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7年开始,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及环保风暴双重夹击下的色釉料企业,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已成必然。
远泰掌舵人巫汉生选择逆势出击,把月产量从1000吨提高到年产量冲刺10万吨、月销量从1000吨提升到7000-8000吨。
阔别陶瓷行业两年,重新审视市场
陶城报:多个产区受去年环保风暴和煤改气影响,今年以来,原材料价格也近乎疯狂地上涨,在内外夹击之下,上游色釉料企业怎样了?
巫汉生:在这个大环境下,整个行业的生存都很艰难。陶瓷厂要为诸多看不见的损失买单,而色釉料企业的回款速度慢了,也是很现实的问题。我们几次都想涨价,但不敢涨,我就发出一个通知,说成本涨了,可以让他们知道我们也艰难。另外,还有收款难的问题。以前从不耍赖的厂家,现在以运转困难为由说没脸见你,打电话也找不到人了,这种现象去年出现的比较多,是很可怕的。
其实去年我出去的时候是很痛苦的,这两年我已经脱离了市场,但从我对市场的了解判断,目前的环境,我们只有走“攻”这条路。我甚至对老婆说不要怪我,因为我也不知道自己能走成什么样子。
陶城报:远泰这一年来的表现如何?
巫汉生:我们去年是够困难了,随便一家企业都不止做1000吨,我们起步就一个月只有1000吨,到2018年销售目标保底完成8万吨、冲刺10万吨。以前老工人留下50个人,当时我亲自带领团队去跑业务的,从去年到现在招了100多个人,现在销售有十几个人,服务团队将近一百人。记得我刚出来的1个月的销量是300万,去年到现在月销量翻了七倍,其实还挺吓人的。
一年过去了,我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深刻地认识到规模的重要性。现在的竞争局势已经很明朗,远泰要建立一个系统。远泰是做品质和品牌的,要做好整条线的服务链。从原材料的监控,取样、打底、烧底再到检测跟踪,不能缺失一个板块,没有系统不行。团队建起来了,市场也站住了,很多的问题我们都能迎刃而解。可能有一些同行还是中间商、贸易的思维,如果我们现在什么规模都还小,团队没建起来,市场也没有占住,远泰就是神仙出山也起不来了。
“要走两条路,创新是一条,另外一条是去中间化”
陶城报:今年,远泰淘汰了哪些产品、研发了哪些新产品以占领市场?
巫汉生:远泰在一年前转型,当时迅速把微晶釉砍掉。现在主要是抛釉,我们产品品类比较多,以前有全抛釉、仿古釉,但是已经不是最多的。全抛釉现在竞争很激烈,相对来说,可能还有一段生存时间。我觉得会慢慢转向多功能化,它们在视觉上有不同的变化,功能上不同的变化,这肯定是个趋势。我们的防滑釉、精雕釉等新的品类都出来了,欧神诺开始尝试了,今年的工业展还没开展,乐华已经下单了。
因为我们不是只有一个产品,我们很灵活,能快速适应厂家的需求,按照厂家的需求配合它创新,我认为我们的客户人家抢不了。去年7月份接受了一个客户,连续三年用了比我们便宜400块钱左右一吨料,一个月用1000-1200吨料,优等率一直在50%左右不动,原来是亏死的。后来,我一下子一个月就给他的进料成本增加了70万,但我帮他的产品优等率提高到了93%。前阵子我们的销售经理去找这位老板,他比较满意,因为产品从我们接手到现在都能守住93%以上,这个消息行业传开了,现在另外一个在他隔壁的厂也给了两条线我们做。
陶城报:这是一个好的开局,依您对市场的判断,除了创新,远泰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发力?
巫汉生:对远泰来说,可以走两条路,创新是一条路,另外一条是去中间化。目前陶瓷行业已经把所有的利润压到我们中间这一块,我们这个板块没有利润空间了,也在向我们的上游压缩。现在变成了挤压,挤压去中间化。我清楚,整装、精装房这种模式促使集中度的提高,会让陶瓷企业洗牌,但万万没有想到,上游这一块感受尤为明显。我去年开了一次招商会,当时并没有招到,于是我就开始自己去找第一手供应链,后来发觉我找的供应链品质都是好的,而且几家大的釉料公司都在那里进货。其实,有时候我自己也在寻找原因,远泰的产品总是比别人贵很多,后来我意识到可能是原材料比别人贵了,才发现原来都是中间商在炒货,所以今年我第一时间在采购上下工夫,现在慢慢把这些中间商去掉了。
个人认为,这两条路最快的就是去中间化。创新的速度始终是慢的,因为厂家愿意不愿意接受和推广,都要打问号。创新大家都想做,大家也谨慎去做,但这个利润的空间谁都不知道有多少,以及可以维持多久,而去中间化,能让生存的空间快速地好一点。所以两条路要同时走,一个从源头上保证自己的所谓核心竞争力,一种是从商业模式上得到优化。
陶城报:“去中间化”是远泰优化自身供应链的举措,您如何“走对这条路”?
