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多家中央媒体连续报道了河北承德塞罕坝的传奇故事,在国内外引起极大反响。塞罕坝的生态修复,是对金山银山的生动诠释,也是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创新实践。
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其实,塞罕坝不只是一段传奇故事,也是一个警示和告诫。它警示后人珍惜生态环境,尊重自然规律。国土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空间载体和构成要素。塞罕坝的传奇故事,也给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带来许多启示。
塞罕坝的传奇故事再次告诉我们,资源开发利用不能忘记历史教训。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矛盾突出,又有大面积的国土处于自然环境恶劣、生态脆弱地区,资源开发利用行为一旦不当就极易引发生态问题。历史上,塞罕坝也曾水草丰沛、森林茂密,后因开围放垦、砍伐树木,昔日的“美丽高岭”变成了“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原。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如果过度开发消耗,必将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近些年来,一些地方随意开荒,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萎缩,耕地干酸瘠薄;乱开滥采矿产资源,导致环境污染或引发地质灾害;国土开发利用方式粗放,带来了交通拥挤、地面沉降、绿色生态空间锐减等问题。这些教训,都需要我们反思。
塞罕坝传奇故事再次告诉我们,资源开发利用绝不能再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一棵树成材需要十几年,而砍伐只需要几分钟。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要想回到和原来相当的状态,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整个过程甚至是不可逆的。我国传统文化中早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主张征服自然,而且强调相生共存,这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文化渊源。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
塞罕坝传奇故事再次告诉我们,资源开发利用绝不能只算眼前账。无论从生长与消耗的对比看,还是从抚育和利用的价值看,生态修复的成本远远大于开采所产生的受益。千万别等到生态被破坏了,再去花费昂贵的代价修复。算经济发展的账,就要把生态修复的成本算进去,否则,不仅我们这一代人要承受生态破坏之苦,子孙后代仍然要以更高的代价去修复和改善生态。我们绝不能再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而是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统筹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建立健全资源环境成本计量标准,将资源环境使用成本纳入经济发展总成本,纳入GDP核算体系,遏制资源环境的破坏性、掠夺性使用和过度开发使用。
三代人、55年的艰苦奋斗,才换来了今日的塞罕坝。塞罕坝的传奇故事,是坚守感动的壮举,更应是绿色发展观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