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地质工作跟全国一样,正处在一个转型升级时期。2013年以来,广西地矿局紧紧围绕国家、自治区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大地质、大服务、大作为”的工作思路,通过“一转二拓”,把地质找矿工作的重点转向能源矿产与战略性新兴矿种。同时,推进“地质+”,立足地质专业优势,主动寻找地质工作和自然资源工作需求的融合点和交汇面,大力拓展地质工作服务领域,在服务“三农”、服务土地精准化管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也为进一步拓展地质工作服务领域、助力壮美广西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矿局党组书记、局长唐善茂
一转:推动地质找矿工作转向
一是加强基础地质工作,提高广西基础地质工作程度。截至2018年底,累计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284.5个国际分幅,完成面积12.89万平方千米,占全区陆地面积的54.46%;完成1∶5万矿产地质调查121.75个国际分幅,完成面积5.13万平方千米,占全区陆地面积的21.67%。
二是围绕广西优势矿种开展地质找矿,进一步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五年来,全局共开展矿产勘查项目1329项,新发现特大型矿产地4处、大中型矿产地61处、小型矿产地10处,新提交金金属量64.67吨、铅锌金属量117.2万吨、三氧化钨17.69万吨、铝土矿矿石量1.59亿吨、锰矿石量276.54万吨、银金属量420.5吨、锑金属量5.99万吨、铁矿1256万吨、铜金属量2.7万吨、钼金属量0.49万吨、稀土氧化物84.46万吨、高岭土矿石量1.72亿吨。其中,广西铝土矿资源探明储量累计已达5.15亿吨,成为特大型国家级铝土矿资源基地。铝土矿勘查为广西铝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桂西铝土矿地质与勘查”项目荣获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
三是开展页岩气调查,取得重要进展。2016年,由广西地调院实施的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南方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工程子项目“广西柳州地区1∶5万页岩气地质调查”取得重要发现,在位于柳州市附近的东塘1井发现了页岩气,并成功点火。目前,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中心、广西自然资源厅、广西地矿局三家联合开展的广西页岩气调查工作的机制已经形成,《广西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方案(2018~2021年)》也已获得广西人民政府的同意。下一步,广西地矿局将抓紧组织实施广西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力争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四是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矿种勘查,获得新突破。在铝土矿勘查中,已探明伴生矿产镓资源量4.31万吨。2016年,广西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石墨烯产业体系的目标任务。随后,广西区调院开始实施“广西石墨矿资源调查及潜力评价”项目。目前,项目已选定猫儿山-越城岭-海洋山、天堂山、三防-元宝山、姑婆山和大瑶山5个重点调查区。同时,广西地调院在铌、钽、铍及重稀土勘查中也有了新发现。
五是开展绿色勘查,推动勘查方式转变。广西地矿局积极参与编制《广西矿产资源绿色勘查指南》,并于2018年组织下属地勘单位承担了广西首批5个项目的绿色勘查试点工作。2019年,广西地矿局将增加财政出资项目,全面开展绿色勘查,最终带动商业资金项目实施绿色勘查。
二拓:推进“地质+”,拓展地质工作服务领域
五年来,广西地矿局主动融入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心工作,立足地质专业技术优势,主动适应新时代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大格局的需求,积极推进“地质+”,不断拓展地质工作领域,形成了以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生态地质、民生地质为“四梁”,农业地质、水工环地质、海洋地质、城市地质、灾害地质、国土测绘、遥感地质以及社会地质为“八柱”的“四梁八柱”工作格局。
唐善茂一行在野外查看项目图纸
一是推进“地质+扶贫”,连续8年开展打井找水工作。自2010年春夏之交开展应急抗旱打井找水工作以来,截至2017年底,广西地矿局先后承担完成了“广西大石山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会战应急抗旱找水打井”、“广西大石山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会战找水打井”、“广西百色市抗旱找水打井”、“广西‘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找水打井”、“广西贫困地区精准扶贫找水打井”等多个找水打井项目,共完成大石山区30个县(市、区)8万多平方千米的1∶100000水文地质调查。同时,在广西71个县(市、区)的缺水村屯开展大规模找水打井工作,施工勘探钻孔4570个,总进尺470457米,成井2916口,水井总出水量79.57万吨/日,解决了187万人的饮用水源问题。
二是推进“地质+土地”,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作,为广西土地精准化管理和构建现代特色农业奠定了基础。广西大规模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作分为两个层次进行,一是始于2007年的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目前已评价10万平方千米;二是始于2013年的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目前广西已投入3.7亿元,评价了83个县(市、区)的主要农用地,占应覆盖的耕地面积80%以上。调查发现1.35万平方千米富硒土壤,部分县、区富硒土壤分布面积达到评价区面积的80%以上。叠加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综合等级,划分优质富硒土地1311平方千米。发现大批天然富硒农产品,累计圈出130余处富硒土地开发建议区。