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大洋49航次科考人员在西南印度洋成功回收了一套深海环境观测锚系。这套在深海连续观测了379天的锚系,创造了我国开展西南印度洋科考调查以来的多项之最:锚系剖面长度最大、锚系结构最复杂、观测仪器数量最多、连续观测时间最长。
据中国大洋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套在我国西南印度洋硫化物合同区成功回收的锚系,于2016年12月23日,中国大洋43航次第一航段布放在水深2900米的洋脊区。总长850米的锚系挂载了温盐深传感器、海流计、浊度仪、沉积物捕获器、生物诱捕器、水听器等各类仪器28套。
西南印度洋硫化物合同区是我国大洋调查的主要区域之一,也是我国“蛟龙探海”工程U型区西南印度洋脊典型热液生态系统环境调查的重点规划区。此套锚系设计的观测研究目标是我国发现的首个洋脊活动热液区—龙旂热液区的长期环境变化。该热液区也是世界上首个超慢速扩展洋脊活动热液区。
随船科学家表示,获取的连续观测数据对龙旂热液区的热液羽状流分布结构、热液区水体动力环境等特征的年度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将带来新的科学认知。据悉,中国大洋49航次科考队搭乘“向阳红10”号科考船于2017年12月6日从舟山出发,在印度洋相关海域执行10项调查任务。科考为期25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