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上午,国土资源部召开《全国地质资料数字化建设与服务成果新闻发布会》,在发布会上,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司司长鞠建华就我国地质资料数字化建设与服务最新成果作通报。
地质资料广泛应用于地质调查、地球科学研究、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国土空间开发、城乡规划建设等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地质资料的作用,既可以避免低水平重复工作,节约资金和时间,提高地勘工作效率,降低矿产勘查风险,又可以让全社会更好地了解地质工作成果,吸收社会资产投资矿业,更好地为我国矿业发展创造条件,对我国矿业权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产生有力的推动作用,还可以为推动深地探测等创新战略的实施提提供宝贵的资料。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不仅积累了海量权威的地质资料,在地质资料数字化方面更是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我国已完成全国重要地质资料的数字化工作,地质资料数字化率超过99%,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数字化程度已超过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为进一步提高地质资料保护和管理水平,向社会提供更高效、便捷、丰富的服务打好基础。
第一,积累了海量权威的地质资料,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地质资料分为成果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三类进行管理。目前我国地质资料情况是:截止2017年6月底,我国馆藏成果地质资料总量共计50.22万档(1506万件);原始地质资料总量共计147.45万件,其中基础地质调查和非油气等矿产勘查的原始地质资料77.6万件,委托保管油气、海洋原始地质资料69.85万件;包括委托保管在内的我国馆藏实物地质资料总量共计岩(矿)心约103万米,标本约11万块,光薄片约14万片,样品约144万袋。
第二,我国地质资料数字化建设成效显著,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一是完成全国重要地质资料的数字化,在世界地质大国中首屈一指。我国历史上形成的纯纸质地质资料达35.03万档(1051万件),需要全面数字化,便于更好地保管和共享利用。从“十一五”开始,我国加快了历史形成的地质资料数字化进程。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地质资料数字资源积累快速增长,我国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的工作全面实现以纸介质为主向以数字化为主的跨越。截止2017年6月底,我国已完成34.7万档(1041万件)历史形成的地质资料全面数字化,我部印发了《关于开展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2〕93号),从制度上保证了新汇交的地质资料全部实现数字化,2002年以来各级馆藏机构已接收数字化地质资料15.19万档(456万件),目前我国地质资料数字化程度已经超过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
二是开展地质钻孔资料数字化,建成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地质钻孔资料是指记录地质钻井中发现的各种地质现象的文字和图表类地质资料,获取成本高,具有原始性、基础性和唯一性等特点。为实现地质钻孔资料永久、安全保管,提供更直观明了、关联性强、可重复利用的数字化钻孔地质资料服务,国土资源部与2013年组织开展地质钻孔资料数字化工作。目前已建成包含有90万个钻孔(累计进尺2.4亿米)的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其中包括数字化钻孔柱状图93万张、勘探线刨面图37万张、工程布置图6万张和样品分析结果表144万张。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汇聚了我国重要成矿带、重大经济区、主要城市群、生态脆弱区等区域的重要地质钻孔数字化资料,为更方便、更快捷、更充分利用我国钻孔地质资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依托数字化建设成果,开创地质资料服务新局面。
一是提供了便捷的社会化服务。2011-2016年,全国数字地质资料服务量持续增长,2016年度服务量为2011年度服务量的3倍多,同时纸质地质资料提供利用频次逐年降低。地质资料数字化使网络服务成为最主要的服务方式,2016年全国各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到馆服务量2.4万人次,网站服务量187万次,占年度服务总量99%。
二是提高了地质资料保护水平和服务效率。通过对破损和模糊纸质地质资料的数字化,延长了馆藏珍贵地质资料的保管和使用寿命。依托数字化成果,实现了地质资料在线浏览和信息查询,大大缩短了服务等待时间;对地质灾害的应急响应时间从3天缩短为2个小时,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地震和四川茂县山体垮塌等重大灾害发生时,快速提供应急数字化地质资料包服务。特别是前不久在四川九寨沟县7.0级地质发生后仅35分钟,就快速提取超过300档震区地质资料,在互联网发布了地质资料专享服务,为震后救援、灾情预测、重建等提供应急支持和辅助决策,同时根据现场需求及时进行其他地质资料数据处理,全力支撑应急搜救工作,应急响应速度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三是丰富了地质资料服务产品。为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公众需求,建设1:5万等系列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1:20万等系列水文地质图数据库、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库等各类数据库服务产品,开发格尔木-库尔勒铁路、“西南三江”重要成矿带等专题服务产品;制作了1:5万区域地质图、1:20万区域地质图等系列公开版服务产品;深入分析挖掘数字地质资料历史和档案价值,制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地质矿产史料展、中国首批地质学生毕业百年实习报告展等展览展示服务产品,社会反响强烈,地质资料工作得到广泛宣传。同时开展了定制服务,如为库格线铁路选线集成了基础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等资料,为国家地下水水质监测工程提供了黄河、淮河、海河、长江中下游等地区集成水文地质数据信息,为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和保障民生等重大工程提供了数据支撑。
第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将认真贯彻落实发展新理念,围绕国土资源管理中心工作,以创新精神引领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各项工作,用实际行动迎接十九大的胜利召开。
一是加强体制机制建设。进一步健全体制。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开展试点、总结经验,推进地质资料管理向市县延伸,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建立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机构,构建“部、省、市县”三级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机制、强化地质资料网上汇交监管,建立地质资料汇交诚信体系,建立地质资料信息共享机制,强化社会监督,以公开促监管、以公开促服务,实现地质资料汇交和服务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二是深化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围绕国家战略和国土资源中心工作,进一步挖掘地质资料潜力,开发高质量的地质资料产品,有针对性的积极开展各具特色的定制服务和专题服务;为满足社会公众需求,加大力度推荐地质资料科普服务;加强服务绩效考评等技术标准研究,推进规范化管理和服务。
三是建立“互联网+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新模式。推进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信息资源整合,依托国土资源门户网站和国土资源业务网,建立地质资料资料数据采集、生产、汇交、保管、服务为一体的新型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新模式,建设地质资料信息管理服务系统,支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和地质资料馆机构之间开展跨地区、跨层级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地质资料管理和服务信息共享利用,形成全国统一、动态更新、多级联动、权威发布的地质资料管理和服务体系,为地质资料汇交人和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以上就是关于我国地质资料数字化建设与服务最新成果的通报内容,更详细的成果资料大家可以查阅《全国地质资料数字化建设与服务成果册》和《全国重要钻孔数据库建设成果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