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亿年前生命的伊甸园
在距今约5.3亿年前的寒武纪的时期,地球表面的大部分区域都被海水所淹没。陆地上没有任何生物,一片沉寂。而湛蓝的海水里生命的种子却在蠢蠢欲动,酝酿着一个载入史册的大事件。
就在地球打一个哈欠的功夫里,丰富多样的海生无脊椎动物不约而同的“集体亮相”。节肢、腕足、蠕形、海绵、脊索动物的家族成员在海底自由摇曳,丰富的微小海藻、有机质颗粒以及海水舒适的环境让它们不愁吃穿,俨然是为这些新生命打造的一个“伊甸园”。
科学家们称这次事件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这种“骤然”喷薄的生物现象也成就了寒武纪的绚烂和无限神秘。
寒武时光,惊鸿一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残残戚戚。
寒武海洋,藻礁周边,奇虾独恋礁体;
饥肠辘辘,要把食物找寻。”
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在寒武纪海洋的伊甸园里,谁是老大?
别看都是无脊椎的海洋生物,还真有不吃素的,这就是奇虾。科学家在奇虾粪便化石中发现了小型带壳动物的残体。一只“虾”能有这么大威力?别小瞧了它。它虽然名字里有“虾”,但实际上和现代的虾没有任何亲缘关系。奇虾的个头最大可长到2米多。除了身高优势,它还有一对可以快速捕捉猎物的巨型前肢和口中环状排列的外齿,难怪人家要趴在藻礁上吃香的喝辣的。
寒武纪海洋里的“房地产开发商”
寒武纪的海洋里有这么一群生物,它们不光自己过得好,还给其它生物盖“房子”住。最开始是藻类植物,它们退休后,“古杯”这种动物又拿起了接力棒。古杯的外形就像一个牛角杯,或者许多牛角杯捆在一起。杯子底部有须状根固定在海床上,杯口朝向海面。它的内部有大大小小很多个空腔,与此同时,它不断大量制造矿化骨骼,扩大建筑规模,为无数寒武纪海洋生物提供了栖身场所。
我们现如今最熟悉的珊瑚,是最新一届的海洋“地产大亨”。无数珊瑚虫前仆后继,贡献自己身体里的钙物质,幻化为珊瑚礁,继续担负“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重任。
追忆往昔的石头
叠层石:有人说我像是扣在海底的一摞“碗”,其实我的前身是藻类等低等微生物。当时的水环境比较安静,闲暇之余,它们喜欢不停的用自己的胶鞘去捕获一些细小沉积颗粒,经过周期性矿物沉淀和胶结作用,形成了一层层向上凸起的弧形或锥形叠层状,恰如扣放的一叠碗,故因此而得名。
风暴岩:我本是寒武纪时期浅海海底的淤泥。不知过了多久,有一段时期海平面下降了一些,我便露出水面,烈日暴晒,满身裂痕。重新沉入海底后。发生了海啸,一下子把我卷了起来,在风暴潮中滚来滚去。原本是不规则泥块的我,被滚动成长条状的泥砾。风暴潮过后,我又重新堆积到海底,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里固结成岩石。因为我们的长相像一片片的竹叶,地质学家称我为“竹叶状灰岩”,由于我们是风暴作用形成的,又叫我们“风暴岩”。
石灰岩:我是一种可以溶于水的石头,也是“水滴石穿”这个成语的故事原型。我之所以有这么好的可塑性,全要归功于我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它可以溶解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中,形成碳酸氢钙。当这种含钙的水,在流动中失去压力或成份发生变化时,容不下碳酸钙了,又把碳酸钙从水里赶出来,慢慢积聚成钟乳石、石幔、石花,如果洞顶的钟乳石与地面的石笋连接起来了,还会形成奇特的石柱。当然,也不是有石灰岩的地方都能形成这种大的洞穴,它需要有大面积、大厚度、地质纯净的石灰岩,才能耐得住几百万年间水的侵蚀,形成奇幻的地下宫殿。
寒武纪的巨厚三明治
寒武纪的到来,给孤单无聊的地球送来了海洋生物的嬉闹,心情大好的它决定利用这段时期做块三明治庆祝庆祝。原料就用那些堆在海底的颗粒残渣,起初这些颗粒很松散,有大量孔隙和水分。随着地球把更多的沉积物放上去,下层颗粒不堪重负,只能和彼此凑得更近,把多余水分挤出去。之后地球为使它们更加紧密,又加了一些矿物质进去,填充到颗粒之间的孔隙里,胶结硬化。最后地球用对它们“发功”、“运力”,最后终于将曾经的颗粒残渣变成了一块巨厚的三明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