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来,池州市坚持铁腕治矿、重拳治砂、从严治岸、科技治超、精准治污的“五治行动”,切实保护“山、水、土、气”等特色优势,清除违规采砂场219处、停产整顿矿山155家,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治岸治砂 并非一拆了之而是兼顾发展
长江流经池州162公里,境内十条主要中小河道总长604.6公里,丰富的水域面积造就了这座城市充裕的砂石资源。
曾几何时,池州对这些“黄金水道”却有着说不出的忧愁。“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市场对砂石的需求量急剧上升,以往最为普通的建筑原料,摇身一变成了‘软黄金’。”池州市港行管理局规划建设科科长黄兵说。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违法制砂场和违建码头纷纷冒了出来。
在东至县境内的速平港口,经过整治,系违规搭建的3号码头已经看不出原貌,钢引桥、趸船和吊臂都已拆除清场。截至目前,像拆除违建的3号码头一样,池州市276处采砂场已经清除219处,12座非法码头也已拆除10座。今后2年,池州市将在全市河道管理范围内依法开展禁止在禁采区采砂、禁止无证采砂、清理河道堆砂场专项整治行动,并建立健全河道采砂管理长效机制,实现岸线资源集约化利用模式。
补齐短板 变环境危机为转型机遇
东至县香隅镇香山村,由于多山少田,曾聚集6家矿山企业,当地村民要么外出打工,要么留在家门口当矿工,要么跑运输拉矿料。
“那时候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一年下来没有几天干净日子。”常年跑运输的村民魏红兵说,连当时的路况也糟糕透顶,坑坑洼洼的路面对车子损伤极大,每年仅车辆的保养费就多达2万余元。
对于魏红兵的抱怨,其实村民早有意识,但如果没有这些矿山企业,意味着很多村民面临失业。如何变环境危机为转型机遇,成了池州市上下亟待破解的难题?池州市国土资源局局长付东亚认为,必须推动过剩产能和过度污染企业“关、停、并、转”,但不能用行政命令“一减了之”,而应该多借助市场的力量。
2009年,池州市对香山村的6家矿企进行整合。如今坐落于该村的亿瑞矿业于2016年启动绿色矿山建设,经过短短一年时间,亿瑞矿业投入5200万建起了高20米、宽28米、长500米矿料加工分拣车间,成品库建有地下走廊,可以把石料直接输送至地面桶库进行装车。
“这样不仅有效减少了加工装运过程中的粉尘污染和安全隐患,还大大提高了生产标准。”亿瑞矿业生产总工肖兵说,香山村可开采的矿山资源将近2600多万吨,设计开采年限为22年,创建绿色矿山是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发展问题,作为企业义不容辞拥护执行。
先于亿瑞矿业,东至县尧渡镇的矿企六合华丰早在2014年就着手进行了绿色矿山创建,封闭生产线、硬化道路产地、增加收尘设备和绿化……一系列的治理提升工作,不仅让矿区环境优化了,矿企效益也跟着提升。在开采过的矿区,六合华丰还对剥离裸露在外的山体进行复绿,仅今年一年就种下树苗20万株。
综合治理 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池州集中整治关停了一批对环境影响较大、规模小、开发效益低的矿山,压减矿山数量,控制矿石开采总量。目前,全市现有矿山168家,停产整顿和创建矿山155家,其中17家矿山达到创建标准即将复产。
根据要求,到2020年底,全市矿山在2015年底171家的基础上关停70%,符合整治要求的生产矿山控制在50家以内,在产矿山企业全部要求达到绿色矿山标准。
不仅如此,通过“五治”行动,池州市还开展了“蓝天行动”、“9+1”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并启动了全市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平台建设。通过专项整治,“山、水、土、气”质量明显好转,区域内重点流域水质持续保持稳定,空气质量也持续向好。另外,在治超方面,截至目前,池州市精检超限超载超速货运车辆11496台,处罚车辆725辆,超限超载效率稳定控制在1%以下。
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更是民心之痛,需要铁腕治理。2016年以来,池州市着力开展的“五治”行动,目的就是为环境疗伤、为民生加分。现如今,池州市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环境整治也得到了有效提升,通过铁腕治矿、重拳治砂、从严治岸、科技治超和精准治污,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