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三钢闽光和柳钢股份分别发布了2025年半年度报告。
三钢闽光
8月29日,三钢闽光发布2025年半年报。
报告显示,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为220.60亿元,同比下降4.32%;归母净利润为1.38亿元,同比增长158.79%;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15亿元,同比增长142.39%;基本每股收益0.06元。
2025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为6.96%,同比上升2.66个百分点;净利率为0.65%,较上年同期上升1.64个百分点。从单季度指标来看,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毛利率为8.06%,同比上升3.42个百分点,环比上升2.23个百分点;净利率为0.58%,较上年同期上升1.64个百分点,较上一季度下降0.14个百分点。
2025年上半年,公司期间费用为12.6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394.03万元;期间费用率为5.74%,较上年同期上升0.35个百分点。其中,销售费用同比增长6.60%,管理费用同比增长3.40%,研发费用同比减少2.59%,财务费用同比增长20.30%。
2025年上半年,钢铁下游行业需求偏弱,供给保持相对高位,主要原燃料价格显著回落,钢材价格总体震荡下行。公司持续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低成本化战略,优化产品结构,深化全流程降成本,上半年实现扭亏为盈,经营业绩同比上升。上半年公司产钢550.59万吨,生铁484.59万吨,钢材539.17万吨,焦炭 47.35万吨,入炉烧结矿672.96万吨,球团矿55.23万吨;实现营业收入220.61亿元,同比下降4.32%;利润总额1.93亿元,同比上升163.1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8亿元,同比上升158.79%,基本每股收益0.06元,同比上升160%。公司的主要工作情况如下:
一、智能制造转型升级不断深入。信息化、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智能运营系统52个子系统顺利通过验收,泉州闽光生产日报表、罗源闽光质量损失分析模块等系统上线运行。闽光云商可视化平台、多基地远程集中过磅系统、跨基地对标体系、工艺质控点异常预警模型、物流可视化等数据系统搭建顺利完成并取得明显效果。三钢闽光荣获全国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称号。
二、强化推进产品高端化转型。成立高附加值产品研发推广项目部和15个单品项目部,推进14大类高品质产品研发,成功研发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及矿用钢、低温冲击性能钢材、耐候板材、模具钢等产品,上半年,三明闽光工业材占比83.11%,较去年提高 7.55%。罗源闽光30MnSi、Q195、ML08Al等产品扩项工作取得进展。
三、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泉州闽光80MW发电机组、煤气精脱硫顺利投用,产能置换炼钢项目进入全面安装阶段。罗源闽光转炉二期项目主体安装完工,钢渣一次处理项目顺利投用。三明闽光大方坯缓冷坑项目成功投产。上半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56亿元。
四、生产经营灵活高效。强化一体化管控,月度产、供、销计划实现集中统筹。根据产能调控、市场需求、品种效益、生产情况等柔性组织生产,上半年,三明闽光中板、圆棒、中大棒产线实现满负荷生产,最大限度提升了公司效益。强化原燃材料市场研判,灵活优化采购方式和策略,实施库存紧平衡管理,着力降低采购成本。加强备件、辅材集中采购管理,拓展备件协议范围和耐材总承包采购模式,进一步推进备件国产化替代。
五、强化销售管理,持续加强市场维护,巩固省内市场地位。上半年,“闽光牌”建材、中板、圆钢在福建市场的占有率分别约 50%、78%、75%。承接了福州国际机场、厦门地铁、三明田安高速、漳州古雷化工等多个重点项目的钢材直供。H型钢成功入围中石油招投标项目候选名单。
六、创新攻关取得显著成效。持续推进管理和技术创新,立项重点管理创新项目13项、技术开发项目9项。强化推进专利申报、标准制定及资质认证等工作,上半年,申报专利51项,获得授权专利35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5项(其中主导起草2项),完成中石化、美标、船级社等多项认证。强化产品质量及质量稳定性攻关,积极解决客户难题,较好解决了45#钢加工、冷镦钢夹渣、齿轮钢混晶等问题。
柳钢股份
8月27日,柳钢股份发布2025年半年报。
报告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完成商品坯、材产量合计1035万吨;实现营业总收入346.75亿元,同比减少8.3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3.68亿元,同比增加579.54%。
