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
10时40分许,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张家湾镇普洒社区大树脚组发生山体滑坡。截至29日16时30分,贵州省纳雍县山体崩塌地质灾害救援现场已搜救出25人,其中17人死亡、8人受伤,目前尚有18人失联。
8月29日
9时45分左右,云南昭通大关县悦乐镇青林村营盘村民小组发生一起山体滑坡。 经初步核实,山体滑坡造成8人伤亡,其中3人抢救无效死亡,重伤2人,轻伤3人。
8月30日
凌晨4时30分左右,青海玛沁县拉加镇思肉欠村发生山体滑坡灾害。经现场初步调查,此次山体滑坡共导致思肉欠村3户(9人)牧户住宅被泥石流冲击掩埋。30日14时许,被掩埋9名人员已全部救出,经确认,7人遇难,1人重伤,1人轻伤。
滑坡隐患
滑坡发生
滑坡发展
滑坡停止
滑坡征兆:山坡出现裂缝
危险状态:大量裂缝出现
滑坡预防
一、注意发现滑坡前兆
滑坡裂缝是滑坡形成过程中的一种重要伴生现象。随着滑坡的发展,滑坡裂缝会由少变多、由断续变为连贯。对于土质滑坡,张开的裂缝延伸方向常与斜坡延伸方向平行,弧形特征明显;水平扭动的裂缝顺斜坡倾向发展,多数情况下较平直。对于岩质滑坡,裂缝的展布方向常受岩层面和节理面的影响而复杂化。地面裂缝的出现,说明山坡已经处于不稳定状态。弧形张开裂缝和水平扭动裂缝圈闭的范围,就是可能发生滑坡的范围。
有些情况下,滑坡迹象首先在坡脚处显现出来。斜坡前缘土体或岩层发生松脱、垮塌时,垮塌的土体一般较湿润,垮塌的边界不断向坡上扩展;斜坡前部有时会发生丘状鼓起,顶部常有张开的扇形或放射状裂缝分布。
当地下存在洞室(如矿硐、溶洞)或地面有较厚的近期人工填土时,有时会由于洞顶失稳或填土压实导致地面沉陷,这种情况下,地面陷落必然与下伏洞室或填土范围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当斜坡上出现的局部沉陷与上述因素无关时,可能是即将发生滑坡的征兆。
斜坡变形程度不大时,在土质地面和耕地中往往不易发现变形迹象,相比之下,房屋、地坪、道路、水渠等人工构筑物却对变形较敏感。因此,当各种构筑物相继发生变形、特别是变形构筑物在空间展布上具有一定规律性时,应将之视为可能发生滑坡的前兆。
滑坡发展过程中,由于岩层、土层位置的变化,也会引起地下水水质和水量动态的变化。当发现原有泉水出水量突然变大、变小、甚至断流,水质突然浑浊,原来干燥的地方突然渗水或出现泉水,民井水位忽高忽低或者干涸,蓄水池塘忽然大量漏失等现象时,都可能是即将发生滑坡的表现。
滑坡发展过程中造成的地下岩层剪断,巨大石块间的相互挤压和摩擦,都可能发出一些特殊的响声。当出现这种现象时,应该注意家禽、家畜是否也有异常反应。因为动物对声音的感觉要比人的感觉更灵敏,往往能在人类之前更早感知危险的临近。
前兆出现的多少、明显程度及其延续时间的长短,对于不同环境下的滑坡有着很大差异,有些前兆可能是非滑坡因素所引起。因此,在判定滑坡发生可能性时,要注意多种现象相互印证、尽量排除其它因素的干扰,这样做出的判断才会更准确。在无法判定是否会发生滑坡时,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先采取避灾措施,再请专业人员来诊断。
二、抑制滑坡发展、监视滑坡动态
滑坡前兆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必然发生滑坡。当发现滑坡前兆后,首先应该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或地质灾害防治负责人(如果有的话)报告,其次应分析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滑坡的形成和发展,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主动消除或抑制有利于滑坡形成的因素,就可能延缓滑坡的形成甚至避免滑坡的发生。及时填埋地面裂缝、把地表水和地下水引出可能发生滑坡的区域,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抑制滑坡发展的积极措施。
在采取上述措施的同时,还应通过简易监测密切监视斜坡变形的发展情况。一般情况下,应把变形显著的地面裂缝、墙体裂缝作为主要监测对象;通过在地面裂缝两侧设置固定标桩、在墙壁裂缝上贴水泥砂浆片、纸片等方法,定期观测、记录裂缝拉开宽度,分析裂缝变化与有关影响因素(比如降雨)的关系,就可以掌握斜坡变形的发展趋势,为防灾避灾提供依据。
滑坡裂缝的观测周期应根据季节和裂缝发展速度灵活确定。当裂缝拉开速率逐渐加快时,监测周期也应随之加密,甚至进行24小时专人值守;当裂缝拉开速率变化不大时(比如每月不超过1厘米),可数天至1个月监测1次;当裂缝拉开速率逐渐变小时,监测周期也可以逐步延长。监测周期调整的基本原则是:雨季监测周期适当加密,旱季监测周期适当延长;变形加快时监测周期适当加密,变形减缓时监测周期适当延长。
三、及时躲避灾害
及时躲避滑坡灾害当地面变形速度加快、滑坡征兆越来越明显时,如果能提前主动搬迁到安全的地方,应该是防御滑坡灾害的最好办法。但在许多情况下,由于永久性搬迁场地难以找到或搬迁经费短时间内难以落实等原因,还不得不采取一些临时性的避灾措施,尽量减轻滑坡造成的损失。
临时避灾不是灾难临头才想起避灾,而是要从发现灾害征兆之时起,就要有所准备,“有备”才能“无患”。根据以往经验,躲避滑坡灾害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准备:
在滑坡隐患区附近事先选择一处或几处安全场地,作为群众避灾的临时用地。选择场地时,要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绝不能从一处危险区又迁到另一处危险区;避灾场地原则上应选在滑坡两侧边界之外,不宜选在滑坡的上坡或下坡地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避灾场地距原居住地越近越好,地势越开阔越好,交通和用电、用水越方便越好。
要通过实地踏勘选择好转移路线,转移路线要尽量少穿越危险区。要事先约定好撤离信号(如广播、敲锣、击鼓、吹号等等),同时还要规定信号管制办法,以免误发信号造成混乱。
要事先落实并公布地质灾害防灾避灾总负责人,以及疏散撤离、救护抢险、生活保障等具体工作的负责人,通过村民大会、有线广播等办法广泛宣传、家喻户晓,必要时还应进行模拟演习。
有条件时,应在避灾场地预先搭建临时住所,为群众提供基本生活条件。群众的财产和生活用品可以提前转移到避灾场所,既可方便群众生活又能有效减少经济损失。交通工具、通讯器材、雨具和常用药品等,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前做好准备。
历史经验表明,滑坡灾害绝大多数发生在雨季,夜晚发生滑坡较白天发生滑坡的损失更大。因此,雨季特别是雨季的夜晚最好不要在滑坡危险区逗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