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地质学会召开第十六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银锤奖)终评会议,从全国地勘行业推荐的292名候选人中评选出50名获奖者,其中,曹淑云等10人获金锤奖、王文磊等40人获银锤奖。
10名金锤奖获得者分别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曹淑云、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苏本勋、山东省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张军进、中化地质矿山总局贵州地质勘查院杨光亮、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张会琼、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瞿建华、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匡增桂、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刘守强、中国地质科学院李采、河北工程大学赵存良。
第十六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获奖者简介
(排名不分先后)
曹淑云,女,1978年3月生,构造地质学专业,博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曹淑云主要从事区域构造地质学与显微构造地质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已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与他人合编中文专著1部。
2011年,曹淑云获得奥地利青年科学家“Lise-Meitner”人才项目,2014年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人才计划”,201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同时,2017年曹淑云被邀请成为欧洲国际大陆深钻到莫霍面钻探计划组成员。
曹淑云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包括:一是发现了矿物的新变形机制,揭示了中部地壳流变弱化的机理;二是提出了地壳流变弱化驱动机制,揭示了地壳流变弱化过程的时-空演变;三是建立了地壳深部岩石剥露的新模型,揭示了地壳流变-剥露过程-动力学环境关系。
张军进,男,1979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地质工程高级工程师,大学本科学历。
自参加工作以来,张军进长期坚持在野外地质找矿和科研工作第一线,历任地质组长、技术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副总工程师。他先后承担了10余项重要勘查项目,探获特大型金矿4个,探获金资源总量1100吨。张军进发表论文13篇,与人合作出版专著1部,荣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山东省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
张军进先后获得了全国“最美地质队员”、山东省“最美地质队员”、山东省优秀地质科技工作者、山东省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并获得了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山东省青年地质科技奖、首届山东省地矿局青年科技奖。
张军进主持探获我国规模最大的2个金矿床,发现了亚洲最大的浅海海域金矿床,填补了国内浅海海域金矿勘查的空白;主持完成的“山东省莱州市西岭村矿区金矿详查”项目是我国陆域一次性提交的规模最大金矿床,是国内埋藏深度最大的金矿床。
张会琼,女,1982年12月生,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博士,高级工程师,现任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科技处处长,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绿色评价中心秘书长,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张会琼长期从事成矿规律、找矿预测研究及地质调查等方面的工作,在矿山深边部找矿预测及矿产资源基地综合地质调查新领域取得重要成果。
张会琼爱岗敬业,勇于创新,一直工作在科研、地质调查以及科技管理第一线,作为第一负责人,主持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矿产调查评价、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项目4项;作为项目骨干参与项目6项。
张会琼获得省部级奖励及荣誉5项,公开发表文章30多篇,出版专著1部,荣获2015年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创新团队”奖和2016年获“科技创新管理团队”奖以及2012年、2013年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十佳员工”称号,并被评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苏本勋,男,1982年8月生,2004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和2011年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先后获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苏本勋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1SCI论文30余篇,出版英文著作1部。他的研究领域为镁铁-超镁铁岩的成岩成矿作用,具体包括地幔捕掳体与岩石圈地幔演化、层状镁铁-超镁铁侵入体与Cu-Ni-PGE-Cr成矿作用、蛇绿岩与铬铁矿成矿作用、Li同位素标样研发及其应用。
苏本勋曾获李四光优秀博士研究生奖、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奖、中国科学院-Springer优秀博士论文奖、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等,并入选香江学者计划和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
杨光亮,男,1983年5月出生,环境科学专业,大学本科,现任中化地质矿山总局贵州地质勘查院副总工程师。
自参加工作以来,杨光亮长期奋斗在野外地质找矿第一线,历任地质组长、技术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副总工程师,先后主持承担“贵州省开阳磷矿洋水矿区东、西翼深部磷矿勘查”等多个大型地质勘查项目,主持和参加编写大中型勘探报告10余份;共探获特大型富磷矿1个,中型磷矿5个,共提交Ⅰ级品富磷矿石资源量超过8亿吨。
杨光亮以及其主持完成的项目曾先后获中国地质学会2011年度十大找矿成果奖、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优质综合地质勘查报告特等奖、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3中国国际矿业大会“最佳勘查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瞿建华,男,1981年2月生,油气地质与勘探专业,硕士,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勘探研究所副总地质师。
瞿建华长期从事准噶尔盆地及北疆外围盆地油气勘探工作,近5年主持了玛湖斜坡整体勘探部署研究工作,在浅水扇三角洲沉积模式、砾岩优质储层成因机理及扇控大面积成藏认识等方面取得多项科研成果。
瞿建华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获5项发明专利,参与出版专著3部。
瞿建华主持的勘探成果获中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勘探重大发现特等奖1次、一等奖3次,获中国地质学会2016年度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先后获得中石油集团“优秀青年”,克拉玛依市“十大杰出青年”、“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
匡增桂,男,1983年9月出生,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任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指挥部办公室地质组副组长。
自参加工作以来,匡增桂一直从事水合物勘探及深水沉积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承担国家水合物专项项目下属年度调查报告、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子项目、南海水合物先导试验区二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以及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各类勘查、科研项目6项,参加编写报告50余份,公开发表论文19篇。
