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第三极—青藏高原地质大调查纪事(十一)
2018-11-23 08:49 来源:中国矿业报 编辑:矿材网

 成都地质调查中心青藏高原研究室。


 四楼最西头的一间办公室,显得有些凌乱,一排摆满了各类书籍的书橱、一张硕大的《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图》,分别占据了东西两面的墙壁,地上是一包包、一块块矿石标本,办公桌上堆满了中英文书刊杂志,一个带着老花镜的瘦削老人正手持放大镜,凝神端详着一块粗糙的褐色岩石标本。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这就是喜欢特立独行的潘桂棠,一辈子与青藏高原结伴的潘桂棠,只要从野外回来,就全身心地沉浸在科学研究中。


 潘桂棠与杰出青年地质精英、国际矿床地质学会区域副主席侯增谦组成“老少配”搭档,2005年“西南三江铜多金属成矿系统与资源评价”获得了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年又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就是他,在青藏高原理论突破的“里程碑”中,以独到的“多岛弧盆系”构造观,建立了青藏高原构造演化新模式,揭示了青藏高原复杂的造山-隆升过程,丰富和发展了板块构造和大陆动力学理论,也印证了常承法、潘裕生青藏高原板块学说的正确性。


 就是他,把青春和梦想、时间与激情都奉献给了青藏高原,形形色色的冰川岩石,在他的世界里都成了有血有肉有温度的存在,青藏高原成了他实现人生理想的诗意道场。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潘桂棠先后40多次进入青藏高原高寒缺氧无人区,多次带领国内外地质学家考察青藏高原。


 他和他的团队撰写并出版了《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演化》、《东特提斯地质构造形成演化》、《青藏高原在全球构造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西部三江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及其对策研究》等18本专著和150余篇论文。


 潘桂棠对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东特提斯的多条蛇绿混杂岩带及各种类型的岛弧、盆地系统进行了研究,发现早期所谓的“剪刀张”、“传送带”和“手风琴运动与开合”模式均不能对青藏高原多条蛇绿混杂岩带及各种类型的岛弧、盆地系统的空间配置给予相对合理的解释。“对前人的理论观点不轻易否定,对自己的观点认识不轻易肯定。”潘桂棠牢牢记着马杏垣先生的教诲。


 确凿的论据,是科学理论的根基。1986年,潘桂棠参加了“西南三江特别找矿计划”科技攻关项目。在研究青藏高原和西南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地区的地质与大地构造演化时,他发现由金沙江带、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等所复原的洋盆均只有1000千米左右的宽度,邻接的岛弧、陆弧指示洋壳向西、向南俯冲,班公湖-怒江带主体也是向南向西俯冲的。


 这个发现让他兴奋得彻夜不眠,于是就假设、遐想,虚拟了许多解释。他调用过去的许多理论模式积存,互相参照,终于感觉到,东南亚和太平洋西岸弧盆系的空间配置表明,西南太平洋是以弧后盆地消减、岛弧造山增生复合体完成大陆增生的,而不是以裂离自冈瓦纳的地体向北漂移的形式进行大陆增生!


 青藏高原地质大调查中一个个重大发现,为他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实物佐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提升,使他的理论内涵产生了质的飞跃。


“潘老,我们在冈底斯岩浆弧中新发现一条时代为晚三叠世的迫龙藏布蛇绿混杂岩带……”深夜,河南省地调院院长王建平从远方打来的电话,惊扰了潘桂棠的梦境,也给他带来了意外的惊喜。


 潘桂棠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地质学是一门特殊的时空科学,它考察着充满了生命的空间,探索着依次实现的时间。自然界的许多矿物外型、颜色相似,但是物理、化学反应有很大的不同,主要原因是矿物晶体的分子排列结构不同。由于地壳的波动,使不同的矿物质在地质板块的狭缝之间产生不同层次的流动。知道了矿物的性质,就很容易推断地质板块的结构及其形成……潘桂棠兴奋起来——有了这些实据,自己的推断与猜想就将成立!


 自2000年至2002年的3年间,河南地调院在冈底斯大峡谷啃下一块块硬骨头,采集了2000多件地球化学样品,获取了6万多个关键性数据,对雅鲁藏布大峡谷有了准确的描摹。


“啊!那么多的样品数据,真是雪中送炭呀!”看到那小山一样的样品,潘桂棠几乎要扑上去亲吻了。


 大量第一手资料等待着被新思想照亮。研究了青藏高原20多条蛇绿混杂岩带和相关的岛弧和盆地等实际材料,蓦地潘桂棠脑中电光石火一闪,一个洪亮的声音仿佛从苍穹、从地底直透脑际: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南部的冈底斯多岛弧盆系,应该是特提斯洋向南俯冲导致冈瓦纳北部边缘在弧后盆地基础上裂开并发育形成的,雅鲁藏布缝合带代表了一个弧后洋盆的关闭,而不是普遍认为的大洋闭合!


 潘桂棠将智慧驾驭于心灵的波峰,不断印证着自己的新发现,最终,他以“多岛弧盆系构造模式”来解释特提斯和亚洲大陆各大造山带的形成和演化,假说得以验证,推断得以肯定。


 直观的、感性的认识就像一层层叠加的沉积物,他们仿佛在沉睡之中,一旦被新的思想照亮,就将被激活,产生质变飞跃。“多岛弧盆成矿模式”“陆内转换成矿模式”,为在什么构造部位找什么矿提供了科学依据,对羊拉铜矿、里仁卡铅锌矿、都日铅锌矿、拉诺玛铅锌矿和农都科金银矿等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勘探评价起到了指导作用。


 于是,便有了压性弧中普朗斑岩铜矿远景超过1000万吨的大突破;有了白秧坪银多金属矿突破!


 从事地质调查研究37年,潘桂棠不仅在青藏高原的岩层中寻觅着历史,也从青藏高原演化的历史中寻找着地球的未来。他曾先后40余次进入青藏高原高寒缺氧无人区开展工作,多次带领国内外地质学家考察青藏高原,积数十年野外地质研究之实践经验,终于完成了青藏高原地质结构的一个个未知的解读,也形成了一个让国际地学界惊诧的理论体系。


 青山,不老;风景,独好!


(未完待续)

上一篇:打油诗:地质郎

下一篇:纪念地学泰斗刘东生:确立中国黄土新风成学说,一生严谨谦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