巫汉生:我以前不负责采购,从今年3月份开始,我自己从源头上去抓。我先把原材料拿回来,我知道材料的成本是什么,它有什么性能不好,在配方上需要怎么调整,其实环节很多,但这些我都熟悉,一下子就打通了这些环节。远泰在行业25年了,换成其他人就干不了这事。
一开始当我发现有一种材料原价1900元的,我现在用1700元,整整降了200元,仅一种材料可以降11个点。我就差不多用了50天的时间,优化自己的供应链,不到两个月我把所有的材料都换掉。就拿自己的成本来说,不是销售价,成本可以省5%到8%,现在远泰进材料要1000多万了,5%到8%就省过百万了,这个数据是可观的。我想,稳定品质肯定是首要的,第二是资金了,把两者综合起来,就是看供应链的整合能力了。
多功能叠加釉料开辟新蓝海
陶城报:色釉料的创新是瓷砖开发的风向标。为何您认为多功能化的釉料产品是一个趋势?
巫汉生:大众化的产品竞争太激烈,没有利润了。比如负离子釉,已经沦为标配。最开始我们卖到10万一吨,现在市场上有1万5千甚至几千元都有,从市场的角度来说,这个产品从消费者、从陶瓷厂来看都是好的,我们中间就不行了,生命力不强。
对于釉料公司来说,大板不在我们的控制范围之内,我们的釉料只有往多功能叠加的功能釉料方向发展。功能化的产品,有一定市场需求,对于厂家来说,也是开辟利润空间的一条通道。
比如今年工业展远泰会展出一种防滑釉。这种釉有特殊的阻力,有水仍然能够防滑。很多陶瓷企业一般说干粒比较防滑,其实不然。真正的防滑是靠釉,釉有一种摩擦力,下水之后的摩擦力会更强。
陶城报:许多墨水公司也推出了功能性墨水,您如何看待釉料和墨水的共生?
巫汉生:未来釉料和墨水要联合的,因为大板必须要上喷釉,这一步肯定会走,而且时间不会很长。试想,单独做釉料,连创新能力都没有,要怎么生存?单独做墨水,要是不转型,也会很艰难。看你敢不敢创新让两者结合,不敢创新,或许下一步就被淘汰了。
远泰的精雕釉是跟墨水结合做的,它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软,也就是说,墨水在改进的时候,釉也在配合着改变。首先墨水能够腐蚀下去,精雕也要腐蚀下去,之后是渗透,未来,我们要适应,有很多创新产品需要跟他们结合。
陶城报:下半年,远泰将把主要精力投放在哪些方面?
巫汉生:从微晶转到另外一些产品,我们已经丢弃很多市场,是时候重新打造自己的品牌和产品了。产品创新相对回报高一点,这是我们在做的,接下来思考如何把新产品通过推广变成市场的产品,让我们的创新能够有回报,让厂家、消费者能得到实惠,这是我们的大方向。另外,近段时间的煤改气,对陶瓷厂的冲击非常大,远泰需要把控好风险,对一些压款多的厂家、不太良性的企业,我们会退出合作。
陶城报:远泰下一步瞄准了哪些市场?
巫汉生:之前我刚好生病,在外产区做了一年多,打官司也没用,最后也拿砖走,投进去将近300万,最后打四折收回来。去年基本把外围收回来了,今年主要占住两广片区的市场,还有各个产区的主流品牌。现在远泰已挺身万吨级梯队,只靠广东板块会做得很累,广东和福建周围的资源已经枯竭了,东北还是有这些矿产资源的。今年我的感悟是要走出去,快速走出去找资源,还是能有不错的选择,因为这些资源可供你选择,只是得靠你考察和寻找,所以有必要走出去。
广东占了整个中国市场的40%左右,还有60%为什么不要?国内的市场还不错,外围的市场也挺大的,只是有一定的风险。外围的高端市场,还是有占领空间的,不过既然是这个片区的高端,他就需要你的好品质和高性价比,你把系统建立好,以上两个条件具备了,你就可以变成让他变成你的客户,要怎么打造自己,则是远泰下一步要做的。下半年9月份、10月份我打算走出去,明年主推外围市场,布局全中国的全部产区甚至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