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8月8日电,中国官方再一次直面稀土贱卖话题。这一次是在中国稀土最大储量地——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
8日,被誉为稀土“奥运会”的第八届中国包头·稀土产业(国际)论坛启幕。国内外到此参会的嘉宾们,毫不讳言这一“难言之痛”。
中国作为稀土生产、应用和出口国,以占世界23%的稀土资源承担了世界90%以上的市场供应。然而,这却未能换回等值“回报”。
已故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在看到从中国大量出口的稀土只能卖个“白菜价”时,曾忧心忡忡地说:“我怕二三十年后用光了,中国要变成稀土小国!”
事实上,为了扭转这一态势,中国政府从2010年开始对稀土资源进行整合,并于2011年出台《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表示建立稀土战略储备体系。
但该战略却遭到了美、日、欧的“抵制”。他们向世贸组织(WTO)提起一项针对中国限制稀土出口的贸易诉讼。
2014年8月7日,当世界贸易组织(WTO)表示维持此前WTO专家组裁决时,中国顺势改变稀土管理模式。
然而,受经济下行、“黑稀土”泛滥等因素影响,2011年7月以来稀土产品的价格持续低迷,价格跌去大半。
8日,中国工信部等与中外专家尝试从不同角度破解这一“难题”。
英国专家Markseddon表示,中国稀土近年来面临产能过剩和生产过剩局面,这也是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但从中长期来看,稀土市场的发展,取决于中国政府对稀土产量的控制力度,新环境法规出台与实施对控制稀土产量至关重要。
中国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司长周长益则认为,稀土违法开采是造成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低迷的原因之一。
作为工信部官员,周长益大声疾呼,对涉嫌非法开采、经营、使用非法矿产品的企业要一视同仁、一查到底,实行“零容忍”。典型案件请新闻媒体公开曝光。
周长益给出的举措是“实施稀土产品追溯体系”。他认为,倒查市场上稀土产品来源,斩断稀土黑色利益链,可以将“稀土品质提高”。
相较于周长益,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认为让稀土值钱,需要赋予更多高科技元素。
干勇认为,中国的材料优势资源里,稀土首当其冲,但高端产品比例偏低。他向中国最大稀土矿产资源和原材料基地包头建言称,加快稀土产业转型升级。
“必须在‘十三五’融入国际的中高端产业。”干勇对此显得急迫。
除立规、高科技之外,当天稀土“权威”专家、国家稀土办公室主任贾银松给出的“答案”是“创新”。
贾银松表示,唯有创新才能“解决稀土科研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之谜”,真正把科技转化成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