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 人文地质
  • >
  • 在“哆唻咪发嗖拉西”里找寻地质的踪迹——歌声里的名山大川
在“哆唻咪发嗖拉西”里找寻地质的踪迹——歌声里的名山大川
2017-08-30 11:31 来源:忠言慧语 编辑:矿材网

 1.《牧羊曲》


微信图片_20170830113124.jpg


 很多人知道嵩山都是源于一部经典国产电影《少林寺》,《牧羊曲》作为其中的插曲也被广为传唱。“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嵩山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在这个很小的区域内,荟萃了释、儒、道著名圣地,使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文化包容精神得到了具体体现。


 其实嵩山更加值得炫耀的是它悠久的地质史和无与伦比的地质地貌,据地质学家探测研究,地球有46亿年的历史,而嵩山以36亿年的地质历史当之无愧地位居中国诸多山川的长辈。就在嵩山世界地质公园这不足400平方千米范围内,袒露着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这五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层,地学界誉为“五代同堂”;就在嵩山这不足2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清晰地保存着距今25亿年(嵩阳运动)、18亿年(中岳运动)和8亿年(少林运动)所形成的前寒武纪三个角度不整合界面,地质界誉为“三大运动”。


 嵩山从西到东包括万安山、马鞍山、五佛山、挡阳山、玉寨山、嵩山和五指岭,它的主体主要是太室山和少室山,两山对峙,相去8.5公里,东西长约20km,南北宽约15km。两山各有36峰,峰峰秀丽,峰峰有典。从地貌形象比喻太室山如卧,少室如立。


 2.《愚公移山》


微信图片_20170830113132.jpg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梁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一身肝胆”。一个90岁的耄耋老人,为了改变自己的居住环境,立志将横亘在家门口的王屋、太行两座大山搬走,带领子孙开始了漫漫挖山之路。


 那么愚公移山的故事为什么会诞生在济源王屋山呢,这一切都与公园所处的地质构造背景、地貌位置有关。欲之详细,且听山娃给你讲述另类的愚公移山的故事。


 天帝派谁搬走了愚公家门前的王屋山、太行山?是如何搬走的?——“山娃”为你讲述另类的愚公移山的故事


 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黄河八里峡两岸,河南省济源市和洛阳市新安县境内,总面积968平方千米。分为王屋山、黛眉山、黄河三峡三大园区、如果您想一探愚公移山的传奇、领略王者气势的王屋山、风光旖旎的黛眉山、山水交融的黄河三峡、17亿年前的古火山、华北最古老的古大河、底蕴深厚的构造剖面,领先世界的遗迹化石研究……那么这里绝对是个不二选择。


 3.《云台等你来》


微信图片_20170830113135.jpg


 “百丈幽谷谁弹唱,千尺崖墙谁剪裁”这句歌词已经把云台山最为吸引人的地方一语道破。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最主要的地质遗迹景观就是云台地貌,虽然在中国地貌家庭中还属于新成员,但云台地貌以自己卓越的表现和丰富的内涵,成功把公园推到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江湖地位。它是在裂谷作用大背景下形成的新构造运动的典型遗迹。是一种由中元古代紫红色石英砂岩和古生代寒武系—奥陶系石灰岩、白云岩构成的,具有崖台梯叠、峡谷间列、飞瀑流泉、涧溪碧泉特点的景观地貌,雄奇险秀、宏伟壮阔。典型的形态包括:峰、墙、壁(长崖)、谷、泉瀑、溶洞和钙华等。它们个个都是让游客流连忘返的独特存在。