在2017年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中负责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试采井位选取,为水合物试采成功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评为2017年水合物试采工程先进个人。在水合物试采工程中,针对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矿地质条件,匡增桂创新性地提出了“构造控制下水合物系统二次聚集”成藏理论,揭示了试采区水合物在断层控制下分解并二次聚集成藏的过程;提出了“地貌-地质-地球物理相结合”的水合物勘探新方法,为我国在琼东南海域首次成功发现活跃的“海马冷泉”提供了理论支撑。
刘守强,男,1981年9月生,水文地质专业,博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讲师,现担任中国地质学会矿山水防治与利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矿山安全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团员和中国地质学会第五届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刘守强长期从事矿井水害防治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针对煤层底板突水评价这一世界性难题,从突水水源、突水通道和突水强度三方面开展了创新性研究,建立了系统的煤层底板突水评价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取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
刘守强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主持科研项目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新教师类)、“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5项;参与科研项目45项,其中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4项;发表科研论文32篇;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
李采,1979年10月生,土木工程专业,博士,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深部探测中心地下空间研究室负责人。
李采一直坚守在地质调查与科研工作第一线,求真务实,努力奉献,致力于区域地质环境问题调查、国土资源综合监测、地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对策研究,并积极拓展含水层数值模拟服务新领域,在咸水入侵、地面沉降发育机理、国土资源综合监测指标体系、工业有害废物地质处置、咸水层CO2地质封存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积极服务地方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使废物深部地质处置数值模拟摆脱了对国外公司的依赖;提出了CO2封存低渗储层改造新思路,为中国咸水层CO2封存做出重要贡献。
李采已发表学术论文28篇,其中国际SCI检索及国际会议论文13篇,国内核心期刊及会议论文15篇,参与完成了《地质环境经济学》等5部专著。
赵存良,男,1982年9月生,中共党员,地球化学专业,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河北工程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
赵存良一直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项目的支持下对煤中伴生稀有金属元素富集成矿机理及粉煤灰中高价有益元素提取技术开发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做出了一定的科技贡献。
近年来,赵存良先后获得了河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科技进展一项、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奖励5项。
赵存良在《Fuel》、《Ore Geology Review》等期刊发表SCI检索论文20余篇,并担任《Energy Exploration & Exploitation》编委;获得授权发明专利8项。
银锤奖获奖者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1、王文磊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2、张会平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3、郎兴海 成都理工大学
4、邢立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5、张少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6、胡高伟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7、刘超辉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8、饶 灿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9、王召林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
10、李玉彬 西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
11、高明波 山东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
12、张 栋 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
13、胡兴优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第一地质勘查院
14、李忠水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吉林总队
15、黄 河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西北地质勘查院
16、郑永涛 内蒙古第八地质勘查公司
17、康继祖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
18、刘传厚 新疆地矿局第八地质大队
19、陈焕元 浙江省第九地质大队浙江省核工业二六二大队
20、刘志臣 贵州省地矿局102地质大队
21、黄澎涛 中煤地质工程总公司
22、高志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3、朱文卿 湖南省煤炭地质勘查院
24、陈 科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25、杨贵丽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26、王元波 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27、张以晨 吉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28、蒙永辉 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29、张宝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30、万的军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31、于国强 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32、程建军 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
33、李彦荣 太原理工大学
34、张先伟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35、李 郡 河北省地矿局第三水文工程地质大队
36、马国庆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37、岳 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38、李 勇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39、文国军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40、张 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据悉,中国地质学会1988年启动设立青年地质科技奖,旨在表彰在地质科技领域取得突出成绩、思想和科学道德好、在青年同行中树为榜样的优秀青年地质科技工作者。目前,青年地质科技奖已经连续评选16届,共有625名优秀青年地质工作者获此殊荣。其中,125人获得金锤奖、500人获得银锤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