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土资源部公布了拟授予的第八批国家地质公园资格名单,共有31家地质公园成为准国家地质公园,其中新疆吉木乃草原石城地质公园入选。
新入国家地质公园的吉木乃草原石城
自2001年以来,我国已先后公布了八批国家地质公园资格名单,其中,新疆最早的国家地质公园是2004年入选的布尔津喀纳斯湖和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其后陆续有富蕴可可托海、天山天池、库车大峡谷、吐鲁番火焰山、温宿盐丘峡谷等加入,加上此次入选的草原石城,新疆共有8处国家地质公园(含资格)。
这8处国家地质公园能概括新疆的大美吗?
新疆国家地质公园一览表
01 喀纳斯、2004.02
位于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新疆首个国家地质公园。其最具震撼力和冲击力的景观,是以喀纳斯湖为代表的高山冰湖和以月亮湾等为代表的喀纳斯河的河湾景观。
卧龙湾是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的标志性景观(李少玲摄)
断陷、冰川形成的超级深湖?
喀纳斯湖位于额尔齐斯河上游,长24公里,宽1-2.2公里,平均宽约1.9公里,湖面积约45.78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约90米,最大水深188.5米。喀纳斯湖虽属小型湖泊,但容积竟达53.781亿立方米,超过我国五大淡水湖中的太湖、洪泽湖和巢湖。喀纳斯湖是在早期断陷形成的湖盆基础上,经后期冰川堰塞而成。这种特殊成因,使喀纳斯湖成为我国第二深水湖和最深的冰碛堰塞湖。
从卫星图上看喀纳斯湖象一个豆荚
喀斯湖的湖盆断面图,显示湖很深
喀纳斯湖的形态是断层活动与冰川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第四纪冰川时期,阿尔泰山的冰川曾向下延伸,喀纳斯湖所在河谷一度被冰川覆盖。当气候变暖,冰川退缩时,冰川携带的大量泥砂停积在河谷,形成垄岗,并壅堵河水形成湖泊,这种湖泊被称为冰川堰塞湖。至今我们仍能在喀纳斯湖的两岸,看到二百万年前冰川经过时,磨蚀和刻划岩石所留下的羊背石、冰溜面、冰川擦痕、冰川凹槽等冰川侵蚀地貌以及冰川漂砾、终碛堤等冰川堆积地貌。
喀纳斯湖是在构造断陷的基础上由冰川堆积物堰塞形成
喀纳斯湖湖口的冰碛物堆积
湖畔常见古冰川运动所留下的遗迹,此为冰川磨光凹槽
流水的神来之笔:河湾?
喀纳斯湖的下游,河流发育于相对宽缓的古冰川U形谷,河流主要表现为侧蚀,形成了一道道极富韵律和变化的河湾曲流,加之河谷两侧常有滑坡和泥石流壅堵河道,形成半封闭的天然堤坝,使堤坝上方的河面变宽,流速变缓,因此造就了一段柔美静谧的河、湖相连的景观。其中景色最美的有神仙湾、月亮湾和卧龙湾。
神仙湾(李少玲摄)
月亮湾(李少玲摄)
卧龙湾(张宗云摄)
02 奇台硅化木-恐龙、2004.02
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面积492平方公里,包括硅化木景区、恐龙沟景区、魔鬼城雅丹景区和石钱滩景区。
倒伏状硅化木(邹震摄)
这里的硅化木以分布集中、数量和规模巨大、保存极完整而著称。仅在公园硅化木景区11.65平方公里的面积范围内就出露有近千株,是世界上最壮观的硅化木群产地之一。
硅化木分布剖面示意图
奇台硅化木产于距今约1.5亿年的侏罗系石树沟群砂岩、泥岩中,树木的原生构造保存清晰,硅化木直径一般0.5-1米,最大者可达2.8米,长一般5-20米,最长者达26米。呈倒伏状、直立状等不同的埋藏状态,反映了远古时期盆地河湖环境下茂密的森林景观。目前已鉴定出的主要属种有原始云杉型木属、异木属、南美杉型木属和柏型木属等。
不同出露状态的硅化木
在产出硅化木的同一套岩层中,还保存有丰富的恐龙化石。其中袁复礼教授1931年发现的奇台天山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亚洲发现的恐龙化石。2006年,恐龙沟出土的蜥脚类食草恐龙化石身长35米,取代中加马门溪龙而成为新的“亚洲第一龙”,也是世界上第二大恐龙化石。
高18米,长31.9米,2006年在新疆奇台县恐龙沟出土的亚洲第一龙化石
公园的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的砂岩、泥岩层历经风霜,形成了奇幻多彩的魔鬼城--雅丹地貌。其中核心景观区面积约5平方公里,集中了风蚀城堡、风蚀蘑菇、风蚀残丘、风蚀柱,以及类似各种动物的象形地貌造型。
奇台魔鬼城(王新民摄)
03 可可托海、2005.08
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面积619平方公里,其中可可托海主景区562.5平方公里,卡拉先格尔景区56.5平方公里。花岗伟晶岩稀有金属矿床、富蕴断裂带地震遗迹和额尔齐斯河花岗岩地貌等构成公园的三大主要地质遗迹类型。2005年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2017年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
画面上方为三号矿坑,下方为因矿而兴的可可托海镇(张学文摄)
地质圣坑?
