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承担的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天然放射性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项目成果报告通过江西省国土资源厅评审,标志着这项全省辐射生态保护领域的基础性、先导性、公益性工作圆满结束。评审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成果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和广泛使用价值的原创性成果,填补了江西省该类工作空白。
该项目成果报告评审会在江西南昌召开,会议邀请了7名省内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放射性地质、地质环境领域的专家对该项目成果报告进行评审。评审专家组认为,该项目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工作方法正确,技术手段合理,质量可靠,资料翔实,成果丰硕,成果报告水平达到优秀。
据悉,该项目由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测试研究中心、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六一大队和江西省核素检测与辐射环境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承担。为全面调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天然放射性核素的分布、辐射水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省级财政出资4546.89万元,于2012年9月启动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天然放射性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项目。调查范围包括南昌、九江、景德镇3市,以及鹰潭、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和鄱阳湖全部湖体在内,面积5.12万平方千米。
经过近5年的精心组织实施,该项目首次采用多方法、多介质、多指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进行了天然放射性环境调查,获得了10.63万组原始数据,首次按介质类型、行政区划、地质体等单元,分别统计了天然放射性核素(指标)背景值和基准值等系列参数,查明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天然放射性环境现状,研究总结了岩石、土壤、水系沉积物、水体、动植物等不同介质238U、226Ra、232Th、40K等放射性核素的区域分布特征,全面评价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天然放射性环境的质量状况,并对区域和重点地区开展了天然放射性生态环境定量评价,建立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天然放射性生态调查评价副样库,整理保存固体介质副样28670件,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资源环境管护、国土空间优化开发、重要城市和人口密集区环境质量改善、生态安全性保障等提供了宝贵的基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