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2023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在四川宜宾举办。会议以“绿色新动力·世界新动能”为主题,来自全球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的知名院士专家、行业翘楚、龙头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把脉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趋势,共商行业发展大计,领航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锂矿资源!" width="618"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vertical-align: middle; border-style: none; padding: 0px; display: block; margin: 0px auto;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MicrosoftYaHei; letter-spacing: 0.5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48, 249, 249); width: 618px; height: auto !important;" height="413" border="0" hspace="0" vspace="0" title="四川省省长:支持企地合作,高质量开发锂矿资源!"/>
本次大会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宜宾市人民政府、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四川省经济合作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共同承办。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举行。
锂矿资源有序开发要深化企地合作
四川省锂矿资源储量丰富,占全国总量的57%,位居全国之首。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7月,四川省已具备采矿权的锂矿石储量达1.58亿吨,资源优势明显,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源支撑。但是,四川省大部分锂矿山均未生产,资源优势未充分释放。同时,部分有益共伴生矿综合利用水平不高,锂辉石中铍、铌、钽等共伴生重要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不够,未实现产业化利用。
因此,在本次大会上,与会领导专家纷纷表示,应加强锂电企业与四川省锂矿资源富集区的合作,有序开发锂矿资源。
▲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
会上,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强调,四川省将坚定支持重点企业与资源地的深化合作,有序高效清洁开发锂矿资源。同时,加快构建从原材料组件到整车,再到电池回收的动力电池全产业链生态圈,以电动四川行动为引领,支持广泛开发储能应用、换电重卡、公共交通、绿色货运、智能轨道、光储电站、数字能源等应用场景,大幅度加快提升电动化的替代水平。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
在技术创新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指出,要发挥龙头企业和各类创新平台作用,支持上下游开展联合创新攻关,系统布局资源开采提炼、新型材料体系、电池系统管理等技术研发,加快新一代电池攻关突破,同步提升大规模智能柔性制造水平和检测验证能力,持续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性能。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
面对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波动等情况,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认为,要推动新动力电池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就应加快上游矿产资源开发,建立关键原材料资源保障体系,实现关键原材料的稳价保供。同时,加强产业链统筹协调以及行业监管,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构建全产业链共生共赢的生态圈。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副主任苗圩
在盐湖提锂领域,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副主任苗圩表示,我国盐湖锂资源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特别是高镁锂比盐湖卤水中提取碳酸锂的工艺潜力巨大。目前,盐湖提锂工艺技术正日趋成熟,其成本大概在每吨5万元左右,因此应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大工艺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早日形成生产能力。同时,还要落实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加强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
加强四川省锂矿资源开发利用力度,既要有政策、科学规划保障,又要有专业技术作为支撑。据了解,今年2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发布《四川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21-2025年)》并明确指出,到2025年四川省锂矿石年开采总量将达到100万吨,较2020年增长50%;到2035年,将形成川西锂矿等产业集群。同时,四川省将重点加强川西北稀有贵金属勘查开发区,优化川西锂矿矿业权设置,积极推动甲基卡、可尔因地区锂矿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开发利用,加强锂辉石矿铍、铌、钽等共伴生元素综合利用研究,有序推进国家级锂资源基地建设;优化川西北锂矿勘查开发布局,引导矿山联合重组,依托“飞地经济”模式,推动锂矿高质量开发;鼓励和支持川西北锂矿综合利用工程建设,推进川西北锂矿高效利用,加大铍、铌、钽等共伴生稀有元素综合利用科技攻关,促进绿色锂电产业可持续发展。
政策保障、规划护航,使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要素拧成一股绳,为四川省建设世界级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奠定了坚实基础。
碳酸锂价格今年内或将保持在15万-20万元/吨
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目前是动力电池领域最为主流的两种技术路线。其中,磷酸铁锂电池由于成本、性能、安全性等达到较好的平衡,因此广受市场青睐。2021年以来,随着锂资源、锂材料价格的大幅度上涨,磷酸铁锂电池市场份额飞速上涨。统计显示,2019年6月,三元电池装机量占比75%,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占比只有25%。但是,近两年却发生逆转。今年第一季度,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占比已达68.2%,三元电池仅占31.7%。巨大的市场需求,带动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以国内电池级碳酸锂为例,2021年年初,碳酸锂市场价格大概为5万元-6万元/吨左右。但是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碳酸锂价格一路高涨,2022年最高时已近60万元/吨,增幅逾10倍。
