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 人文地质
  • >
  • 穿越时空的对话:豫见恐龙与传统风俗“二月二、龙抬头”的对话
穿越时空的对话:豫见恐龙与传统风俗“二月二、龙抬头”的对话
2022-04-21 11:17 来源:忠言慧语 编辑:矿材网


 张忠慧,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副秘书长、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理事、《地质论评》编委,河南省地质学会旅游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河南省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旅游发展促进会秘书长,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河南省地质调查院首席专家、河南省地矿局山水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主要从事全域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提升、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废弃矿山修复治理、旅游地学调查研究、地质公园规划建设和地学旅游产业的策划等工作。


我们大家几乎都知道的是: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中国人是“龙的传人”,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现代龙乡),

今日的河南濮阳因1987年

考古发现的蚌壳龙被考古界

公认为“中华第一龙”,

濮阳也因此被中华炎黄文化

研究会命名为“中华龙乡”。

在中国还有一个龙的节日称为

“二月二、龙抬头”......


你可能还不太清楚的是:

我们的大河南

还是亿万年前世界的

主宰-“恐龙”的故乡(远古龙乡)。

这不,在伏牛山的两侧,

就有一个天然的、白垩纪时代的

“恐龙公园”,

公园的地层里不仅保存有

大量的恐龙骨骼化石,

更有超级多的恐龙蛋化石,

号称“世界级恐龙宝库”。

为了保护好这个世界级的遗产,

国家在此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和世界地质公园,

地质学家还赋予了他一个

更加特色的名字-

“白垩纪公园”。


著名诗人李白在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一首诗中有一句名言: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这句话用在远古恐龙与

今日龙乡穿越时空的对话方面

不仅恰当,而且形象,

今日的“二月二”既是

对农耕文化的经验总结

更是中华民族对天象研究的

成果体现天象“二十八宿”中

位于东方的“苍龙”星座

不仅在今天鸟瞰着我们人类的文明。

在亿万年前

也以同样的视角

鸟瞰着居住在伏牛山两侧的

生活悠闲的恐龙。

今天的人类不可能见到

亿万年前的苍龙星座,

但今日的苍龙星座在亿万年前

曾经照耀着当时的恐龙。


在“白垩纪公园”里,

分布了很多出生在河南南阳、

汝阳和栾川的恐龙化石和恐龙蛋化石,

这些恐龙化石经过

地质学家的研究

综合化石留下的各个特点

和细节的信息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

复原出了他们的本来面目,

今天

这些通过化石信息恢复了

本来面目的“恐龙”

都在农历的“二月二”这天

抬起它们尊贵的“头颅”

给伟大的中华民族祝福


祝福

“国家昌盛、民族兴旺、人民幸福”

......


 一、多重视角的“二月二、龙抬头”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民间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名曰“龙头节”,俗称青龙节,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这一天,民间都要举行仪式,隆重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



 二月二,相传又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称"土地诞",为给土地公公"暖寿",有的地方有举办"土地会"的习俗: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在广西中北部壮族地区也有"二月二龙抬头,八月二龙收尾"的说法。


01从农耕角度诠释二月二,龙抬头


 龙头节的来历之一是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做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


 龙头节的来历之二是由于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雨。龙王的儿子青龙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便将青龙打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青龙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玉皇大帝,于二月初二将青龙释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实际上是由于过去的水利条件很差,居住在我国北方各地农民都非常期盼春种前的这场春雨能够及时到来,所以才有了“龙头节”的虔诚祭祀,从其愿望来说是好的,故“龙头节”流传至今!


02从天象角度诠释二月二,龙抬头


 农历二月初二,之所以称为龙抬头节,其实与天象有关。在我国古代,研究天象的天文学家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称“二十八宿”,以此作为天象观测的参照。“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龙形”星象,人们称它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心宿代表龙的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说文》中有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记载,实际上说的是东方苍龙星象的变化!



 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观察到的“苍龙星宿”春天自东方夜空升起,秋天自西方落下,其出没周期和方位正与一年之中的农时周期相一致。春天农耕开始,“苍龙星宿”在东方夜空开始上升,露出明亮的龙首,夏天作物生长,苍龙星宿悬挂于南方夜空;秋天庄稼丰收,苍龙星宿也开始在西方坠落;冬天万物伏藏,苍龙星宿也隐藏于地平线以下。


 而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晚上,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露头,角宿,代表龙角,开始从东方地平线上显现,大约一个钟头后,亢宿,即龙的咽喉,升至地平线以上,接近子夜时分,氐宿,即龙爪也出现了。这就是“龙抬头”的过程。之后,每天的“龙抬头”日期,均约提前一点,经过一个多月时间,整个“龙头”就“抬”起来了。后来,这天也被赋予多重含义和寄托,衍化成“龙抬头节”、“春龙节”了!