发现于1935年,为世界级的大型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无论是其伟晶岩的地球化学演化的完整性,或其稀有金属矿化的广度和丰度,尤其是宏伟而独特的构造形态特征等,均为世界罕见,是现代矿物结晶学和花岗伟晶岩矿床学理论产生的基础和现实表现,其典型图形被列入许多国家的教科书、论文和专著中而享誉世界。另外,3号矿的矿物种类及其储量丰度在世界都极其罕见,发现的矿物多达84种。矿床中铍资源量居世界第一位,钽铌、锂、铯资源量位居世界第三位,已经成为中外科学家研究花岗伟晶岩和稀有金属矿的经典地区。
横屏观看:可可托海全景(张学文摄)
1941年,前苏联便开始对3号脉进行勘探和开采。1955年以后,中国收回管理权,开始独自勘探与开发。因为三号脉紧邻额尔齐斯河,随着三号脉采矿坑的逐渐加深,开采过程中处理矿坑渗水的技术难度和成本也逐渐加大,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对三号脉实行了强化开采,将矿脉上部的岩钟部分全部采出,形成了直径约250米,深达140米的矿坑,并把采出的矿石按锂矿、铍矿、铌钽矿、硅矿分类堆放,便于根据市场情况,逐步加以利用。
上世纪中期,中苏交恶,从这个矿坑挖出的稀有金属矿源源不断地通过额尔齐斯河水路运往前苏联,用以抵偿我国欠这个国家的外债。后来有人统计,单是可可托海的三号脉就偿还了当时外债的三分之一(张学文摄)
奇特的花岗岩穹状峰丛?
由距今约4.1~0.65亿年海西期-燕山期花岗岩构成。多呈钟状、穹状、锥状,且几乎完全呈裸露的石峰。其山峰形态并非主要由垂直裂隙和流水侵蚀塑造,而是花岗岩沿平行山坡面的同心层状裂隙,在内陆寒温带强烈的寒冻风化作用下,不断地拆离崩解垮塌,使山峰的表面形态既圆润平滑,又十分陡峭。
花岗岩穹状峰的形成模式(中国国家地理,刘春田)
更奇特的是,这里的花岗岩山体表面,有许多密集的蜂窝状凹坑,以及好似凝固瀑布的竖直沟槽。这些独特的花岗岩石峰和围绕它的森林,以及叠石湍流的额尔齐斯河相得益彰,勾勒出一幅粗朴、苍凉、静幽的西域山水画。
花岗岩穹状山峰(张学文摄)
地震留下的遗迹?
1931年8月11日05时18分47秒发生的8级大地震遗迹,断裂带全长176公里,劈山越岭,出现大规模崩塌、地裂、沉陷等现象,地表最大水平错动距离在20米以上,最深地裂隙可达10米。长约9公里,宽4公里的卡拉先格尔地震断裂带是地震带中最宽,断裂最发育,地表破坏最严重地段。地震地表地貌以震中塌陷区内数以千计纵横交错的陡坎、沟槽、地裂缝、鼓包、垅脊等微地貌组合为主体特征,主体断裂带连续性好、微观组合地貌特征明显,类型齐全且保存完好,有“地震博物馆”之称。
卡拉仙格地裂缝
历次地震形成的串珠状断陷湖泊:上为可可苏湖,下为伊雷木湖
04 库车大峡谷、2009.08
北依天山,南临塔里木盆地,总面积108平方公里。由北部的大小龙池园区、中部的天山神秘大峡谷园区构成,两大园区沿库车河河谷而分布。
曲折的峡谷

远古时期,库车到阿克苏是一个东西向的大湖,面积达5万平方公里,经过2000多万年的漫长沉积,积聚厚达3000多米的红色泥岩、粉砂岩和砂岩。距今约200万年时,南疆产生强烈的造山运动,天山急剧上升,库车盆地结束了湖泊历史,红色岩层经挤压、褶皱、断裂、位移而出露地表后。因结构疏松,极易风化,经过年复一年的风化、侵蚀、冲刷和重力崩塌等作用,形成今日的深谷、峰林、缓坡、峭壁的特殊地貌。
库车大峡谷的形成模式图(杨金山绘)
峡谷底部最宽53米,最窄处不足1米,谷端至谷口处自然落差在200米以上。谷内蜿蜒曲折,谷侧奇峰嶙峋,崖奇石峭,磅礴神奇。
峡谷内部
05 天山天池、2009.08
天山天池位于新疆阜康市境内,面积为548平方千米,由三工河、水磨河、四工河、天池四大景区构成,公园内有水体、地貌、地质、古生物、矿物等七大类100处地质遗迹景点,其中天池湖、火山岩石林、瀑布、现代冰川、古冰川遗迹、地质地貌植被剖面景观具有极高的美学、观赏、科研、旅游开发等价值。
天山天池(源于网络)
