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矿业在阿根廷的盐湖突然扔出一颗 “炸弹”——年产 2 万吨碳酸锂的项目正式投产了。这个消息让本来就冷清的锂市场炸开了锅:有人说这是压垮锂价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有人觉得矿业巨头入场意味着周期底部快到了。要知道,2022 年碳酸锂价格还在 50 万元 / 吨的天价,现在却跌到 7 万元左右挣扎。全球 2025 - 2026 年到底还有多少锂矿要投产?这场旷日持久的产能过剩,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迎来翻转?今天咱们就从 “产能质量”这个不一样的角度,聊聊锂产业的周期密码。
一、产能 “水分”排行榜:不是所有新增产能都能砸向市场
别被 “全球锂矿大扩产”的新闻吓住,这里面的水分可不小。根据行业数据,2025 - 2026 年全球计划新增的碳酸锂产能看似有 120 万吨,但真正能落地的可能连一半都不到,就像菜市场里标着 “低价促销”的水果,看着多实际能吃的没多少。
紫金矿业的阿根廷 3Q 盐湖项目算是 “优质产能”的代表。盐湖提锂成本本来就低,加上紫金用了自己研发的 “吸附法”技术,把每吨生产成本压到了 3 万元以下。更狠的是他们手里握着 763 万吨锂资源,相当于国内总储量的 43%,这意味着只要价格合适,他们能持续稳定供货,不像小厂那样看天吃饭。这种 “有钱有矿有技术”的玩家入场,其实是在加速行业洗牌。
但更多项目是 “看起来很美”。澳大利亚有几个锂辉石矿号称 2026 年投产,可到现在连矿山公路都没修通;智利因为搞锂矿国有化,雅宝和 SQM 的新项目审批拖了又拖,原本计划的 5 万吨产能至少要推迟到 2027 年。最惨的是非洲那些小矿,本来想靠高锂价赚快钱,现在价格跌穿成本线,很多项目直接停摆了。行业报告显示,2025 年全球实际新增产能可能从预期的 30% 暴跌到 17%,这就是为什么价格跌成这样,却还没出现大规模停产潮。
二、供需 “拔河比赛”:需求在跑步,供应在散步
现在的锂市场就像一场奇怪的拔河比赛:需求在往前冲,供应却磨磨蹭蹭跟不上。一边是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的需求嗷嗷待哺 —— 麦肯锡预测到 2030 年电池行业要用掉全球 95% 的锂,光今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就增长了 25%;另一边是新增产能看着吓人,实际能跑起来的没几个。
紫金矿业的投产时间点很微妙。他们 2022 年收购阿根廷盐湖时,正好赶上锂价暴跌,用抄底价拿到了优质资源。现在投产既能抢占市场份额,又能用 3 万元的成本扛住价格战。这种 “逆周期扩产”的操作,把传统锂企逼得很难受:赣锋锂业的澳洲矿成本要 5 万元,天齐锂业更惨,部分产能成本高达 8 万元,现在卖一吨亏一吨。
更关键的是需求结构在变。以前大家都盯着新能源汽车,现在储能成了新引擎,2025 年储能锂电池出货量预计增长 50%,达 495GWh。这种需求增量不是突发的 “虚火”,而是实打实的能源转型刚需。但供应端的问题在于,优质产能(比如盐湖提锂)投产慢,高成本的锂辉石矿又不敢停,导致市场上 “劣质产能”占比太高,明明需求在涨,价格却涨不起来。
三、矿业巨头改写规则:从 “赚快钱”到 “比耐力”
紫金矿业的入场其实改变了锂行业的游戏规则。以前这个行业是 “游击队混战”,小厂靠高杠杆扩产,赚一把就跑;现在 “正规军”来了,他们拼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紫金计划到 2025 年实现 12 万吨碳酸锂产能,这个数字相当于 2023 年全球产量的三分之一,而且全是成本低于 4 万元的优质产能。
这种玩法让行业周期变得更长。传统锂企的成本曲线像陡峭的山坡,价格稍微跌一点就扛不住;而矿业巨头的成本曲线是缓坡,就算价格在 5 万元徘徊,他们还能赚钱扩产。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价格跌了这么久,全球锂矿开工率还维持在 70% 以上 —— 不是不想停,是巨头们根本停得起。
周期翻转的关键信号其实藏在库存里。上海钢联的数据显示,现在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在 7.2 万元 / 吨,刚好卡在多数锂云母矿的成本线附近。宁德时代枧下窝矿区复产虽然短期压制价格,但也在加速低效率产能出清。有经验的老矿工都知道,当行业里开始有人喊 “宁可停产也不亏本卖”时,底部就不远了。
等这三个信号,周期翻转才真的要来
判断锂周期翻转不用看复杂的模型,盯紧三个信号就行:首先是澳洲高成本锂辉石矿的停产潮,这意味着劣质产能开始退出;其次是电池厂的库存周期转向,当宁德时代们开始补库存,价格会先于供需反转;最后是智利国有化政策落地,新的提锂技术 DLE 大规模应用,这会改变全球供应格局。
按照现在的节奏,2025 年下半年可能出现第一个信号,2026 年随着储能需求爆发,供需缺口可能重新出现。但别指望回到 2022 年的天价时代,矿业巨头主导的市场会更理性,价格可能在 10 - 15 万元 / 吨之间波动,这才是健康的 “新周期”。
你觉得锂价还能跌多久?如果手里有闲钱,会考虑布局锂矿股票吗?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随着动力电池回收技术突破和固态电池商业化临近,锂资源的竞争正在从 “数量争夺”转向 “质量比拼”。未来三年,能活下来的一定是像紫金这样 “有矿、有技术、有钱扛”的玩家,而他们的扩产节奏,才是真正决定周期走向的关键。毕竟在资源行业,从来都是 “剩者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