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落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的要求为即将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及2018年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把质量兴农作为中国今后农业发展的主脉,既是解决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中国农业由大到强的必由之路。
众所周知,我国农业目前仍处在数量型发展的道路上。虽然我国粮食已经实现连续十几年的增产,但一味地追求粮食产量已不能适应国人对于粮食的需求。随着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人们以粮为主的饮食习惯悄然发生了改变,人们已从过去靠粮食解决温饱变成了如今追求粮食的品质及营养价值。因此,农业从数量型发展转为质量型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农业走质量型发展新路,为地质工作提供了新的市场,同时也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质量兴农,地质工作大有可为。
粮为地之生。什么样的地,最适合生产什么样的粮,只要地质人应用地质专业技术,弄清地的元素构成和含量,就会给出最科学的答案。而且,此前中国地质调查局已开展了十几年的农业地质调查,为地质支撑质量兴农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工作经验。
除已有的农业地质调查数据外,地质人还应进一步开发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数据的农业功能。目前,我国已完成贵州等省的涵盖76个化学元素的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但这些数据更多地用于基础研究、矿产研究。若利用这些数据编制一张调查区适宜种植农产品分布图,将是以质兴农最好的地学依据。
地质人应更多地走进农村、走进各类农业合作社,进行农产品种植现状调查。对调查结果,应及时与地球化学调查的结果进行比对,先解决种植现状是否与地质情况相符问题。这既能帮农民解决“什么地种什么物”的问题,也可为地勘单位开辟农业新市场准备基础材料。
地勘单位应与当地农委加强联系,力争通过农委整合各类惠农资金开展大面积高精度的农作物种植适宜性调查。可与各类农业合作社联系,调动他们开展农业地质工作投入的积极性。
地勘单位应与质监部门加强联系,申请特色农产品产地认证工作,为地方各类名、优、特农产品开展认证,编制名、优、特农产品的地质依据说明书。地质与农业结合,既可为自己开辟出新的市场,更可成为普及地学知识的一条渠道。(作者:于德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