过去两年,碳酸锂价格为何会出现大幅上涨?在2023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副主任苗圩分析认为,锂盐等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既受到上下游供需错配的影响,也存在部分市场投机炒作的因素。同时,动力电池关键原材料价格上涨,将成本压力传导至下游动力电池企业及新能源汽车企业,使动力电池厂商,以及整车企业感到“压力山大”,而价格的上涨也导致新能源汽车成本上升。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从2022年年底至今年4月,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开始大幅下滑。今年4月26日,国内碳酸锂现货价格跌至17.65万元/吨,较去年11月中旬最高时的56.75 万元/吨跌幅高达68.9%,工业级碳酸锂价格更是最低下探至13.5万元/吨。随后,碳酸锂价格一路回暖,截至6月9日已升至31.3万元/吨(如图),较今年4月的最低值增幅达77.3%。业内认为,碳酸锂价格的回暖是产业链上、中、下游供需紧张关系缓解所致。
经历了大幅涨跌后,未来碳酸锂价格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副主任苗圩分析预测,今年碳酸锂的价格大概率会保持在15万-20万元/吨区间内。
拓展锂相关产业市场需加强国际合作
随着全球化、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需求不断增长,锂电池作为一种新型储能技术目前已成为全球新增装机容量最大的储能技术。因此,加强国际合作、拓展锂电池产业市场势在必行。
在本次大会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副主任苗圩表示,未来,世界经济和国际秩序仍有很大不确定性,但是应对气候变化、加速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早已成为全球共识,动力电池因在新能源汽车碳排放中占比高,因此在实现“双碳”目标、促进动力电池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联合国系统驻华协调员常启德
联合国系统驻华协调员常启德也表示,新能源的发展以及动力电池的发展可以帮助各国摆脱气候变暖的恶性循环。而中国在电动汽车的生产和研发方面是全世界的领导者,四川省,特别是宜宾市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联合国愿意支持中国建立共同发展的平台,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同时促进政企合作,加强动力电池回收和再利用。
企业方面,为保障电池生产所需的上游关键资源及材料供应,不少企业通过自建、参股、合资、收购等多种方式参与锂、镍、钴、磷等电池矿产资源及相关产品的投资建设及运营。宁德时代,海外锂矿布局已遍及北美、澳洲、非洲和南美四大洲,海外镍钴资源则分布于印尼和刚果(金)。锂矿龙头赣锋锂业,更是早在2011年便已在海外布局,该公司不仅在非洲有锂辉石矿,还积极向南北美洲的锂黏土矿和锂盐湖资源进军。
动力电池市场领域,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快速扩大,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稳步开拓国际市场,2022年我国动力电池企业累计出口68.1GWh。宁德时代、远景动力、蜂巢能源、亿纬锂能、国轩高科、孚能科技等多家电池企业均加快了国际化步伐,提升海外车企配套能力。
面对锂矿企业、动力电池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副主任苗圩指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增长正带动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因此,未来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在全球竞争中要把握好发展主动权,在牢牢占据国内市场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开拓海外市场,同时还要注重品牌营销,避免低价同质化竞争。
53个绿色新能源产业项目成功签约
本次大会期间还举行了重大项目签约活动,现场共有64个项目签约,总金额达1063亿元。其中,以动力电池为代表的绿色新能源产业项目有53个,央地合作和行业组织合作项目5个,新型研发平台项目6个。
据了解,此次签约的项目涉及央企、上市龙头企业、及高校和科研单位,具有高能级企业多,项目“含金量”高、带动能力强等特点,为进一步实现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三链融合、聚链成圈”打下坚实基础,有助于全国、全球动力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从具体签约项目来看,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一是产业赋能激发活力。本次签约的项目中以长安汽车、深圳怡亚通、中科华联等代表的三类500强、上市公司等龙头企业有10家,50亿元以上项目有10个,签约金额占总投资的近60%。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超1800亿元、年税收超80亿元,新增就业人数近2.7万人,将进一步带动上下游产业集聚发展,成为加速产业升级,必将为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动力电池产业基地,建设“动力电池之都”再添动能。
二是央企赋能汇聚合力。签约仪式上,宜宾市与国电投集团、五矿集团、大唐集团、华电集团等4家央企和电池工业协会签订合作协议。合作汇聚发电、储能、应用等重点企业,围绕“源网荷储”等多个环节,对动力电池储能、场景应用等进行深度研讨,拓宽了发展空间,将有效推动产业链向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领域延伸,积极推进光储一体化零碳示范园区建设和使用端分布式储能示范应用,引进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对接签约,聚力壮大动力电池等绿色低碳产业。
三是创新赋能增添动力。签约现场,宜宾市与中南大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等,三江新区与四川发展大数据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工业学院“大院大所大校大企”签订6个新型研发平台合作协议,旨在推动新研平台在动力电池和汽车领域服务产业发展,促进更多科技成果、优质项目在宜孵化、转化、产业化,支持宜宾建成西部领先、国内知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动力电池、汽车产业创新创业和人才汇聚高地、未来产业孵化聚集基地。
据宜宾市政府介绍,去年7月首届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签约的项目,目前已有超过95%实现落地转化,有力地推动了宜宾市动力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带动四川万亿级动力电池产业阔步前行。
除了以上内容,本次大会还举办了主论坛、全球企业家之夜等活动。同时,举办绿色低碳出行展览会,并设置“绿行天下”“智慧生态”等8大展区和“E动传奇”时光隧道等2个特色展区,充分展示前沿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技术首创成果等。此外,大会还发布了“电化长江”倡议,并宣读动力电池产业“全球一体化发展”共识。来自泰国电动汽车协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电池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6名代表、2名汽车企业代表和4名电池企业代表共同发布这一共识:“全行业加强协同创新,提升可持续发展新动力;推进低碳转型,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促进产业合作,共谋包容发展新路径。推动人类迈向可持续、绿色、普惠包容的新世界,共创美好新未来。”此举不仅凝聚了行业发展共识,还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更坚定了产业发展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