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向世人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呼唤国土资源工作既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我们有什么愿景、要从哪些方面发力、靠什么发力?这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土资源系统开拓进取、奋发有为,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作出了积极贡献。2017年,一系列重要成果集中涌现,更是对系统上下多年来团结拼搏、不懈努力的精彩诠释和最佳回报。我们为之骄傲,但不能因此自满,更不能就此停步。站在新起点上,我们要重装上路。
国土资源是发展之基、生态之源、民生之本。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国土资源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表现在很多方面,关乎国土资源工作的主要有3个:一是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但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二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但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三是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但民生领域还有不少欠账。新时代国土资源工作理应紧扣我国社会矛盾历史性变化,在补齐发展质量、生态建设、社会民生“三大短板”上下更大功夫,厚植发展之基,严守生态之源,筑牢民生之本。
新时代国土资源工作要由重规模扩张向重质量提升转变,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有更大作为。这既是适应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由之路。一方面,经过长期大规模、高强度开发,我国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继续依赖增加资源投入保障发展难以为继,提高资源供给质量十分必要;另一方面,长期外延扩张和粗放利用积累了庞大存量资源,近年来各地在盘活存量资源上创造了许多经验,更多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高质量发展也完全可行。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资源市场化配置,改善资源宏观调控,促进资源供给提质增效。
新时代国土资源工作由重开发利用向重保护修复转变,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有更大作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天蓝、地绿、水碧、土净,是时代要求、人心所向。国土资源工作贯穿生态空间源头保护、节约利用和治理修复的全过程,当好生态文明建设主力军责无旁贷。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加大生态系统源头保护力度,扎实推进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全面加强国土综合整治,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新时代国土资源工作要进一步拓宽资源惠民渠道,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有更大作为。国土资源与人民生活须臾不离,与民生福祉息息相关。国土资源工作必须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方略贯彻始终,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落实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各方面发挥载体功能、体现要素价值。要着力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城市住房用地制度改革,切实增强人民获得感;着力创新脱贫攻坚、污染防治、产业发展国土资源支持政策,切实增强人民幸福感;着力加强产权保护、地灾防治,切实增强人民安全感。
虽然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看到,我国资源国情没有变、资源地位作用没有变、资源约束趋紧态势没有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仍然是国土资源工作的职责所在和长期任务。我们要坚持辩证思维,把握好国土资源工作“变”与“不变”的关系。纵览历史、现实和未来,着眼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加快建设安全、绿色、高效、法治、和谐的美丽国土。
建设美丽国土,安全是基本前提,绿色是主要途径,高效是内在要求,法治是重要保障,和谐是重要体现。安全国土、绿色国土、高效国土、法治国土、和谐国土建设,是新时代国土资源工作的总要求,也是国土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愿景。
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该时代的主旋律。推进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也是新时代国土资源工作的主旋律。要围绕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国土资源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面对我国资源供给总量大但供给质量不高、结构老化的现实,推进国土资源质量变革,必须把提高供给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把优化供给结构作为主要途径;面对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传统要素量的投入转向更多依靠科技和管理进步提升要素效率,推动国土资源效率变革,必须加快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促进资源利用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基于科技创新是第一动力、制度创新具有根本性的科学论断,推进国土资源动力变革,必须加快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制度创新。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新时代的大幕已经开启,时不我待、岁不我与。在新使命、新目标呼唤下,以更大担当、更大作为,续写国土资源实践时代华章,创造国土资源事业更大辉煌,就是我们用实际行动赶上时代的最好注脚。(作者:董祚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