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为什么要做绿色地矿建设?
2018-12-29 10:42 来源:中国矿业报 编辑:矿材网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地矿部门的必修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把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上升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千年大计的历史高度。地矿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必须结合职责主业,聚焦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主题主线,把握新使命、实现新作为、开创新业绩、展现新气象,推动把学懂弄通做实要求落细落小落具体,全面开启新时代绿色地矿建设新征程。


一、打造新时代绿色地矿,加速实现地质行业发展理念的革故鼎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地矿系统是开发利用自然的主力军、生力军,是最前沿的开拓者之一,但是一个时期以来,在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下,一味开足马力实施资源勘查勘探开发,谋求短期更大经济效益成为主流价值观,勘查找矿成为一切破坏自然生态的发起点。对自然的索取、破坏加速上升,节约保护、科学利用被抛在脑后。如何把曾走过的弯路捋直?如何避免再走弯路?关键要以新的发展理念驾驭引领地矿行业踏上新时代。


 1.地质事业要实现从开发“绿水青山”为主到修复“绿水青山”为主的转变。“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地质事业必须深入贯彻这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顺应宏观发展大势,加快实现从开发者的作为到修复者的担当转变,而且要努力成为国家修复“绿水青山”总体布局急需的中流砥柱,在大有可为中积极作为。


 2.地质产业要实现从简单“经济人”定位到综合“社会人”角色的转变。地质产业是地质事业发展的承载载体,绝不能因为产业化就简单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必须让地质产业回归到地质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正确道路上来。要自觉以国家宏观战略规划作为地质产业发展的基本遵循,应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要时刻把国家法律法规划定的生态红线作为地质产业开发的界限,时刻彰显保护“绿水青山”的发展底线,决不能受经济利益趋势,闯红线、越底线,成为破坏生态、牺牲生态者的助力者。


 3.地质工作者要实现从单一“伐木者”到多元“护林员”的转变。一代代地质工作者践行和发扬“三光荣”、“四特别”精神,在为国家发展贡献丰厚资源保障的伟大事业中做出了卓越贡献。当前更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伟大实践。既要继续坚守地质找矿职责,又要聚焦推动生态修复,既要探寻不可再生能源又要发现寻找可再生或清洁低碳能源,完成从单一“伐木者”到多元“护林员”的转变,继续为国家资源保障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二、打造新时代绿色地矿,加速推进地矿系统发展动能的转型升级


 党的十九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为地质事业发展开辟了崭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地矿系统必须顺应新时代要求,在实施战略找矿的同时,全面推动工作重心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转型升级,使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地矿系统落地生根,汇聚新时代绿色地矿建设的新动能,为美丽中国、生态山东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1.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中积极作为。绿色发展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确立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十九大提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地矿部门责无旁贷。这方面山东省地矿系统已有较好的基础,比如地热、浅层地温能、干热岩、页岩气勘查开发等。下步,要加快由全面找矿向战略找矿转变,围绕推进地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矿产勘查结构,拓展清洁低碳能源门类,关注和紧盯国际清洁低碳能源勘探利用的前沿技术,积极借鉴、消化吸收、加速转化、少走弯路,努力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力争在清洁低碳能源建设中走在前列。


 2.以环境整治为首责,在解决突出环境地质问题中积极作为。过去长期忽略生态环境保护,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带来了很多亟待解决的环境地质问题,这将成为今后各级政府加大投入集中整治的重点。地矿系统要把工作重心向环境保护转变,加快提升技术优势,积极争取重大环境保护、重大污染源防治、矿产环境和地质灾害治理类项目。


 3.以生态保护为中心,在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实践中积极作为。加快由传统地质向生态地质转变,紧紧围绕重大民生地质需求,开展环境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海洋地质调查等工作。加快由粗放勘查向绿色勘查转变。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下步将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地矿系统必须以这三条线为工作界限,在项目实施中主动避让,不要触碰。统筹生态保护和地质工作发展,大力推进绿色勘查开发,调整优化勘查工作布局、勘查设计,研究和推广避免造成环境破坏的地质工作的新方法、新工艺和新手段,不断提高绿色勘查质量和水平。同时,还要紧跟中央政策,与地方政府工作结合在一起,找准切入点,紧盯大项目,尤其要在山水林田湖生态系统修复、饮用水源地勘查、国土复绿、土地质量地质调查与监测、综合地质调查等领域布局,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统一。


 4.以国家宏观战略为指引,在积极助力和服务国家建设大局中积极作为。党的十九大部署,今后3年要重点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重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一带一路”建设等。地矿系统应顺应国家宏观战略布局,积极对接融入,加快由单一地质向跨界融合转变,实施“地质+”跨界融合发展战略,打造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立体式、全方位拓展地质工作空间,积极推动实现由浅层向深部延伸、由陆地向海洋延伸、由国内向国外延伸。积极推动地质产业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助力和服务国家建设大局中实现更大作为。


三、打造新时代绿色地矿,构筑地矿系统高质量发展的科学保障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做到不忘初心,牢记地质使命,关键是要把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推进地矿事业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全过程,在推进地质报国、为地矿职工谋幸福中实现地矿事业永续发展。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新使命新征程,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从总体上科学谋划,书写新时代绿色地矿的壮美篇章。


 1.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的建设创新成果统领地矿各项事业腾笼换鸟、涅槃重生。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政治建设概念,并将其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在地矿系统建设中,应旗帜鲜明,摆正党的建设在全部工作中的统领位置,建立并坚持党建工作月调度制度,大力实施党支部标准化建设,聚焦问题导向,聚力解决问题,使党建工作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新面貌,取得了新成效,同时也为地矿队伍注入了蓬勃向上的活力和动力,为经济及各项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下步仍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


 2.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提升以人才、信息、技术、装备、实验室为重点的核心竞争力建设水平。人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得人才者得天下。当前经济形势下行,地矿行业转型升级压力激增,必须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激发内生动力。要研究制定科学规范、合法合规的激励机制,大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地矿人才队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加快数字地矿、智慧地矿建设,广泛深入利用大数据技术,大力提升地矿系统信息化水平。不断加大重点实验室建设,精准对接国家科技重大战略布局,争取各方面资金支持,为核心产业和关键技术发展提供重要平台支撑。


 3.实施绿色地矿战略,全面实现地矿系统发展动能的深层次根本性转变。深度聚焦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改变过去“探矿找矿无禁区、开发破坏无底线”的粗放方式,把保护和修复作为主攻方向,鼓励承担生态环保方面的工程项目,大力表彰勘探清洁低碳能源承担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的单位。大力支持勘探开发清洁低碳能源和加快推进能源清洁低碳利用技术提升,做大做优绿色地矿品牌。


 4.狠抓干部队伍建设,以上率下汇聚地矿系统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干部队伍是地矿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重点抓住一把手队伍建设这个关键,大力选拔有党性、有本事、有担当、有规矩的年轻干部充实关键领导岗位,注重在基层项目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选拔使用经过实践考验的优秀年轻干部。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树立干事创业的良好风气,团结地矿系统干部职工坚定信心、奋发进取、扎实工作、苦干实干,奋力开创地矿事业发展新局面。

上一篇:2018年地勘行业大事件:砥砺奋进立新功!

下一篇:100种漂亮至极的矿物,你能认出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