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献地质 足迹遍山河 —— 记高工栾元滇
2017-09-06 09:58 来源:中国矿业报 编辑:矿材网

 2016年9月,中国地质学会“第二届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揭晓,山东省地矿工程勘察院高级工程师栾元滇榜上有名。获此殊荣是他长期扎根野外一线、对富饶大地不断求索的结果,是他在地质找矿事业中孜孜不倦、默默奉献的结果,更是他翻山越岭、不畏艰险战胜重重困难的结果。

1.jpg


勤学苦练 基础扎实


 1992年夏,刚刚迈出地质学校大门的栾元滇满怀一腔青春热血来到了山东地矿局,开始了自己的地质找矿之旅。


 工作伊始,他被分配到区域地质调查队从事基础地质调查。据他回忆:“见习期间,跟着老队员做路线地质调查,帮师傅执图。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图上标注路线、地质代号、产状等。”虽然活很单调,但他都认真完成,仔细核对,避免一切可能出现的小错误。工作后的第一次野外质量检查,他完成的野外手图准确无误,得到了老队员的好评!


 在野外,他认真观察地质现象,虚心听取师傅的讲解,遇到问题及时请教、查阅资料;回到室内,他整理资料一丝不苟,逐项登记野外采集的内容,认真完成图件的绘制,并对地质体的交切关系进行合理处理。项目结束后,他的技术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并且独立完成了以往只有地质组长才能胜任的作者原图的编绘工作。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电脑的应用和发展,地质成图开始计算机化。栾元滇负责1∶5万青岛、沧口等四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的计算机成图工作。为此,他认真学习操作手册,虚心向专业绘图人员请教。周末,牺牲休息时间来到办公室练习操作……经过不懈努力,他顺利完成了图件制作,并且熟练掌握了mapgis软件。


 正是这些平日的点滴积累,为栾元滇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畏艰险 奋战高原


 21世纪初,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冲锋号吹响!2003年,栾元滇响应国家和单位的号召,参与了新疆1∶5万若羌县铁红山等4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


 该项目位于昆仑山北麓的无人区,海拔四五千米,自然条件极其恶劣,低压缺氧,气候变化无常。山顶终年积雪,山坡碎石杂堆,沟谷沼泽遍布。野牦牛、藏羚羊聚集,棕熊、野狼时常出没。住的是帐篷,中午温度高达40摄氏度,晚上低至零度以下。交通条件极差,生活供给不足。开水不足70摄氏度就沸腾了,吃的饭菜根本蒸不熟。


 虽然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栾元滇牢记“三光荣”精神,在昆仑山上一干就是两年。为了赶工期,他和队友每天清晨天蒙蒙亮就顶着露水出发,晚上披星戴月地赶回驻地,伴着小发电机的轰鸣,围着火炉享用一天仅有的一顿“盛宴”。晚饭后,他们就着昏暗的灯光,坐在被窝里,披着大衣,开始整理一天野外收集的资料。


 高原工作危险无处不在,所经历的件件往事,他至今想起来都觉得后怕。


 测制鄂拉山组火山岩剖面时,他和队友攀上了5200米的高峰。山顶终年积雪,行走经常摔倒,且“来片云彩一场雪”,雪豆敲打在脸上,疼痛异常。但他和队友们仍坚持工作,拉着测线,一步步艰难前行。 “咔嚓——”一道闪电突然在眼前一亮,打得栾元滇头皮发麻、脚跟疼痛。更糟糕的是,身处光秃秃的山头,哪里有躲藏之所?


 回驻地的途中要经过一条大河。有一次,早上出发时,河水很浅,可晚上收工时,由于冰雪融化,河水大幅上涨,车在过河时熄火了,水流湍急,水面还在上涨!在这紧要关头,栾元滇和大家踹开车门,手拉着手,头顶着资料,泡着刺骨的河水,将资料送到安全地带,然后又齐心协力把车弄上岸。


 经过他们的努力,该项目顺利完成,发现了中型铁铜多金属矿产地一处。


挺进非洲 境外找矿


 在国家“走出去”战略指导下, 2008年,栾元滇赴非洲刚果(布)开始了为期4年的钾盐矿勘查工作。


 初到非洲,语言不通,交流困难。为了胜任工作,他想尽一切办法学习当地语言,一有空闲就向当地员工请教,把一个个单词记录在笔记本上,然后背诵记牢。一个月后,他密密麻麻记录了整整一本法语单词,合作方的同志对他的学习劲头纷纷竖起了大拇指。几年下来,他的法语有了很大提高,翻译水平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被员工们戏称为“二翻(译)”。


 工作中,他一丝不苟,认真编录每一个钻孔,对所有岩芯都保留照片,并认真观察、详细记录,分析研究矿体的特征,积累了丰富的野外资料。


 作为项目负责人,他不但承担地质技术工作,还负责安排其他事宜,经常检查钻机的运行、样品的加工等,以确保境外工作正常开展。


 ZK02孔注浆封孔时,由于泥浆沉淀,吸水口宜堵,机台工作人员都忙碌操作着。为了工作顺利开展下去,他奋不顾身跳入泥浆池,用手搅动泥浆。在他的带动下,大家一气呵成,顺利完成了注浆工作,可他的手脚却因水泥腐蚀出现了溃烂。


 ZK03孔在施工中突发喷气,他带领员工把孔口气体导出,切断一切电源,杜绝一切火源,准备好灭火器材,拉好警戒线,保持机台通风,并及时报告上级领导。根据上级指示,他们对喷气现象认真观察、做好记录,简易试验气体的性质,为下一步事故处理提供了依据。经过共同努力,气体得到了控制,他们也顺利完成了ZK03孔的施工。


 工作之余,栾元滇主动和当地居民打成一片。当地缺医少药,他就利用自学的医学知识帮助居民。提起他,居民都称之为chef luan(栾领导)、doctor luan(栾医生),话语中充满了对他的感激和尊敬。


 在他的带领下,项目组在刚果(布)布谷马西地区发现了超大型钾盐矿,不但给单位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缓解了我国钾盐资源短缺的局面。该项目获得2010年中国国际矿业大会 “中国矿业国际合作最佳勘查奖”,还被评为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一等奖”。


 地质足迹 继续闪光


 栾元滇从事地质工作24年,主持的项目几十个,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9个;发现超大型钾盐矿1处、中小型矿床4处;先后发表论文13篇,其中核心期刊3篇、CA收录2篇、SCI收录1篇;先后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省级学会二等奖1项,厅局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他平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2016年9月,栾元滇荣获中国地质学会第二届金罗盘奖,更是对他辛勤付出的充分肯定!


 他带着对地质事业的热爱,走过了中国27个省市,踏过了亚非大陆。省内外、国内外的多个矿山都留下了他挺拔的身影。


 近几年,他作为内蒙古分院副院长,不但自己细心钻研地质技术,而且积极协助培养后备力量。无论野外还是室内,他经常向年轻职工悉心讲解地质知识;只要有人向他请教,他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种敬业精神及工作态度,深得年轻员工的敬佩。


 而今,他将以饱满的热情继续投入到所衷爱的地质事业中,不断探索追求!左肩背着地质包,右手拿着地质锤,穿行于荒山野岭、沟谷河滩……那足迹一串串、一串串,模糊于远方,伴随他走入下一个、再下一个矿区……

上一篇:中国南方岩溶“皇冠上的钻石”

下一篇:将地学的种子撒遍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