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 人文地质
  • >
  • 在“哆唻咪发嗖拉西”里找寻地质的踪迹——歌声里的地质情怀
在“哆唻咪发嗖拉西”里找寻地质的踪迹——歌声里的地质情怀
2017-08-28 14:19 来源:忠言慧语 编辑:矿材网

 音乐,是一种是直通心灵的艺术。当头脑中那根弦与音乐产生共鸣时,会放射出无限情感、无限玄想。哪怕是身处再狭小的空间里,几个音节神奇的排列组合,也能让人感受到世间万物的低吟浅唱,恣意张扬。


 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最爱的歌。但你可曾听过关于她的歌?


 从尘埃走来,宇宙洪荒;地震火山,褶皱错断,起起落落,沧海桑田,诉说地球喜怒哀乐,演绎生命永恒篇章。


 今天就让我们在歌声里跋山涉水,拨云去雾,拾取地质造化在五线谱上的每一个曼妙瞬间。


 第一篇  歌声里的地质情怀


 第二篇  歌声里的名山大川


 第三篇  歌声里的生命之花


 第一篇  歌声里的地质情怀


 《中国地质学会会歌》


微信图片_20170828142420.jpg

 1903年,鲁迅先生发出了一声哀叹:“无一幅自制之精密地质图……非文明国”。


 那个时候,国外的地质学作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已经诞生了,但我国在地质学领域还处在长夜无歌的状态。眼看着外国的地质学者拿着人家的地质著作走进有着五千年文明的神州大地,东道主的我们却束手无策。


 1909年京师大学堂(现北京大学)创设地质学,之后虽然条件困苦,但几位从海外归来、学有所成的先驱者们开拓拼搏,点燃中国地质科学的火炬。此后成立了地质调查所和地质研究所,开始了地质人才的培养和输送。


 1922年1月,中国地质学会在北京创立,是在中国建立最早的学术团体之一。中国著名地质学家及在华工作的外籍知名学者章鸿钊、翁文灏、王烈、丁文江、李四光等26位学者为发起人,章鸿钊为首任会长。1937年第13届年会通过了以“土中石”、“石中土”、“山中水”、“水中山”为元素创作的会徽。


 1940年,理事会通过了中国地质学会会歌歌词,1941年3月在重庆举行的第17届年会上试唱。歌词用简明的语言阐述了华夏大地深厚的地质史和各个地质年代的特色标的。气势恢宏、掷地有声,宣誓这我中华大地又进入地质新纪元,从此势要踏遍祖国名山,登高一呼“大哉我中华,大哉我中华!”


 《勘探队员之歌》


微信图片_20170828142423.jpg


 20世纪50年代,在毛主席“开发矿业”的号召下,无数热血青年都把“为祖国寻找宝藏”作为人生的理想。就在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局之年——1953年,这首《勘探队员之歌》问世,可谓恰逢其时。这是时代的声音,这是人民的心声。很快,这支具有感召力的歌曲,如同一颗时代的火种,让“火一般的热情”燃烧在新中国的苍茫大地上。丛林中、高原上、悬崖峭壁边、戈壁滩里、矿井下,处处都有地质工作者熠熠发光的身影。


 在和其他劳动者一样,勘探队员是社会中很普通的一个群体,回顾中国地质事业走过的岁月,地质队伍曾经是风雨飘摇、几度沧桑:队伍驻扎在偏远的山区,远离城市,生活闭塞。每找到一座矿山,建造一个城市,就要进行一次迁徙。多少人远离年迈的父母;多少人告别新婚的妻子;多少人舍弃年幼的孩子,常年默默无闻地奔走在祖国的大江南北。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歌曲生动地再现了地质工作者艰苦的工作环境、乐观积极的工作态度以及无私奉献的赤胆忠诚。


