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第三极》第八章—青藏高原的“下马威”
2018-11-05 10:21 来源:中国矿业报 编辑:矿材网


 耕山,山无言人须有志;耕山,山有物人取艰难。何况他们现在要耕的,是海拔5000多米的青藏高原的雪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溪河纵横,山高谷深,水流湍急,藤蔓绦绕。


 高寒缺氧、缺通信设备,还不是最让队员们伤神的,蚂蟥的攻击让他们很郁闷。一天,几个队员回到住所,感到肚脐奇痒,撩起衣服一看,原来肚脐边叮着一条吃得胀鼓鼓的蚂蟥!两人吓得尖叫,大腿内有蚂蟥叮起的血包,脚上还有蚂蟥在吸血!


 “最头疼的是一天四季的鬼天气,一会热,一会冷,碰到雨天,就要在雨中工作十几个小时。”这一天晚上,几个铮铮汉子准备返回时,想找一条捷径,结果迷了路。顺着指南针翻过一座山,看到一条溪沟,顺着溪流一步一探地走,下半身全泡在水里。天越来越黑,水哗哗流,风吹峡谷两边的树木刷刷作响,时不时有竹子被吹倒的“哗哗”声,似猛兽来袭,林子里不断传来鸟和动物的尖叫声……如入鬼谷。


 “我,难道真的不行了吗?”这一天,高级工程师吴旭玲不知是雨淋日晒,还是病菌感染了,低烧一直不退,呼吸困难、嘴唇干裂,他强打着精神,仍然坚持白天跑野外,晚上在帐篷里打吊针,多少次以为自己会在梦中闭上眼睛再也醒不来,等到睁开眼睛,发现自己还活着。


 吴旭玲战胜了自己。他拿出自己的遗书给谢国刚看,“如果我过不了这道坎,我就成了懦夫,现在我过去了,我就当自己在青藏高原死而复活吧!”


 谢国刚看到了自己战友脸上恢复了生命的光泽,他为自己的队友高兴,两双粗粝的大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我们去看看老袁吧!”谢国刚提议。吴旭玲点了点头。


 曾荣获“江西省青年岗位能手”称号的副队长袁建芽,正在为藏调队的伙食发愁,看见谢国刚,像看到救星似的:“怎么办呢?生活、生产资料要从1000公里外的拉萨购买,来回一趟需要6天。由于缺氧,饭菜不能烧熟,队员们胃口差,吃不下饭,经常出现胃痛和病毒性感染,十多天下来每人都要瘦十多斤!”


 “是呀。”谢国刚也皱皱眉头,“我们工作区属于无人区,只有少量游牧居民,六七万平方公里,只有一个小县城,交通给养极其困难。买一趟菜来回半个多月,卡车里拉回的蔬菜,干的干,烂的烂,剩下能吃的还不到一半……”


 “队员吃不好,住不好……这是个大问题。”袁建芽叹了一口气,“到现在好几个队员晚上只能安睡一两个小时,这得多长时间才能恢复工作状态?”


 是啊,患病的队员太多了,缺氧、伤寒、肠炎、感染……连夜失眠,不但医师不够,医药也不够,随队医师张爱平,恨不能长出七手八脚。


 进藏之前大家都做好了吃苦的思想准备,现实却远远超出了预料,一时间竟让两个领导人忧心忡忡。


 恶魔般袭来的高原反应折磨着每一个人,头痛欲裂,食欲全无,体重普遍下降。方圆几十公里空无一人,雪花飘来,滚滚乌云远在天际,却又近在咫尺,寒冷、饥饿、茫然、恐惧突袭每个队员心里,食品也几近耗尽。还有莫名其妙的乡愁就像传染病,有一人感染,就影响一大片;不要看家人的来信、照片,甚至带来的物品都不要摸……一旦有谁不小心触摸那道网,旁边的人都会忍无可忍黯然神伤。有的队员实在忍受不了这种折磨,甚至动了“下山”的念头。


 谢国刚知道,眼前的一切意味着什么,怎么办?


 谢国刚知道,只说不行,重要的是做,是带头做。


 谢国刚身兼多职:既是身背地质包的地质技术人员,进行野外地质作业和室内资料整理;又是地质项目的负责人,负责并领导本组成员对地质项目的设计、野外施工、报告编写的全程;又是队长,对整个西藏区调队所有地质项目全程管理;既是手拿地质锤的地质高级工程师,又是积极参与理顺与地方有关部门的关系,营造良好工作环境、做好矿权维护的谈判员。从安摊建点、支帐篷、平场地、搭板房、砌隔墙,谢国刚总是一人顶两人干活。最远、最难、最危险的勘查线路总是留给自己,遇冰河挡道,他第一个脱鞋,遭遇陷车,他挥镐在前。长时间的奔波劳累,他的高原反应更为严重,脸色发青,头痛难忍,连饭都难以下咽。一个月下来体重下降了十几斤,脸被晒得脱了一层皮。同志们说他是“拼命三郎”,劝他歇一歇,他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越是困难,越应该带头,否则‘当头的’和‘当兵的’又有什么区别呢?”


 谢国刚愿意站在最高处,他愿意干在最高处,更愿意成就在最高处。一次,他从野外回到驻地累得瘫坐在椅子上,想喝水,水杯就放在桌上,可心发慌、手发抖,近在咫尺的水杯试了几次硬是拿不到手,但他仍然坚持在施工一线。在西藏,他就是家长,同事们就是他的兄弟和孩子。他喜欢观察,大家工作进展顺利与否,环境是否足够舒适整洁,伙食是否营养可口,兄弟们是否互相友爱,他都看在眼里。他更喜欢跟年轻人谈心,“传帮带”也就从谈心开始,谈眼前也谈未来,鼓励年轻人要学挑重担、敢于挑重担。年轻人也更需要关怀。西藏环境特殊,大家难免想家,他就给大家谈家庭谈婚姻,给大家带来宽慰。他觉得,但凡能为大家做什么,就尽量多做一点儿。


 青藏高原的这段艰难岁月,给地质队员留下了一段久久不能忘怀的茶余饭后的谈资。很多人的身材都瘦了一圈,于是“进城”后第一件事便是给腰带打眼,把原来的腰带再紧几个扣。打完眼,他们幽默地说:“吃饱吃好,腰腹变小;高原减肥,效果真好!”

上一篇:29省份机构改革方案获批,各地“特色部门”纷纷挂牌

下一篇:详细解读!遗迹学发展的四大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