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刊文指出,新的战争形态、作战样式,对我军战场环境保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精准的军事地质数据已成为夺取战场主动权的关键要素。因此,贯彻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国家战略,加快军事斗争准备,开展军事地质调查与研究刻不容缓。
军事地质学是一门研究与军事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的交叉学科,是将地质学(包括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知识)应用于军事工程构筑及后勤保障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调查、研究预定战区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包括海洋地质),为设计、筑建工事、筑城障碍物、军用道路、军用桥梁、军用建筑物提供地质资料,勘查有关战略性矿产资源等。
《孙子兵法》中云: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的就是地形、地貌对排兵布阵的影响以及与后勤保障的关系。地质在军事中的独特作用,还表现在可以为军事装备提供原材料与动力。自古至今,从冷武器到热武器以及热核武器,战争就没有离开过矿产资源。因此,对于战略性矿产资源的争夺,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将是国际间冲突的重要导火索之一,并引导着战争的走向,最终决定战争的胜负。
在现代战争条件下,军事地质显得尤其重要。据有关专家分析,随着计算机网络、全球定位、高精度遥感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高精确制导和深穿透炸弹、隐形武器、超高速装备等的运用,现代战争已发展成为陆、海、空、天、电、网等全维度、全时空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展开的多军兵种一体化的显性和隐性战争的有机结合。战争的胜败,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对复杂战场环境的深刻了解和对包括地质信息在内的多元战场空间信息的娴熟运用。
在现代战争全要素的复杂信息数据链中,军事地质成果或者说军事地质信息是立体化、透明化和信息化战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战略筹划、指挥控制、驻屯集结、野战机动等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换句话说,越是现代信息化战争,越要重视收集地质地理空间信息情报,建立海、地、空、天一体化信息数据库;越是高新技术战争,越要关注战场环境,特别是电、磁、重、放等地球物理特征的综合调查,越要重视军事工程选址及建设的水文条件、地质结构等的科学评估。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十分重视战场地质信息收集、储备和运用。当初,日本为发动侵华战争,对中国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地质情报收集。清末时期就形成了所谓的支那地学调查报告;侵华战争中有20多个军事部门与专业队伍对中国各地开展地质调查测绘,掌握的地质信息数据极为缜密与精准,是日本实施军事侵略与资源掠夺的一大帮凶。当今,西方军事强国更是依靠其先进的卫星监控系统和专业的地质调查部门,在全球撒下了收集地质情报信息的天罗地网。英、美等国开展的军事地质工作广泛运用现代大数据、云计算、地理信息系统、卫星与雷达遥感、地质计算与模拟等先进技术,研究领域正从战略战术分析、野外给水保障、地面承载通行、武器装备试验、地质灾害规避、资源获取利用、战场工程建设等传统领域,拓展到自然重电磁环境、核试验与核生化监测监控、战场态势感知和战后生态环境重建,以及地质地球物理武器研试与应用等新兴领域。
无须讳言,我们的军事地质调查起步晚、欠账多,军事地质信息建设滞后、军事地质调查空白较多,专业队伍建设较晚,与美、俄等军事大国相比,尚存在明显差距,不能满足新时期军事行动的需要。而在当前,我国在向新兴大国、世界强国崛起的过程中,正面临着诸多 成长烦恼,面临复杂严峻的安全形势。我国领土、领海与多个国家相邻,存有不少陆地与海洋争议区,查清热点地区的地质背景、资源禀赋、战场环境,确保在领土纷争、边界划界乃至局部战争中,夺取政治外交与军事斗争主动权至关重要。同时,一些国家在我国的边疆寻机滋事,甚至侵入我国境线内,我军戍边固防的任务十分紧迫、非常艰巨,查明边境战场地质环境、加强边海防的防卫管控建设至关重要。
因此,全面搞清地缘战场环境、战场全域环境、作战任务环境、火力运用环境,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立体战场环境保障能力,迫切需要补课赶队、补齐短板,工作任务艰巨繁重。而从现代战争的制胜机理看,信息化战争主要是信息主导、体系支撑、精兵作战、联合制胜,离不开对战场地质环境的认知与利用,掌控地下地质结构、水下地质环境和空间地球物理特征等信息权,已成为新的军事竞争焦点之一。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军事地质工作及其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