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万籁俱寂,安徽省地矿局313地质队探矿研究所仍有一盏灯亮着。灯下,年过花甲的探矿专家朱恒银正在认真地撰写钻探报告。43年如一日,他坚守在探矿工作岗位上孜孜不倦的努力着,他先后荣获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十五”发展创新工程先进个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全国地矿系统“十佳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李四光地质科学奖、2011年安徽省“十大新闻人物”等多项荣誉称号,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今年,他又被评为第二届“十佳最美地质队员”。
1976年朱恒银从农村招工到地质队成为一名钻探工人,他长年坚守在野外的钻机旁,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在野外钻探施工,住的是油毛毡子茅草屋,吃的是土豆加杂粮,工作服是补了又补,他经常是一身泥浆,两手油污,一年四季工作在艰苦的找矿一线。很多年轻人受不了这份苦,工作一段时间就走了。当时,朱恒银也曾为自己的选择苦闷过,但想到铁人王进喜和地质科学家李四光的故事后,他坚定地选择了这条艰辛的道路。渐渐地,朱恒银热爱上了钻探工作,工作之余,他认真学习钻探方面的知识,研究钻机的工作性能。1978年,朱恒银考入安徽地质职工大学的探矿工程专业,在这里,他学习了钻探方面的专业知识,他学以致用,研制设计“水力喷泥浆搅拌器”和“ZD-40型单点定向仪”,这两项发明在钻探施工中推广应用,效果很好,分别获得国家青工“五小”成果二等奖和安徽省青工“五小”成果一等奖。
上世纪90年代,地勘单位发展陷入低谷,朱恒银所在的313地质队更是雪上加霜,没有新的项目。当时职工每个月只有200元的工资,广东、上海的一些地勘科研单位用万元月薪来聘请朱恒银,他想到313地质队多年的培养,一起奋斗多年的职工,想到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的一段话“家有黄金万两,万贯家财,但作为一个人,也只是20平方米一间房,6尺一张床,一天三顿饭罢了”,他毅然留在了313地质队。已经成为技术骨干的朱恒银坚持钻探施工与科研相结合,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勇敢闯市场,他带领50余人的钻探队伍,凭借领先的技术,南下广州,北赴首都,东进上海、浙江,西挺鄂北,中守南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下了辉煌业绩,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为313地质队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003年7月2日,上海外滩董家渡地铁四号线地面塌陷,两座8层大楼发生沉降和倾斜,近在咫尺的黄浦江防波堤和20层高的税务大厦面临沉降威胁,形势严峻,当时很多施工队伍进入现场进行抢险,因没有找到有效的抢险方案以失败退场。危急之际,朱恒银接受了抢险任务,他分析了抢险不力的技术原因,提出可行的抢险施工方案和措施。他处事果断,急令在浙江嘉兴和在安徽六安的施工技术人员火速抵沪参加抢险。他们冒着高温酷暑,吃住在工地上,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和施工工艺,从地表钻穿了多个通向地铁内涌砂段的控制流砂的通道,采用灌浆措施有效遏制了地面继续沉降。他的团队与上海地调院密切合作,经过10昼夜紧张施工,出色地完成了主要地段的抢险任务,向上海市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被上海媒体誉为“安徽地质神兵”。
2008年,朱恒银申报的《深部矿体勘探钻探技术方法研究》通过了安徽省国土资源厅立项审核,该项目科研经费达1200余万元,是安徽省最大的深部找矿科研项目。项目成果突破了制约3000米深部地质岩芯钻探的技术瓶颈,将地质找矿深度从1500米以浅推进至3000米以深水平,使我国地质岩芯钻探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项目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项目成果分别入选2010年、2012年、2015年全国探矿工程“十大新闻”。
近年来,朱恒银作为首席专家又承担了安徽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页岩气勘探钻探关键技术研究》及安徽省国土资源厅《深部钻探技术研究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他正结合“三深一土”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战略做出自己的努力。
朱恒银从事探矿工作十分繁忙,承担了多项国家、省、厅局级科研攻关项目,大量的设计、报告、论文、著作等都是利用晚上和节假日完成的。当钻探施工出现技术问题时,只要听到消息,即使正在吃饭、睡觉,他顿时也没了食欲、困意。如果因为钻探孔内事故而报废一个孔,少则造成几十万元、多则成百上千万元的损失,正是由于这种责任感,使他不敢怠慢。他两次生病住院期间仍坚持在病床上搞设计、写报告。有一次,朱恒银因病住院手术,刀口还未拆线,接到了工地上的电话,他就急忙办理出院手续,从安徽六安到江苏泰州工地的路上,他躺在车上与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们讨论解决方案。
在从事钻探科研43年中,朱恒银在钻机工地过年是常事,当春节万家灯火之时,他心里有难以名状的酸楚,感到愧对家中亲人。他常说:“钻探工程施工虽然艰苦,但苦中也有乐,每当与同志们一起解决了一项技术难题时,心里非常高兴,现在研究钻探技术成了一种乐趣,打心底爱上了这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