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岁月如歌(四)
2017-10-30 15:54 来源:忠言慧语 编辑:矿材网

 发生在二叠纪末期的生命大灭绝事件


微信图片_20171030155745.jpg


 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Permian–Triassic extinction event)是一个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发生于古生代二叠纪与中生代三叠纪之间,距今大约2亿5140万年。若以消失的物种来计算,当时地球上70%的陆生脊椎动物,以及高达96%的海中生物消失;这次灭绝事件也造成昆虫的唯一一次大量灭绝。计有57%的科与83%的属消失。在灭绝事件之后,陆地与海洋的生态圈花了数百万年才完全恢复,比其他大型灭绝事件的恢复时间更长久。此次灭绝事件是地质年代的五次大型灭绝事件中,规模最庞大的一次,因此又被正式称为大灭绝(Great Dying),或是大规模灭绝之母(Mother of all mass extinctions)。在这次生物大灭绝事件中,各种生物的面目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海生无脊椎动物的主要门类虽然都有保留,但其组成成分却发生了重大变化。腕足类纲、属、种的数量大为减少、仅存少数类别;四射珊瑚在早期繁盛,至晚期逐渐衰减而至绝灭;苔藓虫类处于衰退期;介形类的速足目渐趋繁盛。


 脊椎动物在二叠纪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鱼类中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等都有发展;两栖类动物的迷齿类和爬行动物是脊椎动物的重要代表;爬行动物有3个主要分类:杯龙目、盘龙目和兽孔目。它们是现代爬行类、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先祖或近亲。


微信图片_20171030155751.jpg


 植物界,早二叠世的植物群与晚石炭世相似,以真蕨、节蕨、石松和种子蕨为主;晚期植物群有较大变化,鳞木类、芦木类、种子蕨、科达木等趋于衰落或濒于绝灭;出现了银杏、苏铁、松柏类等裸子植物。欧亚大陆和北美为北方植物群,下分安加拉、欧美和华夏3个植物亚群;南大陆及印度半岛为舌羊齿植物群。


 二叠纪时昆虫开始迅速发展,种类大增。


 二叠纪的生物事件十分明显,许多门类的目或亚目在二叠纪末消亡,珊瑚在晚二叠世有40多个属,到该世结束时全部绝灭;菊石在晚二叠世有12个科,其中的10个科于该纪末绝灭;腕足类在晚二叠世约有140个科,到二叠末所剩极少。


微信图片_20171030155753.jpg


 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的过程与成因仍在争议中。根据不同的研究,这次灭绝事件可分为一到三个阶段。第一个小型高峰可能因为环境的逐渐改变,原因可能是海平面改变、海洋缺氧、盘古大陆形成引起的干旱气候;而后来的高峰则是迅速、剧烈的,原因可能是撞击事件、超级火山爆发、或是海平面骤变,引起甲烷水合物的大量释放。


 恐龙的兴盛与灭绝(恐龙之歌)


微信图片_20171030155755.jpg


 恐龙是出现于2.3亿年前并繁荣至今的陆生脊椎动物,非鸟恐龙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的时候突然全部消失,成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这个谜至今仍无人能解。


 地球过去的生物,均被记录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地层和地层中赋存的化石之中。以往的地质研究,在中生代的地层中,发现了许多的、各式各样形状的恐龙骨骼化石;但是,在紧接着的新生代地层中,却完全看不到非鸟恐龙的化石。由此推知非鸟恐龙在中生代时一起灭绝了,如今仅存鸟类,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可“鸟类属于恐龙”的说法。


 1、恐龙名称的由来:“恐龙”一词在西方指恐蜥(恐怖的蜥蜴),日本的古生物学家译为恐龙,后来流行于中国。古希腊语蜥蜴(Saurosc),特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类似蜥蜴的爬虫。东方译名这种语境里的“龙”特指该希腊语中的蜥蜴家族,如主龙、暴龙、异齿龙、梁龙、霸王龙、翼龙、三角龙等。就像“壁虎”的虎字是转用性质。


微信图片_20171030155758.jpg


 2、恐龙的体型和习性:恐龙种类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其中最大的易碎双腔龙可能超过50米,而最小的蜂鸟可能还不到10厘米。就食性来说,有温顺的草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还有荤素都吃的杂食性恐龙。统治了地球大约8000万年(1.44亿年前---6500万年前)。


 3、恐龙与其它爬行动物的区别:恐龙与其它爬行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们的站立姿态和行进方式,恐龙具有全然直立的姿态,其四肢构建在其躯体的正下方位置。这样的架构比其他各类的爬行动物(如鳄类,其四肢向外伸展)在走路和奔跑上更为有利。根据恐龙腰带的构造特征不同,可以划分为两大类:蜥臀目(Saurischia)、鸟臀目(Ornithischia)。二者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其腰带结构。蜥臀目的腰带从侧面看是三射型,耻骨在肠骨下方向前延伸,坐骨则向后延伸,这样的结构与蜥蜴相似。鸟臀目的腰带,肠骨前后都大大扩张,耻骨前侧有一个大的前耻骨突,伸在肠骨的下方,后侧更是大大延伸与坐骨平行伸向肠骨前下方。因此,骨盆从侧面看是四射型(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区别)。


微信图片_20171030155800.jpg


 4、恐龙的生长繁殖:筑巢、产卵及照顾下一代也是恐龙的生活内容之一。恐龙的巢一般是泥巢或沙上的凹坑。有些恐龙将巢聚集在生育区,而某些特殊的种类会年复一年地回到相同的筑巢地点繁殖。有些雌恐龙产完蛋后便一走了之,让卵自己孵化;而有些雌恐龙会留在巢边,以保护卵和刚孵出的小恐龙。


微信图片_20171030155802.jpg


 恐龙很有可能像大多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样,拥有一个单排口泄殖腔――为粪、尿与生殖细胞共同排出的地方。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可以推测,雌雄恐龙在交配时互相对准它们的泄殖腔,然后公恐龙的阴茎进入母恐龙的泄殖腔进行交配。不过,公恐龙也有可能没有阴茎,若是这样的话,它们就可能跟一些鸟类一样,通过喷出精液到母恐龙的泄殖腔,从而进行繁殖―――专家们将这种交配方式称为“泄殖腔亲吻”。


 5、恐龙灭绝的原因:非鸟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之久,兽脚类恐龙中的一个支系分化出鸟类,可是在白垩纪末期,它们却突然在世界各地销声匿迹了。非鸟恐龙的灭绝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有关非鸟恐龙灭绝的理论、假说纷纷出台,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争论。


微信图片_20171030155808.jpg


微信图片_20171030155811.jpg

上一篇:深部探矿奇兵——朱恒银

下一篇:中国最新三大发明,地质界占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