 《信天游》


微信图片_20170828142425.jpg


 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连绵起伏,苍茫、恢宏而又深藏着凄然、悲壮;清峻、刚毅而又饱含着沉郁、顿挫。居住在这里的陕北人或多或少都能唱几首,田间地头劳作时,行路时,婚丧嫁娶等各个场合均可听到歌声。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20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千百年来,它以自己的个性默默影响着陕北人的生活习俗,塑造了性格鲜明的高原文化,塑造了苍凉、宏壮而沉郁的独特风格。是历代陕北地方劳动人民最亲近的伴侣,精神、思想、感情的艺术结晶。


 信天游的传唱之境,是一片广漠无垠的黄色高原。陕北黄土高原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面积约9万多平方公里,是在中生代基岩所构成的古地形基础上,覆盖新生代红土和很厚的黄土层,再经流水切割和土壤侵蚀而形成的。基本地貌类型是黄土塬、梁、峁、沟、塬。从区域组成特征看,延安以北地面切割严重,是以峁为主的峁梁沟壑丘陵区,绥德、米脂一带最为典型;延安、延长、延川是以梁为主的梁峁沟壑丘陵区;西部为较大河流的分水岭,多梁状丘陵。延安以南是以塬为主的塬梁沟壑区。


 《保卫黄河》


微信图片_20170828142427.jpg


 《保卫黄河》是大型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的第七章,作为这部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大型音乐作品的精华部分,曾激励鼓舞无数中华儿女英勇抗战奋力反击。全曲以铿锵有力的节奏和短促跳跃的音调。形象地刻画了游击健儿端起土枪、挥动大刀长矛,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英勇奋战的恢弘场景。即便在今天这个和平年代听到,仍会情绪激昂、热血沸腾,由心底升腾起一种民族自豪感。黄河大合唱形象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力量它反映的不是一条河的声音,也不是一个人的声音,而是全民族的怒吼,更是一个时代的号角。


 黄河的孕育、诞生、发展受制于各个地质时期的地质作用,以地壳变动产生的构造运动为外营力,以水文地理条件下本身产生的侵蚀、搬运、堆积为内营力。在成河的历史过程中,运动不息,与时俱进。我们现在看到的黄河,西界巴颜喀拉山,北抵阴山,南至秦岭,东注渤海。流域内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形成自西而东、由高及低三级阶梯。


 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到黄河下游流速减慢,形成利于种植的冲积平原。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名副其实的“母亲河”。 保卫黄河从一定意义上也是保卫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悠悠五千年的华夏文明。


 《外婆的澎湖湾》


微信图片_20170828142430.jpg


 《外婆的澎湖湾》是歌手潘安邦1979年发行专辑里的一首歌,也是他自身成长经历的一个写照。作为一个从小跟着外婆长大的孩子,除了浓浓的祖孙情,那里的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老船长都曾陪伴他童年的点滴成长。“坐在门前的矮墙上一遍遍回想,也是黄昏的沙滩上有着脚印两对半,那是外婆拄着杖将我手轻轻挽,踩着薄暮走向余晖暖暖的澎湖湾。”歌曲以抒怀笔调表达了对儿时家园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勾起了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想。


 澎湖湾位于台湾海峡中流,属于澎湖县。全县由澎湖本岛及周围64个岛屿组成,统称澎湖列岛,总面积为126.86㎞2。是台湾唯一全部以岛屿组成的县。本岛与白沙岛、西屿岛呈环状连接,三岛中间就是著名的澎湖。火山活动与地壳运动共同造就了澎湖精彩的地质景观,海底火山喷发出玄武岩流,经过千百万年海水的侵蚀与岩盘的升降,才形成今日的地貌景观。除有海崖、碎石崖锥构成的海岸之外,也有沙滩或砾石滩。也就是歌中描绘的“白浪逐沙滩,没有椰林醉斜阳,只是一片海蓝蓝”。

上一篇:相约重庆石柱七曜山地质公园 重温经典爱情神话故事

下一篇:在“哆唻咪发嗖拉西”里找寻地质的踪迹——歌声里的名山大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