个国家(地区)的1400余家交易对手有长期合作关系。2015年,联合石化实现贸易量超过3亿吨,实现贸易额超过1200亿美元。

官网资料显示,联合石化在美国纽约商业交易所拥有两个交易席位,通过参与原油和成品油期货交易,摸索规律,增加了公司对全球石油贸易的参与权。联化海外公司有中国石油(香港)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石油(新加坡)有限责任公司与中联油日本有限公司。

近些年,随着中国原油进口需求的递增,联合石化和中石油旗下的中联油在中东原油市场的采购量递增,也主宰了中东关键性的原油交易,扩大了中国原油采购在中东的市场影响力。

据《中国石化报》此前报道,中国2017年进口原油4.2亿吨,其中联合石化进口原油1.85亿吨,占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44%。

不过,据北青报记者了解,国资委此前曾明确规定,央企不能用期货投机操作,只能做类似套期保值的操作。而套期保值是指,在买入/卖出实货的同时卖出/买入同样数量期货,以避免价格发生不利变动时而产生损失。

人物

陈波此前一直看好油价上涨

陈波是联合石化的总经理,已在中石化工作32年,在石油交易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1986年7月陈波从华东化工学院石油炼制工程专业毕业,大学毕业后,就被聘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工作。1993年联合石化成立之初,陈波就加入进来,起先在联合石化原油部做业务经理,后被调入联合石化亚洲有限公司担任业务经理和副经理一职,工作几年后又被调入联合石化公司原油部担任经理,最后历任联合石化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后担任联合石化总经理一职,在联合石化25年来,从基层做起,步步高升,可谓久经历练。

业内对陈波的评价也很高,称他多年在国际原油、天然气贸易和运输、国际仓储物流领域中工作,拥有丰富经验,且与世界主要产油商、大石油公司、大贸易公司保持良好关系。

此次陈波被停职后,他今年9月在年度亚太石油会议演讲的部分内容也流传了出来。北青报记者注意到,陈波曾在演讲时表示,鉴于全球市场当前的供需态势,原油价格在每桶60-80美元是正常的。在这次会议上,多家国际大宗商品贸易商均认为,2019年原油价格可能涨至100美元/桶。由此可以看出陈波在9月份时很看好原油价格的上涨。

陈波还提出,2018年至2035年将是全球炼油产能最后一个扩张周期。他认为,能效提高和技术变革意味着未来数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将减慢,全球石油需求将在2035年触及峰值,届时将会到每日1.044亿桶,高于目前略低于1亿桶/日的水平。因新技术发展将逐渐降低石油的使用,2035年之后,将很难再见到大规模的炼油项目上马,除了一些小规模的升级换代项目和石化项目。

在会议上,有人提出“11月美国对伊朗的制裁即将实施,欧洲、日本、韩国等地的买家都已经大幅削减来自伊朗的进口原油”。陈波表示,“预计会减少一点,但整体规模还没有敲定。”

风波

油价先涨后跌让中石化“巨亏”

在陈波发表上述观点后,市场初期也的确按照他的预估油价逐渐上涨,在 10月3日国际油价更是一度涨到每桶76.9美元,但随后的变化却大大出乎了他的预料,从10月初开始,油价如同打了霜的茄子,经历了近两个月的一路下行,在12月24日下跌了近46%,跌至每桶42美元左右,创下17个月低点。圣诞假期过后,美国原油期货虽然飙涨8.6%,但也仅仅报收于每桶46.22美元。

12月27日,陈波和詹麒“被去职”。在消息不胫而走的同时,一张微信聊天截图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截图称,“陈波在70多美元的时候做多原油期货,据说买了3000万-7000万桶,给公司亏了数十亿美元。陈波被高盛忽悠了,后者一路看涨原油。”此后,网友对于联合石化亏损各有猜测,金额也是从十亿到上百亿不等。

目前,并未有官方人士出面确认该消息的准确性,但高盛的确在近期看好油价。即使国际油价不断下行,高盛仍表示,“油价将进一步上涨,有可能冲至80美元/桶,投资者只需要耐心等待到今年晚些时候。”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联合石化在发现亏损之后就立即召开了会议。一位联合石化的员工向媒体表示,“会议指出,由于联合石化下半年市场严重误判,影响巨大,党组进行公司领导调整,陈波、詹麒停止一切职务。”

27日晚间,中石化面对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做出了正面回应,“了解到联合石化在某些原油交易过程中因油价下跌产生部分损失,正在评估具体情况。”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在石油行业,利用期货工具,包括套期保值、期权交易都是正常行为。中国大宗商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刘心田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联合石化这次的事情,可能是对油价走势判断失误,具体损失要看其涉及金额和杠杆情况。

对此有相关人士则指出恐怕联合石化的风控体系有问题,“如果真如传说的亏那么多,那一定是超额开仓去赌行情了,不然就是公司内部没有可实际操作的风控系统,没有严格执行风控措施。”

关注

中国石化到底亏损多少

有业内人士表示,国内部分企业在考核时,不会将现货经营与期货的盈亏统一计算,若现货盈利而期货亏损,对管理者而言将会是一个污点。因此,企业管理者在使用衍生品对冲时会选择零成本期权的策略。

零成本期权指的是在买入看涨期权的同时卖出看跌期权,用出售看跌期权的权利金,抵消买入看涨期权的权利金,当原油价格在看跌与看涨期权执行价之间波动时,此策略很有效,而一旦市场出现极端下跌行情,零成本期权承担的风险将非常巨大。而联合石化或许就是采取的此策略。

目前中石化官方并未给出具体损失金额,但有业内传闻亏损额或达十亿美元之巨。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交易亏损看似不少,但是还有更多的账内存货,或许会对联合石化“做出”巨额亏损。

值得注意的是中金公司在近期做出了一份报告显示,中石化2018财年业绩将不及预期,这不仅因为子公司联合石化的交易损失,还因为库存上出现的巨额账面减值。中金预计其2018年10月到2019年1月库存减值可能约150亿元。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石化业绩实现较好增长。今年1-9月,中国石化营业收入20729.7亿元,同比增长18.8%;净利润599.8亿元,同比增长56.3%。假设中金研报的150亿库存亏损将是未来真实亏损,就相当于前三季度四分之一的净利润打了水漂。

此外,中金公司在12月6日的研报中指出,中国石化后期业绩可能面临的风险,主要是考虑油价下降、库存损失,以及上游板块在年底可能出现减值等因素。

上一篇:矿山资源为王时代来临,机遇怎么抓?

下一篇:2018自然资源十大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