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口膨胀、交通拥挤、雾霾频发、垃圾围城等种种“城市病”纷至沓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再仅局限于城市空间够不够用,而是更看重其品质和环境。
城市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考验着国家的治理智慧。党的十九大报告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层面,进一步明确了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形成城镇发展新格局的重点任务。
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城市地质工作如何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提供支撑服务?11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城市地质工作会议,对加快推进新时代城市地质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
城市地质工作的理念要提升、步伐要加快
城市,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大举进军下飞速发展。过去,城市发展相对粗放,“摊大饼”式的扩张建设成为普遍选择。如今,城市发展建设进入全新阶段——城市发展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城市规模要与资源环境承载相适应。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现状怎样?在11月15日于北京召开的全国城市地质工作会议上,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公布了一批我国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势地质资源和重大地质问题等方面的地质调查数据。数据显示,我国337个主要城市的地下可开发空间资源达90亿平方米、浅层地温能资源可实现建筑物供暖制冷面积320亿平方米;我国城市及周边地区近800处的地质遗迹,具有较高的旅游、科普、生态价值。但调查同时也指出,华北、西北地区城市发展主要受水资源制约,东南沿海地区城市发展主要受土地资源制约,西南地区城市发展主要受地质环境制约。
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如何突破?有利的资源条件又该如何开发利用?都需要城市地质工作给出答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对新型城镇化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党中央、国务院对城市地质工作的要求也更加明确。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加强城市地质调查”。这是城市地质调查工作首次出现在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
国土资源部党组将城市地质工作作为战略任务来抓,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城市地质工作的指导意见》,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目标任务,提出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补齐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地质工作短板,拓展城镇化发展新空间,开辟城镇化建设新资源,构建城市资源环境安全新体系,推动新型城镇化绿色、低碳、循环、安全、集约、智慧发展。今年的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中国地质调查局作出了精准了解新型城镇化对城市地质工作的需求、加大力度推进调查工作的部署。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要求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和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这些重点任务都对城市地质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步入新时代,城市地质工作的理念要提升、思路要转变、步伐要加快。
“加强城市地质工作,是国土资源系统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具体行动,是推动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与优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要支撑。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党中央、国务院的新要求,做出新成绩。”“各省地调院、环境监测总站要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做好技术支撑,履行好公益性机构的职责,提升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各地勘单位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积极主动参与城市地质工作,加快转型发展。鼓励各类相关机构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城市地质工作,服务美丽城市建设。”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书记、局长钟自然在全国城市地质工作会议上,向全国地质工作者发起号召。
城市地质工作支撑服务成效显著
新时代的开启,筑基于艰辛努力换来的丰硕成果。
全国城市地质工作会议透露,自1999年国土资源大调查实施,国土资源部门开始了系统的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利用8年时间,完成了全国30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地质环境资源摸底调查,初步查明了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水土污染、活动断裂、矿山地质环境等各类城市环境地质问题,摸清了地下水、地热、矿泉水地质景观等地质资源状况。
中国地质调查局与上海、北京、天津、广州、南京、杭州等市政府合作,开展的三维城市地质调查试点,系统建立了城市地下三维结构,建立了三维可视化城市地质信息管理决策平台和面向公众的城市地质信息服务系统。从2009年开始,在总结试点城市地质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采用部、省、市多方合作模式,完成了福州、厦门、泉州、苏州等28个城市的地质调查工作,并形成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地质调查评价技术方法体系,编制了《城市地质调查规范》。
为支撑服务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城镇化建设,中国地质调查局联合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分析了我国19个城市群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337个主要城市的优势地质资源和重大地质问题,形成了我国城市地质资源环境状况的总体认识,提出了优化城市群发展规模和布局、发挥城市地质资源优势、保障城市地质安全的对策建议。
在全国城市地质工作会议上,北京、上海、雄安新区、成都、嘉兴等16个城市(地区)展出了城市地质工作在服务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开发利用保护、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浅层地温能开发、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的突出成果。
上海,是受资源环境紧约束的特大型城市,其城市地质工作一直以保护地质环境,并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服务为主,走出了一条协同发展、嵌入式、精细化的调查研究之路,开创了城市地质成果服务规划国土资源、重大工程安全运营和地质灾害防治的技术路径,构建了地质工作服务城市规划管理的常态机制,实现了地质调查成果服务融入政府管理主流程。
