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皖平:加快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
2018-03-19 10:17 来源:中国矿业报 编辑:矿材网

在往年的代表团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总是充满激情,今年也不例外。他说:“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必须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有效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大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生态红线划定和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生态红线划定的科学性还有待提升,保护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赵皖平代表说,国家规定省级以上各类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必须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而部分市县前些年在申报各类自然保护区时,为争取项目资支持,盲目扩大保护区范围,对划定区域论证不充分,导致目前生态保护红线内仍有部分村庄、居民、基本农田存在。同时,上一轮城乡建设规划是在没有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之前编制的,部分城乡规划建设用地划入了生态红线内,以至于城乡建设与生态保护产生冲突。此外,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后,生态空间管理机制尚不健全,存在多头管理现象,分级分类管理措施不够,未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制度,未明确管理主体、管理模式和资金来源等。


对此,赵皖平代表建议,要加快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为生态环境保护更好地保驾护航。首先要加强论证,科学确定生态空间,对划定不合理的自然保护区等予以及时纠正,对与之冲突的城乡建设用地进行合理调整;其次要制定政策,引导生态保护红线内居民逐步迁出,对生态保护红线内基本农田,应在下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中予以核减;再次要完善生态补偿、生态扶贫等政策措施,将生态红线区域保护与建设资金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尽快出台《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条例》,激励群众参与保护红线区生态资源与环境。


赵皖平对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他表示,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一些农村地区也存在土地规模比较小,不能产生更高产业效益的问题。“振兴乡村,我们也要考虑在生产关系的制度方面,如何让生产关系来进一步适应生产力。”赵皖平说,土地流转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他解释说,一方面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给农民吃了定心丸;另外一方面,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从承包权中分离出可以流转、抵押、贷款的经营权。现在小规模的土地,可以流转到大户、合作社、农村企业,让他们来发挥作用,让农民变成工人,把土地变成资产,这是一个发展的方向。


另外,还要激活农村闲置土地。赵皖平说,在调研中发现,农村宅基地存在闲置浪费现象。“建新不拆旧”现象大量存在,违法用地与大量农村宅基地半闲置或闲置浪费现象并存。虽然我国出台了鼓励农民将其闲置宅基地退还给集体的相关政策,但因政策知晓率不高以及其他因素影响,多数农民处于观望状态,使得闲置宅基地成了农民沉睡的资产。


“要鼓励农民将宅基地退还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盘活利用空闲宅基地,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理利用空闲宅基地,兴办采摘园、农家乐、民宿、乡村酒店、农村电商服务网点等,配套开发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产品,延伸消费链、产业链、价值链。”赵皖平说。


此外,就如何发挥科技扶贫的作用,赵皖平也发了言。他认为,作为农业研究主力军的农业科研院所,必须主动对接贫困地区的政府和农业管理部门,着眼区域经济发展,开展科技转移和技术服务,精准解决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中的关键科技问题,促进现代农业和区域经济发展。


“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科技需求,精准攻克一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集成一批农业绿色发展模式,转化一批科技创新成果,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科技示范样板。”赵皖平建议,针对全产业链技术需求,加强科技特派员及“三区”人才选派工作,以“科研+基地+农户”等多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加快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在贫困地区的转化应用。


赵皖平还建议,充分利用高科技、大平台,以资本为纽带,带动贫困地区的农产品和名特优产品走向全国市场和全球市场。政府应鼓励有条件的农业经营主体在阿里巴巴、淘宝、京东等知名电商网站开设农产品营销网店,开展网上展示和洽谈。推动实体贸易和电商销售相结合,促进营销模式创新和品牌提档升级。还要构建农业大数据系统,指导每一个地域的农民进行生产经营,有效降低生产风险和成本,让“互联网+扶贫”乘上高速动车,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促进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弯道超车。

上一篇:山西将实行更严格煤层气 区块退出机制

下一篇:2月全国进口煤炭209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