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都积极推进“河长制” ,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2018-05-29 08:40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编辑:矿材网

602325_chen_1527140952247

景色宜人的世纪公园

 5月20日,记者驱车行驶在国家级生态区——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大地上,星罗密布的农家院掩映在绿树丛中,大马沟生态公园、仰徐农民公园等57个城乡公园,举目皆景;农村房屋古雅别致,河水清澈见底,文化活动中心广场上一片欢声笑语……好一幅绿地常在、碧水长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无化工”行动助生态立区

 盐都区地处里下河腹部,是典型的“鱼米之乡”。区委书记羊维达表示:“生态是生存之本,环境是发展之基。必须牢固树立生态立区理念,通过生态建设,提升经济建设软实力。”

 近年来该区以改善人居环境、保护生态、打造特色为出发点,注重从源头上呵护原生态,并编制了《盐都区生态区建设规划》,统筹推进生态企业、生态村居等创建工作。同时,区委区政府设立生态文明建设奖,作为年终绩效考核表彰内容之一。

 化工生产曾是盐都与纺织、机械并列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该区既要“山”,更要“绿水青山”,舍“税源”保“水源”,在全区果断实施“全区无化工”行动,借助存量土地盘活等政策相继关停搬迁180家化工企业,并对传统产业进行高新化改造,有效减少了环境污染。

 作为水乡,盐都区河流密布、沟渠大小不一、道路众多杂乱。为此,该区全面推行农民住宅向中心村和小镇集中、镇村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同时,开展农村闲散宅基地有偿退出,大力实施土地整治,重新布局区内河、沟、渠、路,着力建设“以水为魂、以绿为韵、以农为景、以乐为趣”的田园型生态宜居空间。

入城“森”呼吸,出门“林”距离

 树木参天、绿草茵茵、花团锦簇……穿行在盐都区大街小巷,仿佛走进了风光旖旎的公园。“村里建成的文体公园,环境优美、绿树成荫,休闲时间邻里乡亲们散散步、赏赏花,日子过得其乐融融。”楼王镇花季园村村民周友法自豪地说。

 近年来,盐都区围绕绿色发展这条主线,主动顺应群众期盼,大力实施绿化美化工程,致力农民居住条件和农村环境“双提升”,使入城“森”呼吸、出门“林”距离化为生动现实。今年以来,盐都区又抓住建设“一片林”、建美“一座城”的契机,紧扣百万亩生态防护林建设和森林城市创建目标,通过沿路提绿、沿河补绿、拆墙透绿等方式,分类塑创城市和乡村绿化建设特色。区政府安排专项奖补资金,用于绿化美化工程。各镇(区、街道)还按照“彩色化、珍贵化、效益化”要求,结合河道疏浚、道路建设、村庄整治,实行节点植绿、景点缀绿、成片造绿,达到了河堤绿化“生态化”、道路绿化“景观化”、村庄绿化“森林化”的建设效果,并做到一树一苗、一园一林专人专管。

 为确保利民惠民,盐都区还大力实施林业扶贫。今年的新增经济林中就安排了1/3的扶贫经济林,通过集中流转土地,统一购苗栽植,按照户均10棵的标准,统一分发给建档立卡的低收入农户。此外,该区还对政府公益林进行了公开发包,承包人利用林下空间套种黄花菜、油用牡丹、玫瑰等经济作物,既保证了林地得到精心管护,又充分利用了林下空间,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推行“河长制”,实现“河常治”

 盐都区,作为百万人口饮用水源保护区,境内河沟纵横、水网密布。但随着经济发展,河水变黑变臭,河面垃圾丛生,河岸杂乱无章……

 为有效治理这一状况,盐都区以清水走廊建设为主线,组织实施了“退渔还湖”“引江入湖”和盐龙湖生态风景保护区工程。从去年开始,按照“生态、景观、自然、和谐”的目标,对全区水系进行规划设计和综合整治。河道立面上采用梯形缓坡和生态护岸,河坡上栽植红叶石楠、桂花、垂柳等景观植物,四季都有开花植物,实现了河清、水净、岸美。

 在此基础上,该区还强力推行“河长制”,实现“河常治”。全区6个省管湖泊湖荡、18条省级、12条区级骨干河道以及416条乡级、3980余条村级河道,全面建立了区、镇、村三级“河长+警长”管护机制,确保每天河面无影响水生态的植物、漂浮物、生活污水排放;河坡无生产生活垃圾、乱堆乱建、乱种乱垦;河道无行洪障碍物、阻水高秆植物、圈圩筑坝,有效改善和提升了水环境质量。

 如今,漫步在盐都的大纵湖畔,鸟语花香、垂柳依依,到处散发出生态和谐的时代气息,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上一篇:为防止集中停工停产,环境部发文禁止“一刀切”

下一篇:《新余市仙女湖水体保护条例》六月一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