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8日,中加美等国的古生物学家在北京宣布,有关恐龙时代第一只雏鸟标本的研究论文在国际知名地学刊物《冈瓦纳研究》在线发表。
论文研究对象是一块来自于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康河谷的琥珀化石。化石中是一只体型娇小,出生不久的雏鸟。古鸟标本保存极为完好,从吻部到尾巴末端的长度约6厘米。整块琥珀容纳了接近完整的一只古鸟类的头部、颈椎、翅膀、脚部和尾部,以及大量相关的软组织和皮肤结构。从化石外观来看,当古鸟被树脂粘住时,整体姿态仿佛正在捕猎,身体扬起,爪子和嘴巴张开,翅膀后掠,非常生动。令人万分惊异的是,我们所见到的是来自于99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和恐龙生活在一起的一只栩栩如生的小鸟。这为人们研究恐龙时代的古鸟类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琥珀化石是实体化石中的一个类型。单纯的琥珀是树脂掩埋于地下,经过漫长岁月的石化作用之后形成的一种非晶质体矿物,人们通常将其作为传统玉料。如果琥珀中含有动植物遗体的时候,就是琥珀化石。那么,琥珀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距今1亿多年前的白垩纪,松柏类等裸子植物空前繁盛,许多植物种类中含有大量的树胶。当时,不但森林茂密,而且森林中的昆虫和小动物也数不胜数,二者难免会发生交集。狂风雷电、动物嬉戏,难免使树木折断或枝干受伤,树胶就会不断地从伤口溢出。有时昆虫飞落或爬行至树胶上被牢牢粘住,又被后来不断流淌的新树胶包裹起来,从此便与外世隔绝,真身永存,万世不朽了;有时大团小滴的树脂不时地从枝干上滴落,会将空中飞的、地上爬的小生命或植物叶片毫不留情地裹于怀中。上文中的小鸟也许就是在飞行中被大团树脂裹于其中了。这样的小概率事件发生,而且标本又能够被人发现,实在是太难得、太珍贵了。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琥珀蘑菇化石
当生物被树脂包裹起来的时候,还不能称其为琥珀化石,它只相当于我们现在将蚊子或蟑螂塞进一团松脂当中。只有包裹着生物的树脂球因地壳运动被埋藏于地层中,经过长期的沉积-石化作用,森林中的树木变成煤层,树胶变成琥珀,其中的生物也就成为实体化石了。
原生琥珀化石通常产于煤层中。中国的琥珀化石大多产自辽宁阜新煤矿5000多万年前始新统古城子组的主煤层之中,河南南阳地区也有产出。如果含琥珀化石的煤层被风化破坏,地表水就会将其悬浮在水中带至湖泊或海岸带。
产于抚顺的琥珀化石
琥珀的形态多呈水滴状、饼状、肾状及瘤状等,其化学成分为C10H16O,密度1.1—1.16g/cm3。加热到150℃软化,250℃—300℃熔融燃烧。琥珀的摩氏硬度2—3,树脂光泽,透明—半透明,性脆,贝壳状断口,折光率1.539—1.545,颜色多呈黄色、橙黄色、褐黄色或暗红色。
含有生物的琥珀化石十分珍贵,不仅是自古至今的传统宝石,更是研究古生物、古环境、古气候和地层学的重要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