成都作为8个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开发城市地下空间,优化城市规划布局的需求日趋强烈。中国地质调查局与成都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着力开展城市地质调查与地下空间探测示范。目前,已系统研究了成都市城区与规划区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的基础地质条件、应防范关注的7个地质问题和需要统筹保护的四类地质资源,并提出了分区、分层综合利用建议。
在福州、厦门、嘉兴、丹阳等城市,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城市人民政府三方合作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了三方积极性,建立了在全国可推广复制的工作模式。
比如,嘉兴城市地质调查,是浙江省首个在地级市开展的城市地质调查项目,由部、省、市三方合作,在三维地质结构综合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实现了地下空间资源利用适宜性三维动态评价,创建的嘉兴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政府决策系统,具有地下空间利用适宜性三维动态评价、资源量自动计算、深度管控、不利因素判别和重大工程规划选址辅助分析等功能,实现了地下空间资源评价的信息化和自动化。该系统在嘉兴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选址分析、嘉兴轨道交通规划论证以及子城片区规划的地下空间利用评估中均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丹阳小城镇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试点,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调中心和丹阳市人民政府合作开展,围绕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经济发达城镇需要破解的重大资源环境问题,探索了后工业化时代地质工作新模式。
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为代表的重要城市群的城市地质工作,则瞄准重大需求,聚焦重大问题,打破专业界限,统筹部署工作,编制了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一系列国土资源与环境地质图集、对策建议报告,在服务城市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地质问题防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增强了城市地质在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中的基础支撑作用和决策建议话语权。
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总体要求,围绕“构建世界一流透明雄安,打造地热资源利用全球样板,建成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示范基地,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运行管理提供全过程地质解决方案”四大愿景目标,中国地质调查局与雄安新区管委会、河北省国土资源厅、河北省地矿局四方合作的雄安新区地质调查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雄安新区第一阶段地质调查仅用两个月时间,形成了一批重要成果和新认识,并及时提交雄安新区管委会使用,为雄安新区规划编制、地下空间开发等提供了地质解决方案。
开创新时代城市地质工作新局面
走进新时代,如何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在全国城市地质工作会议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了《城市地质调查总体方案(2017~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精准了解“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对地质工作的需求,聚焦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的重大问题,构建多方联动机制,大力推进空间、资源、环境、灾害多要素的城市地质调查,开展重大科技问题公关,搭建三维城市地质模型,构建地质资源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城市地质信息服务与决策支持系统,为构建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循环、安全、集约、智慧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服务。
《方案》对加快城市地质工作的目标很明确:2020年之前,完成100个地级以上城市1∶5万基础性综合地质填图,完成25~30个城市的地质调查示范,启动200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地质调查工作,初步构建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工作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到2025年,完成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的1:5万基础性综合地质填图,实现地级以上城市地质调查全覆盖,城市地质与地下空间利用理论技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建立系统完备的城市地质工作支撑体系。
对全国城市地质工作的推进,《方案》也给出了清晰的实施路径。
地级以上城市地质调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导、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城市政府配合,选择需求迫切、地方积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城市,多方联动开展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示范,在技术方法、成果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制度保障和协调联动机制等方面探索形成示范成果。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对省级城市地质调查实施方案编制进行指导,编制详细的城市地质调查技术指南,并会同省级国土资源部门组织专家对城市地质调查队伍进行业务培训。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统筹部署推进本行政区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在政策和经费方面积极争取支持。城市人民政府要发挥城市地质工作的主体作用,通过多种渠道落实工作经费,构建政府各部门协调配合机制,制定地质资料汇交、共享和服务等相关保障制度。
城市群基础性综合地质填图:系统部署、有序推进1∶5万基础性综合地质填图,显著提升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等基础地质工作程度,查明影响城市群发展建设的重大资源环境和灾害问题,为优化城市群内部格局和结构、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实施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设方案。
城市地质调查评价技术标准制定:借鉴发达国家城市地质调查先进经验,充分总结城市地质调查示范经验,研究制定城市地质调查评价、城市地质资源环境监测预警、城市地质信息共享服务等技术标准,修订已经发布的城市地质调查行业标准,建立完善的城市地质调查技术标准体系。
城市地质与地下空间探测科技创新:建立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城市多圈层相互作用、地下空间资源协同规划等理论,围绕城市地区如何获取可靠的地质数据、城市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如何确定、城市地质信息如何有效服务城市管理等问题,开展城市地区地质探测与监测、城市国土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评价、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安全评价、三维城市地质建模与公共服务等技术攻关,加快构建现代化的城市地质调查技术支撑体系。
新时代,新思想,新方略。蓝图已绘就,城市地质工作将为建设美丽城市、创造城市美好生活贡献新力量,让城市更宜居、更绿色、更安全。(本报记者:高慧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