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 热门新闻
  • >
  • 地质
  • >
  • 中加合作野外考察为重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山古镇再添地质景观
中加合作野外考察为重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山古镇再添地质景观
2018-01-04 09:35 来源:重庆时报 编辑:矿材网

 近日,由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嵇少丞教授和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曾卫教授联合组织的野外地质与生态考察组,在江津中山古镇进行实地考察,发现数处具有极大价值的地质景观资源——大型壶穴群。


 中山古镇历史悠久,是西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商业老街,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民族特色的山地民居古建筑群。古镇老街沿笋溪河西岸而建,全长近 1600 米。


 笋溪河发源于贵州省习水县大坡乡,蜿蜒曲折流经四面山入菩陀山下,最终与綦江合流,再流往长江。总河长126 千米,其中江津境内 110 千米。笋溪河总流域面积 1198 平方千米,其中江津区境内 1010 平方千米。根据江津环保部门介绍,笋溪河是重庆市境内仅有的无任何工业、生态污染的河流。


 在对笋溪河的实地考察中,中加联合考察组共发现了 4 处价值很高的地质生态资源——壶穴群,其中以中山古镇南北两端的壶穴群最为壮观。


 “壶穴按其产出部位分为河道壶穴、海岸壶穴和山坡壶穴三类。中山古镇的壶穴群属于河道壶穴,由笋溪河流水漩涡夹带砾石长期磨蚀基岩河床形成的形似水壶的凹坑。”曾卫教授告诉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初生壶穴彼此独立、分散,呈盘状或碗状;随着河流冲刷时间的增加,壶穴不断加大、加深,相邻壶穴彼此重叠、复合贯通,形成岩壁光滑、形态复杂的连续河道。


 地球上所有基岩河道都是靠这样“自掘其道”的方法使得河道不断下切,疏通的江河源源不断地把高原与山脉的碎岩与泥沙长途搬运到海洋,在海底形成新的沉积岩,而大陆高原与山脉逐渐被上述夷平。


 所以,中山古镇笋溪河壶穴群的发现与后继保护将为中小学生自然教育和地球科学大学生提供绝佳的实习基地,也为大众旅客提供增加自然科学知识、了解基岩河流的形成与演化过程的良机。


 经千年流水与频发洪水而形成


 过去有人把河道壶穴误认为冰臼,把其作为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前中国南方存在冰川的证据。但其实,河道壶穴的形成只需要几百到几千年时间,壶穴群记录过去几百到几千年时段内当地气候和环境的演化。


 笋溪河流经区域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


 约 1300 毫米,最大年降水量甚至高达 1600 毫米,主要集中于每年 5~9 月。有史以来,中山古镇曾遭遇无数次的大小洪灾,当地流传着“十年洗一回楼脚,五十年洗一回街面,一百年洗一回香火(屋檐)”的民谚。最近发生的就有 1996 年“7?9”洪灾和 1998 年“8?7”洪灾。“所以,中山古镇的壶穴群正是近千年来笋溪河经年流水与频发洪水综合结果。”

上一篇:无人机助力石漠化调查

下一篇:河南地矿局航遥中心2017年收入1.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