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务院要求,河南省自今年5月启动全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11月18日,记者从省环保厅获悉,目前已按部署全面展开伴生放射性矿的普查工作。
据介绍,此项普查工作历时三年,将要对全国工业污染源(包括伴生放射性矿)、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和移动源五大类污染源进行普查,不但要摸清各类污染源的原料使用、生产工艺、治污设施运行等基本情况,还要掌握其结构、分布和污染物产生、排放等情况,源多面广,任务繁重,专业性强,涉及部门众多。
此次开展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摸清各类污染源基本信息,全面掌握污染源数量、结构和分布状况,既是加强当前环境管理工作的基础,又是开拓今后环境管理工作的依据,对于环境管理工作真正达到“治本”成效至关重要。今年7月,我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办公室成立,对各地普查工作进展情况实施月调度制度。普查经费预算、普查方案、普查部门分工等文件编制工作陆续完成,各地也开展了前期准备工作。
目前,我省正在展开伴生放射性矿的普查工作,普查对象是8个行业、15类矿产资源开发的企业在开采、冶炼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物,包括矿物原料、废水、尾矿、废渣中放射性核素含量。河南省辐射环境安全技术中心已按照要求组建实施机构,并对有关人员开展培训。按照环保部统一要求,12月31日前全部完成初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