天池现代冰川、古冰川遗迹较发育。现代冰川中以博格达现代冰川规模宏大,冰面洁白无瑕,冰舌形态完整,冰川裂缝、冰上河流、冰下隧道、冰川城门洞、冰川层理、冰蘑菇等极具观赏性,是国内距大城市最近的可驻足观赏的大陆型现代冰川。
博格达峰地区冰川分布图
博格达峰地区现代冰川的数量和面积统计表

古冰川遗迹主要有冰川U谷、古冰斗、刃脊、角峰、羊背石、冰川刻槽及擦痕、冰溜面、冰臼、冰窖等。
天池古冰川遗迹素描图(引自《新疆重要地质遗迹调查报告》)
06 温宿盐丘、2011.11
地处天山中部南麓,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面积为 92.17平方公里,公园范围内大面积出露古近系红色、黄褐色岩层,这一带红色岩层结构疏松,极易风化,深谷,峰林,缓坡,峭壁相映成趣,一望无际,既有陡立为墙的岩层,又有岩层缓倾重叠组成的孤山,也有群峰簇拥的群山,其形态奇 特,场面壮观,呈现出峡谷,盐山,石林,单斜山等地貌组合。尤以奥奇克葫芦状盐丘底辟构造最具科学价值,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典型代表。
手机横屏:群峰簇拥的丹霞地貌
砂岩石林
07 火焰山、2011.11
位于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三堡乡,分布面积289公里。火焰山全长98公里,南北宽9公里,高度约500米,最高峰在鄯善县吐峪沟附近,海拔831.7米。山脉呈东西走向,东起鄯善县兰干流沙河,西止吐鲁番桃儿沟,整座山重山秃岭,寸草不生,呈火红色。
卫星图片上看到的火焰山,荒漠、冲沟、构造、绿洲
航拍火焰山地貌

借助文字的力量,火焰山早已名誉天下。“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天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这是唐代诗人岑参笔下火焰山的情景,《西游记》中更称此山为八百里火焰。
航拍火焰山地貌
从空中俯视,火焰山犹如天山怀中的婴儿,通体红润,静谧安详。站在火焰山下举目远眺,只见山体巍峨峻峭,山上岩石裸露,寸草不生。赤褐色的岩层在烈日照耀下灼灼发光,炽热的气流滚滚上升,宛如万道烈焰熊熊燃烧。真是”一片青烟一片红,炎炎气焰欲烧空。春光未半浑如夏,谁道西方有祝融。”
火焰山前的现代泥裂
火焰山之奇,奇在形和色。火焰山的整个山体,全部由距今约1.3亿年到6500万年中生代白垩纪、侏罗纪和古近纪桔红、褐红色的砂岩和泥岩组成。当时气候异常炎热,岩石中铁元素经过高温氧化,雨水淋漓,形成了大量红色的氧化铁,构成了火焰山的赤体通红的本色。这些赤红色的岩石,在风霜雪雨和流水作用的侵蚀下,沿着四面陡壁形成无数平行排列的放射状冲沟和无数竖向排列的裙状丘壑。这些冲沟与丘壑极富韵律,远观如烈焰燃烧,火焰山因而得名。
火焰山普遍发育的细沟
08 草原石城、2018.02
位于中国版图的最西端的新疆吉木乃县境内,由神石城和恰其海两个园区组成,面积约60公里。2018年2月,吉木乃神石城地质公园被国土资源部拟授予第八批国家地质公园资格。
火焰山普遍发育的细沟
特殊的地质背景和生态环境,使得公园内的花岗岩地貌类型丰富、典型,是我国干旱地区,规模大,形态“神”,以风蚀为主的花岗岩石蛋地貌景观区,拥有花岗岩石蛋地貌、石蛋堆砌地貌、石臼、石穴、石洞、石盆、石林、石柱、石槽、崖壁等多种微地貌,类型齐全,堪称花岗岩风蚀地貌的博物馆。
花岗岩石蛋地貌的经典
消亡阶段的石蛋,就像一个个残破的蛋壳,或精巧的镂空石雕
除花岗岩石蛋地貌而外,克孜里塔斯山上有近千个石臼,最大的直径有五米,最小的也有鸡蛋大小,星罗棋布,妙趣横生。前几年,有专家将这种石臼称为冰臼,认为是古冰川作用留下的遗迹,但大多数专家的研究结果并不支持这种观点。
克孜里塔斯山上的石臼群

-END-
侠客地理出品
文/李忠东
摄影/张学文 张宗云 邹震 李忠东等
封面图片/张宗云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