03从自然地理角度诠释二月二,龙抬


 二月初二龙抬头的形成,也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关。在南方,由于雨量大,土地少,二月初二龙抬头节这天,多流行祭祀土地社神;而北方地区因为常年干旱少雨,地表水资源短缺,而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又离不开水,病虫害的侵袭也是庄稼的一大患,因此,人们求雨和消灭虫患的心理便折射到日常信仰当中,二月初二的龙抬头节对北方居住人们也就显得格外重要。


04从历史视角诠释二月二,龙抬头



 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


 秦汉时期人们把这天称之为“龙抬头”的日子,因为农历二月初二正值“惊蛰”节气前后。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动物,一到冬天便进入了不吃不喝不动的冬眠状态,这便是“入蛰”了。等到了二月二前后,天气渐暖,一些昆虫动物好似被春天的阳光和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因此这节令名为“惊蛰”。百姓传说中的大龙实际是没有的,那种龙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础上,我们祖先想象加工出来的。二月初二前后,春回大地,人们期望龙能够镇住一切有害的毒虫,期望着丰收。


 唐朝时期人们已把二月初二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说这是“迎富贵”的日子,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宋代宫廷在这一天也有专门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南宋时,二月初二这一天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宴会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种植生菜等新鲜菜蔬,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压放在斛下,让大家猜。根据猜的结果,有赏有罚。这一活动既是“尝鲜儿”,又有娱乐,所以当时“王宫贵邸亦多效之”。不过,唐宋时期的这些“二月二”活动并没有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


 到了元朝,二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了。《析津志》在描述大都城的风俗时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烧饼,叫作“龙鳞”;如果包馄饨,则称为“龙牙”。总之都要以龙体的部位进行命名。元朝以后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各种民俗活动记载便多了起来。人们也把这一天叫作龙头节、春龙节或青龙节。


 明朝时,在二月二还增添了“熏虫”、“炒豆”的活动。《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熏床炕,曰熏虫,为引龙虫不出也。”《大兴县志》记载,“二月二,家各为荤素饼,以油烹而食之,曰熏虫。”


 清末的《燕京岁时记》说:“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


 《辽中县志》记载,民国时当地二月二的民俗说:“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晨起以竿敲梁,谓之敲龙头,意谓龙蛰起陆,盖时近惊蛰之期。农家咸以粗米面作饼及馒首而为早餐。妇女于是日为童孩剃头,盖取龙抬头之意云。”这是辽宁地区的民俗,清晨要用长竿敲击房梁,把龙唤醒。同时也制作一些面食吃。


 除了吃面食外,还有引水入宅的活动。《宛署杂民》中记载:“都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蜓布入宅厨,施绕水缸,呼为引龙回。”这种活动是在节日清晨,人们把草木灰、谷糠等自河边、井边一路撒来,直到家中的水缸边,以求风调雨顺。仅仅有降雨还不放心,必定要把水引入家中,让雨降在自家的田地里,方才如愿。这正是小农经济意识的反映。有的地方还有耍龙灯的活动,也是求雨之意。讲求在这一天剃头,是很多地方的习俗。


05从民俗视角诠释二月二,龙抬头


 (1)恭祭华胥氏过“龙头节”,充满了崇拜龙的思想观念,以为龙治水行雨,决定庄稼丰歉,万万得罪不可。旧时这天早晨,人们要敬奉碾子,传说碾子是青龙的化身。有的还把磙子支起来,表示“龙抬头”,以显尊贵、图吉利。妇女忌做针线怕“扎瞎了龙眼”;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车,怕“砸断了龙腰、龙尾”。


 (2)二月二这天大多数农家都吃“鼓撅”(手搓面条),俗称“顶门棍”。为什么吃“鼓撅”?有人说,吃了“顶门棍”,把门顶住,邪祟不入,一年太平。有人说,过春节大家都吃闷了、玩昏了,吃一顿“鼓撅”顶灵性,就开始干活过日子了。也有在二月二这天吃搅团的,说是给龙糊鳞整甲,使龙抖擞精神升天降雨。


 (3)炒玉米:传说中每年的二月二,民间有炒玉米的传统,就是纪念义龙为解人间乾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条。传说玉龙因不忍人民受乾旱之苦,义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并立下规条,只有金豆开花才会予以释放。人民因感激玉龙义举而齐集一起炒玉米,因样子像金豆开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错,并释放了玉龙。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传统亦保留了下来。民谣曰:“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锅里嘣豆豆,惊醒龙王早升腾,行云降雨保丰收。”有人还在附近的药王庙里烧香叩头,祈保平安。



