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与中国地震局9月4日在京举行签约仪式,共同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地震局地震科学联合基金”。据悉,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实施期限为2018年至2022年,共投入经费1.5亿元。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迅速提高,地震等自然灾害对我国的影响程度也不断加大。国家主席习近平2016年在唐山考察时,提出了“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断从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地震科学研究要求。
中科院院士、基金委主任杨卫在签约仪式上指出,设立地震科学联合基金,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防灾减灾救灾系列重要论述,发挥自然科学基金在解决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导向作用的又一重要举措。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将围绕若干地震科学研究领域的基础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研究,解决防震减灾面临的世界性科学技术难题,促进我国地震科学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杨卫强调,地震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不仅是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开展地球系统科学研究、解决资源和环境等问题的重要基础。因此,基金委着重将地震科学及其相关研究列为地球科学部的优先资助领域,鼓励科学家围绕地震孕育、发生的致灾机理等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发展监测与预测的理论、技术、方法,提高预警能力。同时,基金委也重视将地震科学探测技术与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相结合,揭示地球深部过程,服务于地下资源的勘探与开发。
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表示,地震科学联合基金的设立对进一步推进我国地震科学基础理论前沿探索、抢占国际地震科学研究制高点、驱动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创新发展,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