 4.《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


微信图片_20170830113139.jpg


 30年来,有一首歌颂海南的歌红遍大江南北传唱不衰。让无数人记住了五指山的红岩石和万泉河的千重浪。


 五指山是海南第一高山,位于海南岛中部,是由1.4亿年早白垩纪中酸性火山岩喷发构成的高大山体。是海南岛的象征和最适合探险的地方。远眺五指山,只见林木苍翠,白云缭绕,绿山盘旋而上峰巅,顿觉云从脚下生;近看五指山,只见5个指头由西南向东北,先疏而后密地排列。峰峦起伏成锯齿状,直指云端。五指山区遍布热带原始森林,层层叠叠,逶迤不尽。海南主要的江河皆从此地发源,山光水色交相辉映,构成奇特瑰丽的风光。


 万泉河,古时称多河。是中国海南岛第三大河,位于中国海南省海南岛东部,发源于五指山,全长163公里,流域面积3693平方公里。沿河两岸典型的热带雨林景观和巧夺天工的地貌,令人叹为观止。万泉河是中国未受污染、生态环境优美的热带河流,被誉为中国的“亚马逊河”。万泉河水在革命时代抚育了红色娘子军,从胜利走向胜利,现在依然抚育着我们海南的全体各族人民,建立新的功勋。


 5.《沂蒙山小调》


微信图片_20170830113141.jpg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歌中被人广为称颂的好风光指的便是以沂水 、蒙山为地质坐标的区域,现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地跨山东临沂、淄博、潍坊等地。


 蒙山位于沂蒙山区腹地,古称“东蒙”、“东山”,总面积1125平方公里,海拔1156米。蒙山山体由距今25亿年之前的太古宙花岗岩和片麻岩组成。蒙山旅游资源丰富,景区内奇峰耸立,蒙山脚下便是蜿蜒流淌的沂水,山水环绕、相依相伴。1999年经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监测,区内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220万个,居全国之首,为有史以来测得的最高值,被誉为“天然氧仓”“超洁净地区”。


 沂蒙山地区有一种独特的地貌景观——岱崮地貌。亿万年来“崮”宛若海市蜃景一般的存在着,直到它真的走进你的眼帘,你才不禁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崮”的成因主要是古生代寒武纪灰岩经受了强烈的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后又经浸蚀、溶蚀、重力崩塌和风化等多重动力作用,形成了外表呈圆形、山顶平展、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以下陡坡逐渐由陡到缓的崮,多呈驼、帽、桌和鸡冠等形态。


 “崮”主要分布在蒙阴、沂水、沂源等鲁中南山区,较为知名的有上百座,有“沂蒙72崮”之说。在我国造型地貌中首屈一指,在世界造型地貌上也十分罕见。


 6.《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微信图片_20170830113144.jpg


 草原对于很多在内地生活的人,最初的启蒙可能来自于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脑补画面。而大众对于草原风光的更多的感性认知,则更多是来自于一首由著名的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演唱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民歌。旋律之优美,场景之渲染。让没去过的人立刻对草原的无限风光产生了一份情愫——如果有机会,此生一定要去那里看一看。


 中国是世界上草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草原总面积将近4亿公顷,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0%,为现有耕地面积的3倍。草原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因为土壤层薄或降水量少,草本植物受影响小,而木本植物无法广泛生长。中国草原一般可以划为五个大区:东北草原区、蒙宁甘草原区、新疆草原区、青藏草原区、南方草山草坡区。


 而歌曲中所描绘的草原主要是指蒙宁甘草原区的主体——内蒙古境内的大草原。内蒙古草原是指以北部呼伦贝尔为中心的大兴安岭西麓林缘草甸草场,也是目前中国最佳的天然牧场之一,更是一处旅游胜地。西部是黄沙浩瀚的戈壁荒漠地带,高原上的大漠驼影,与草原的翠绿草色相映成趣。


 7.《山歌好比春江水》


微信图片_20170830113147.jpg


 广西的喀斯特地貌分布范围非常广,几乎在广西的各个地方都能找到喀斯特地貌的踪影。而桂林喀斯特是大陆型塔状喀斯特的世界典范,展现了世界上最独特而优美的塔状喀斯特景观,最有名气最令广大旅游者喜欢的莫过于从桂林到阳朔沿漓江两岸的一段。