2025年上半年,公司期间费用为12.96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4.83亿元;期间费用率为3.74%,较上年同期下降0.97个百分点。其中,销售费用同比减少2.56%,管理费用同比减少6.29%,研发费用同比减少54.26%,财务费用同比增长3.25%。
2025年上半年,公司坚持以“精益管理年”活动为抓手,着力降成本、提效率、优品质、稳运行、保安全、育文化,进一步增强扭亏增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持续巩固改革攻坚、提质增效各项工作成效,因地制宜培育发展钢铁新质生产力,企业生产经营保持稳定向好,转型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报告期内,主要工作如下:
一、狠抓算账经营,运营绩效持续向好一是算好“市场账”,灵活调整策略压降采购成本。拓展铁矿石、炼焦煤等采购渠道,构建 资源冶金性能数据库;创新采购模式,开展铁矿石定制替代、期现结合及焦煤期货交割等;优化库存管理,实现低库存与保供平衡,上半年铁矿石、焦煤等库存均在目标范围内低库存运行。二是算好“指标账”,强化技术攻关优化成本效益。铁前坚持“高炉顺行”和“经济炉料”,优化配煤配矿,推动铁水成本下降;钢后创新工艺,短流程钢种通过温控优化降本,减少余坯余材产出,动态调整废钢库存及使用结构,两基地废钢低库存运行,协同创效。三是算好“系统账”,内外挖潜严控成本费用。物流上,柳州本部降铁路运费超1000万元;设备上,推进核心设备维修回归,外委费等较指标降15%以上。
二、聚力创新驱动,竞争优势持续增强一是产品结构向“优特新”转型。坚持以“四个百万吨”产品升级工程为抓手,加快打造 “4+X”高端产品集群,上半年新开发桥梁结构钢、镀锌双相钢等高附加值新产品10个,品种钢占比45.7%,品种钢创效20050万元。柳钢股份“高速线材的设计和制造”获国际权威认证,广西钢铁3800mm宽厚板通过中国船级社等认证,产品进入汽车、家电头部企业供应链。二是创新成果向“高精尖”转化。上半年研发投入同比增16.54%,投入强度4%;申请专利138项,授权42件(发明专利15件)。1项成果获冶金科技进步三等奖,7个纵向项目立项,获政府科技经费超575万元。推进6项校企合作,成功建设“广西精品钢材研发与应用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三是产品和服务质量向“好口碑”提升。运用数智化工具提升质量,上半年质量异议损失率创新低,钢材合格率99.9%。推行“三位一体”服务模式,完成多家终端驻点服务,及时解决问题,提升客户满意度。
三、加快转型升级,新质动能加速形成一是高端化转型有序推进。上半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61亿元,推进设备技改与产线更新。2800mm中厚板及6号板坯连铸机升级改造后,本部中板线品种钢率将提升30%;加快推进广西钢铁3800mm宽厚板表面预处理生产线,进一步开拓船板客户群体、增加用户黏性。二是智能化融合全面提速。实施数智化转型“一把手”工程,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AAA级认证,构建新型制造体系。《“5G+千兆光网”打造柳州钢铁智慧工厂》成功获第三届“光华杯”全国创新大赛一等奖;《智慧商检助力进口铁矿石监管提质增效》案例入选中国科协优秀成果转化案例;2025年柳钢股份获评广西先进级智能工厂。三是绿色化改造成效显著。柳钢股份累计投入超80亿元实施200余项超低排放项目,柳州本部和广西钢铁清洁运输完成评估公示,其他改造进入数据收集期。加强污染防治与“三废”回收利用,建立环境风险防控体系,上半年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为零,外排废水达标率、外排废气达标率、工业水循环利用率均达98%,“三废”治理处于国内同行先进水平。
四、深耕精益管理,运行效能稳步提升一是双基地协同推动资源高效配置。构建更加紧密高效的双基地一体化协同生产模式,实现 全流程精细化管控。生产组织方面,坚持“以销定产”与“效益优先”的排产原则,重点推进广西钢铁3号高炉、3800mm宽厚板提产达产。优化订单分流与资源分配,上半年柳州本部重点订单准时达交率长时间保持100%,广西钢铁重点订单准时达交率较去年下半年提高近5%。物流协调方面,统筹双基地资源互通共享,全力稳产保供。提升海铁联运物流效率,成功开辟厂外码头第二通道,有效缓解极端天气码头作业压力,构建防城港至上海“一体化”水运方案,船舶锚地等待时间进一步缩短。二是前后端工序协同提升运行质效。铁前系统持续推动“稳焦调矿、提煤降焦、提块降球”降本攻关,柳州本部焦比、喷煤比持续优化;广西钢铁铁水成本排名国内同类型高炉前列;在“全国重点大型钢铁生产设备节能降耗对标竞赛”中,柳州本部3号2000m3高炉获评“优胜炉”、8 号150t转炉获评“创先炉”。三是精益管理实践助推关键指标跃升。加快精益运营体系建设,聚焦“2+N”模式,构建1个“精益矩阵”,推动各精益业务模块协同发展。加大培训力度,有力增强全员精益管理思维。聚焦项目引领,围绕铁前降本、钢后提效、流 程优化、项目管理等重点领域,柳钢股份实施精益大项目35项,并取得较好成效,上半年公司全员劳动生产率同比增加35.98%,铁水成本同比下降21%,铁矿石、焦煤、喷吹煤库存金额同比降低 53%,柳州本部焦比同比下降11kg/tFe,喷煤比同比增加 19kg/tFe,超2/3的关键技术经济指标居于行业前1/2。循环物料总库存由87万吨降至40万吨,盘活库存资金超9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