 (3)山东等地区过春龙节,用灶烟在地面上画一条龙,俗称引钱龙。一是请龙回来,兴云布雨,祈求农业丰收,二是龙为百虫之神,龙来了,百虫就躲起来,这对人体健康、农作物生长都是有益的。


 (5)江苏南通民间用面粉制作寿桃、牲畜,蒸熟后插在竹签上,晚上再插在田间,认为这是供百虫之神和祭祀祖先的食品,祈求祖先驱赶虫灾,也希望百虫之神不要危害庄稼。


 (6)在北京民间,二月二有很多习俗,比如说“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老百姓要在这天驱除害虫,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这些虫儿一见亮光就掉下来被消灭了。这一天民间饮食还多以龙为名,以取吉利,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牙”,蒸饼也在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这一天妇女忌动针线,为的是免伤龙的眼睛。


 (7)晋西北的一些地方流行引钱龙,选择一棵大树或一块大石,用灰线围洒一圈,再用红线拴一枚铜钱,先将铜钱置放在灰线圈内,手拉线牵回家中,用容器盖住即成。


 (8)陕西西安地区在二月二这一天,一般是外婆(舅家)给外甥(女)送爆米花及饽饽馍。妈妈会在前一天炒好齐子豆(齐子豆是用油、水和面,然后切成小的立方体,再用油炒了,有的地方会把花生和齐子豆一起炒),给家人二月二这天吃。

 

 (9)桂中、桂北壮族地区也有二月二的传统习俗,当地流传这一句“二月二,拜村社;龙抬头,祈丰收;八月二,祭村堂;龙收尾,送龙归”,二月二和八月二过法性质是一样的。血肠“是龙抬头和龙收尾不可缺少的祭品”。血肠壮语叫“bong”,有禾苗速长、五谷丰登的含义。做完祭拜仪式,每家每户都有一个代表去村社吃集体餐。吃完集体餐,“头领”负责给每位村民分配一段血肠和扣肉。


 此外,全国各地在二月二这天都会有不同的祭拜仪式和各种风俗,这里不再一一细讲。


 二、河南白垩纪公园的家族成员


(豫见恐龙)


 我们把历史向前推进到1亿年前的白垩纪,那个时候的河南大地,一派今天的南国风光,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植被茂盛、河湖纵横、湿地遍布,恐龙及其他一些动物都在这个食物丰盛的世界里安逸地享受生活。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地质历史的时光隧道,穿越到白垩纪的河南,和恐龙度过一段美好时光。


01到汝阳盆地,去和巨龙欢聚一堂


(1)汝阳黄河巨龙

(2)洛阳中原龙

(3)巨型汝阳龙

(4)史家沟岘山龙

(5)刘店洛阳龙

(6)汝阳云梦龙


01到栾川的潭头-秋扒盆地,和这里动物来一次PARTY


(1)栾川霸王龙

(2)河南栾川盗龙

(3)河南秋扒龙

(4)迷你豫龙

(5)天宇蜥

(6)栾川伏牛蜥

(7) 中原豫俊兽


03到南阳的有关盆地,看看这里的恐龙是如何繁衍生命的,食肉类恐龙和食草类恐龙的蛋究竟有什么不同


(1)诸葛南阳龙

(2)河南宝天曼龙

(3)河南西峡龙

(4)张氏秋扒爪龙

(5)张氏西峡爪龙

(6) 路易贝贝龙

(7) 南阳豫龟

04其他精品标本


(1)瑶屯巨型蛋

(2)夏馆杨氏蛋

(3)戈壁棱柱蛋

(4)西峡巨型长形蛋

(5)阳城副圆形蛋

(6) 滔河扁圆蛋

(7)蜂窝蛋属未定种


05征集收藏的研究标本

(1) 义县建昌龙

(2) 赣州华南龙

(3)朝阳会鸟

(4)朝阳神州翼龙

(5)朱氏莫干翼龙

(6)亚洲毛兽

(7)罗氏戈壁兽

(8)隐唇叩甲幼虫


注:文中部分资料为网上收集,也引用了河南自然博物馆出版的《河南古生物图鉴》(蒲含勇等)上的一些成果资料,笔者只是从科学和文化对话的角度给予了系统整理。感谢原作者的辛勤付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从济源“大河里”沁河北岸沙滩和牛王滩的形成,解读胡玢的诗“桑落洲”

下一篇:地质公园科学管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