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地调院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2018-01-31 09:36 来源:国土资源报 编辑:矿材网

 地质调查是国家经济建设和和社会发展基础中的基础,无论是地质找矿,还是大型工程建设,都需要地质调查工作的前端介入。


 近年来,河南省地质调查院(下称“河南省地调院”)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和河南省国土资源中心工作总体部署,积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以粮食生产安全、中原城市群建设、美丽河南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土壤污染详查、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等,主动服务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不仅为地质环境管理、把握土地质量家底和城市功能定位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相关行业部门规划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除圆满完成上述工作外,河南省地调院在推进省部合作、支撑服务河南省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承担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河南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


 地质找矿的强劲旅


 ——在我国钼都栾川“第二找矿空间”取得矿产勘查重大突破,形成了钼钨矿勘查开发并重新格局。“河南省栾川县冷水-赤土店钼铅锌多金属矿深部普查”项目新增估算(333)+(334)资源量钼160.28万吨、三氧化钨34.64万吨、锌5.5万吨。栾川钼共生钨资源的发现,使洛阳钼业集团等企业通过综合开发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稳定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为中原地区增加了战略性矿产资源储备。


 ——河南省页岩气勘查再获重大突破。河南省地调院实施的河南省中牟、温县2个区块的页岩气勘查,创建了南华北地区海陆过渡相页岩气评价体系,率先形成了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直井钻探和压裂工程技术,实现了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储层优快钻进和高效改造。继牟页1井获得1300立方米/日较稳定页岩气流的基础上,2017年完工的郑东页2井排采试气获气产量约3000立方米/日,有望形成河南省页岩气勘查开发新格局。


 生态建设的守护者


 ——河南省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稳步推进。河南省地调院参与了该项目总体方案策划编制,组织实施了点位布设核查、野外调查、采样制样等工作,建成了河南省污染状况详查样品制备流转基地,支撑了河南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


 ——建立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富硒土壤划定标准体系,开展“永城市城区周边1∶5万富硒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项目,为当地打造“中国面粉城”和发展高附加值特色农业夯实了基础;采用“互联网+生态地球化学”模式初步建立河南省生态地球化学信息服务平台,服务推动河南省休闲农业、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和全域旅游发展;编制了《河南省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报告》和《关于开展“清洁土壤行动计划”工作情况的报告》,受到河南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


 ——针对畜禽养殖废水污染,开展的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村镇污水生态治理及养猪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引进绿狐尾藻高效低成本生态治污技术,大幅降低废水治理成本,为河南省全面开展村镇污水生态治理和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示范。


 ——开展的“济源市重金属污染土地修复治理示范工程研究”项目评估了济源冶炼企业周边场地环境风险,确定了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等级,总结了适合济源实际情况的土地污染修复治理技术。


 新型城镇化的开拓人


 ——积极谋划推动在郑州及中原城市群开展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推动郑州跻身全国首批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示范城市。目前中国地调局2018年地质调查专项“郑州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2018年~2020年)”和河南省地勘基金项目“郑州市、洛阳市1∶2.5万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均已落地,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中原城市群城市提供了支撑服务。


 ——主动服务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工作,向中国科学院提交了《郑州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与趋势》成果报告,该项目最终成果已呈报国务院,为启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地球深部探测”提供了地质科学依据。


 ——承担完成的“中原城市群城市地质调查”项目基本查明了郑州、开封、洛阳、新乡、许昌、漯河、商丘市、平顶山、焦作、济源等10城市区域地壳稳定性、地质灾害与环境地质问题;对城市工程建设地基适宜性、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地下水资源量与质量、土壤地球化学环境、地质资源等基本状况开展调查研究,建立了城市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调查评价数据库和城市地质三维可视化模型,为城市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与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采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城市群城市环境地质调查信息平台,建立了郑汴新区及郑州航空港区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实现了地质信息管理、查询、演示、模拟等功能;开展了航空港区土壤地球化学背景调查、地下水环境调查与海绵城市关键地质技术研究,其成果将为航空港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地学支撑。


 扶贫攻坚的生力军


 ——完成豫东平原杞县、虞城县水质型缺水区和西部山区焦作、宜阳、登封、荥阳等市县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与供水安全示范,施工供水井65眼,解决了一批缺水村镇的生活饮水困难。


 ——河南省地调院继续为嵩山、云台山、王屋山等10余家地质公园规划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不断创新导游图、地质博物馆科普化等展示方式;成功申报了“安徽砀山古黄河地质公园”、“江西香山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专业技术服务。


 灾害防治的强后盾


 ——在“4·25尼泊尔地震”后主动承担完成“日喀则市灾区萨嘎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江孜县卡堆乡恰增沟泥石流治理工程”等5个项目,查明了当地地质灾害分布和形成条件等,为西藏灾区政府开展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


 ——完成的洛宁县、新密市1∶5万地质灾害详查为地方政府防灾减灾提供了决策依据。


 人才队伍的劲推手


 ——依托科技平台助推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各平台固定研究人员通过院内公开招聘后由院科技委员会选拔确定,研究人员均为各专业技术中心青年技术骨干。


 ——大力支持中青年科技人才申报和承担地质科研项目,鼓励符合条件的科研集体积极申报科技创新团队;通过青年科技创新论坛、青年沙龙等平台助力青年职工成长,努力打造中青年科技人才梯队。


 ——探索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新途径。河南省地调院现有研究生培养基地3个,硕士研究生导师5名、博士研究生导师1名、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站博士后3名。


 科技创新的急先锋


 ——先后建成“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地质遥感中心”、“河南省金属矿产成矿地质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地球化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城市地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5个科技创新平台,专业领域涉及地质找矿、水土污染修复、城市地质、清洁能源等。


 ——依托各科技平台,申报2支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2项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申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5项,公开出版专著17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12篇,完成科技成果鉴定及成果登记28项,2项成果获国家级奖励,13项成果获省部级奖励。


 ——依托科技平台于2015年成立了河南省地调院青年科技创新协会,已成功举办两届青年科技创新论坛。


 ——持续加强开放合作。先后与中科院遥感地球所、南方科技大学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北京)、河南城建学院、河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开展科研攻关、申报科研项目;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各大区中心、中国地质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中科院土壤所、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国家测绘局卫星应用中心等科研院校建立了良好的业务交流和科技合作关系。

上一篇:“中国天眼”地质专家殷跃平获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下一篇:“海洋六号”深海调查取得5项重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