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系统发展地学旅游的时候了
2018-04-26 09:58 来源:中国矿业报 编辑:矿材网

2018年3月13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出台,根据该方案,国家旅游局与文化部合并,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当时,朋友圈盛传一句话——千百年来中国人精神境界的“诗情”和“画意”在终于在官方管理层面得到了统一。但更不该忽略的一点是,旅游中的“科学”元素将成为点睛之笔。


地质界又传喜报,我国再添两处世界地质公园。北京时间4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第204次会议通过决议,正式批准了包括我国提交申报的四川光雾山-诺水河、湖北黄冈大别山地质公园在内的新一批世界地质公园。至此,我国目前已拥有37个世界地质公园。


需求持续攀升


我国是世界地质公园项目的发起国之一,全国各地拥有众多的地质公园,这为开展地学旅游提供了绝佳的地质资本和发展空间。


大别山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异常迅猛,集自然遗迹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旅游地学更是迎来了春天,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势头,在休闲娱乐中提升自身科学素养,正在成为影响大众旅游目的地选择的重要因素。


据记者了解,在贵州织洞世界地质公园和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叹为观止的景观、形象活泼又饱含地质矿业科学文化的现场讲解,都是游客津津乐道的“头道菜”。


与此同时,成立文化和旅游部,让我们看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与之相对应的“品质旅游”的新希望。


旅游作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体现,在社会发展和未来产业格局中将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日,全国首个旅游地学文化村——贵州省钟山区月照旅游地学文化村正式挂牌。作为实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振兴乡村战略的一项创新举措,贵州省地矿局秉持服务地方发展的大地质战略,在该项目建设中发挥了专业技术优势。


游中学、学中游,这是地学旅游活动的天然属性,但让属性转化为地质行业发展动力和区域发展优势,需要清晰的定位及系统建设。


有专家预计,如果能够把我国拥有的地质资源有效利用起来,运用好“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工具手段,破解地学和旅游“两张皮”,地学旅游将与传统旅游产品形成错位发展优势,成为擎起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翼”的重要一环。


中流击水,赣话发展


实现地学旅游真正蓬勃发展,需要经济、文化、科学、管理四者协同发展,离不开综合性优秀人才的支撑。而说起这个,必须要提旅游地学。


旅游地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以地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发现、评价、规划、保护具有旅游价值的自然景观和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古遗迹(址),服务旅游事业发展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


4月13~15日,由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主办、东华理工大学承办的第二届全国旅游地学学科建设及地质公园发展研讨会在江西东华理工大学举行,来自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3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江西省地质学会、江西省国土资源厅、政府机构的90余名代表就推进旅游地学建设和发展进行了探讨。


“要为建好学科、讲好故事、谋好项目、做好产品的有效供给培养专门人才。”与会专家提出,推动旅游地学学科建设和地质公园发展,可以为传统地质行业转型另辟蹊径,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升地质科技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能力,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会议提出,要建立并完善地学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标准,促进旅游地学专业人才“本科-硕士-博士”培养体系;构架复合型的旅游地学专业课程体系,建立旅游地学科普体系,打造精品旅游地学研学旅游基地;开展旅游地学研究,提高学术地位。


迈步之前,再进校园


通过地学旅游讲好地球故事、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地质遗迹是家底,高校即将发挥主力军作用。


“不要把旅游地学专业当作是传统地质学专业的一种补充和点缀——旅游地学专业的学生不仅仅是研究旅游地学理论,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到当代人类的生活追求和向往、消费心理和兴趣,更好地、科学地为当代人类生活服务。”谈及旅游地学的培养目标与服务方向,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辛建荣强调。


据了解,目前我国大部分综合性大学都设有旅游管理专业,尤其是在地质遗迹众多的省份,这是我国做强地学旅游的良好基础;而在如中国地质大学等地质类院校,近年来在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都有了更精准的目标和方向,并进一步拓展合作对象和服务空间。


会上,东华理工大学校长柳和生介绍,作为中国地学旅游联盟发起单位之一,东华理工大学自1999年来开设旅游地学研究方向以来,该校目前已拥有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中心、江西省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专业委员会、地质博物馆等研究平台,承担了数十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和地方政府委托项目。这样的办学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相关专业高校实践。


身未动,心已远。地学旅游已在路上。


上一篇:南极科考,中国构建立体推进格局

下一篇:科学家预测非洲卡鲁盆地存在超大型气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