 而刘三姐的故事也就发生在这里。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乡素有“歌海”盛誉。壮民善以山歌来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壮族山歌历史悠久,壮民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唱到如今,几乎人人能歌善唱,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


 国内外地质专家对广西特别是桂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进行过多年的研究,20世纪40年代以来,国内外著名学者先后对桂林附近的岩溶地貌进行研究并发表勘察报告或文章,着重讨论涉及岩溶的多级峰顶面、洞穴成层性、岩溶地貌的形成演化和发育史等问题。广西地区的喀斯特地貌作为美丽的自然景观桂林的喀斯特地貌主要由距今4亿~2.5亿年前晚古生代海洋沉积厚达数千米的碳酸盐岩地层组成。在长期地质内外营力的作用下,形成的峰林、峰丛、洞穴等典型岩溶地貌,尤其是漓江从喀斯特地貌中间流过更是相映成趣。


 8.《长江之歌》


微信图片_20170830113150.jpg


 《长江之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靡全中国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旋律激昂,歌词气势磅礴,通过对中国的第一长河——长江的描写与赞美,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发源青海省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山沱沱河,全长6211.31千米,流经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距今2亿年前,整个长江流域浸没在海底。到1.8亿年前的印支造山运动,一些大的山脉开始出现崛起,古地中海西退,长江中下游南半部隆起成为陆地,一些水系串连从东向西流人古地中海。这就是水流流向与今日长江相反的古老长江的雏形。距今1.4亿年的燕山运动,在长江上游形成了唐古拉山脉。青藏高原缓缓抬高,褶皱成许多高山深谷、洼地和裂谷。长江中下游的大别山和巫山等山脉隆起,四川盆地拗陷。到了1亿年前的白垩纪时,四川盆地缓缓上升,云梦、洞庭盆地下沉。湖北西部的古长江逐渐发育,向四川盆地溯源伸长。距今3000万-4000万年前发生喜马拉雅运动,青藏高原隆起,长江流域普遍间歇上升,西高东低的地势逐步形成。原来自北向南流的水系相互归并,顺地势折向东流。距今3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强烈隆起,长江流域西部进一步抬高。古长江溯源侵蚀作用加快,终于切穿巫山,使东西古长江贯通一气,浩浩荡荡注入东海,形成今日之长江。


 9.《浏阳河》


微信图片_20170830113153.jpg


 “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一曲经典民歌《浏阳河》广为传唱,熟悉的旋律穿透几代人的岁月,但你可曾真正了解浏阳河。


 其实,浏阳河在湘江的众多支流中不算很起眼。如果你打开中国地图,会发现像这样的小支流在全国多如牛毛。然而后来的浏阳河,却正如《又唱浏阳河》中所写,它“染绿过湘江水,映红过洞庭波,它流入湘江奔大海,歌声飞遍全中国”,一条名河,一位伟人,一首民歌赋予了浏阳河独特的文化内涵。


 浏阳河是湘江的一级支流河,发源于罗霄山脉大围山北麓,有大溪河和小溪河两个源流。浏阳河干流向西而流,流经浏阳市、长沙县全境,进入长沙城区,注入湘江,全长234.8公里,流域面积4,665平方公里。上游为杨潭乡(现高坪乡)双江口河段;中游为双江口至镇头市河段;下游从镇头市起始,在长沙市的陈家屋场注入湘江。


 “浏阳河,穿过了九道湾”,“九道湾”广义泛指多,狭义则指浏阳河进入长沙县后直至注入湘江确实弯过了九道湾。”难怪有人说,看浏阳河要从头思源,从湾开始。弯弯浏阳河,浸润沿岸的土地,滋养两岸的民众。自古山川秀美,必定人杰地灵。毛主席之所以对浏阳格外亲切,与他在浏阳的革命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上一篇:在“哆唻咪发嗖拉西”里找寻地质的踪迹——歌声里的地质情怀

下一篇:跋涉在西部边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