调查所取得的丰富资料为广西土地质量与生态管护、土地资源合理和永续利用、发展富硒富锗农业和现代农业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是推进“地质+环保”,开展了广西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从2017年开始,广西地矿局组织下属地勘单位积极参与实施了广西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承担了“广西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广西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污染状况调查”、“广西典型土壤重金属生态地球化学过程调查研究”3个子项目。截至目前,已完成43806个点位的样品采集工作,占计划采样点位的82.89%,采集样品55374件,其中表层土壤样43806件、深层土壤样4777件。2018年5月,“全国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推进与质量管理示范培训班”在南宁举办,广西地矿局结合广西气候和地理环境特点,在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项目中形成了一套工作进展速度快、工作成效显著的方法,被总结为“广西经验”,并在全国推广。
积极探索 大胆创新 奋力拓展地质工作服务空间
一是积极探索,开创“局-县合作”新模式。2017年,广西地矿局与凌云县人民政府合作,开展了“凌云县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凌云县岩溶区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项目,实现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在凌云县国土面积中全覆盖,基本摸清了凌云县地下水资源、地质遗迹、矿泉水资源和地热资源现状,初步形成了一批成果。通过“局-县”合作,使项目成果及时转化成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商业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2018年12月,广西自然资源厅、广西地矿局共同向巴马瑶族自治县移交了巴马县综合地质调查成果。一条地质工作服务地方、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子正在形成。
二是有序推进城市地质工作,全面服务城市建设。目前,“南宁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调查”项目已经完成,南宁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调查信息系统建设已完成工作区范围内的地质资料数据库和地、物、化、遥、水、工、环等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初步建成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北海市海岸带海陆统筹综合地质调查项目已经启动,将为沿海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广西二七二地质队实施了“南宁市地铁盾构管片壁后注浆质量检测”项目,向建设方提交了多处异常缺陷部位,并提出进行工程补强处理意见,还参与了多处路面塌陷区域应急抢险工作,为保障南宁市地铁隧道项目的顺利施工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服务。
三是将地质工作与生态环境保护深度融合,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地质技术支持。组织地勘单位积极参与广西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与保护重大工程项目,加强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的地质环境调查,探索开展生态脆弱区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效应调查评价,延伸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成果服务链条,推进绿色勘查、开发、闭坑一体化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全力推进广西深度贫困地区安全饮水工程。同时,服务军民融合,推动边境村屯、边防哨所安全饮水工程。按照国家核应体系建设整体布局,加强广西核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并成功将广西地矿局三支核地质大队纳入自治区核应急体系。广西三一〇核地质大队已获批加入自治区核事故应急监测评价组。
四是组织地勘单位“走出去”,开拓国外地质市场。援建柬埔寨国家地质实验室,目前实验办公楼、宿舍楼、样库间、碎样间、门卫室和大门已经封顶,工作进展顺利。同时,积极组织地勘单位走出国门,在东南亚、非洲、南美等地开展地质工作。
时值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为广西题词:“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习近平总书记的题词为广西地质工作的转型升级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2018年11月中旬,李克强总理在出席第21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时提出共建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目前,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南宁)已经挂牌成立,将为广西地质工作转型升级提供广阔的空间。
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题词精神,创造性地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壮美广西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要充分利用好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南宁)的平台,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地质工作进一步“走出去”;我们将紧紧围绕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两大任务,构建服务自然资源管理新格局,推动广西地质工作转型升级,以新的姿态迎接新时代,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