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 人文地质
  • >
  • 百年地学路 几代开山人 我们必须记住的中国的地学先驱们
百年地学路 几代开山人 我们必须记住的中国的地学先驱们
2017-07-27 08:57 来源:忠言慧语 编辑:矿材网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的重要思想,如何来理解呢?首先是“法”的含义,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遵从其法则的意思。按佛教理论,“地、水、火、风”是宇宙的基本元素,人是“地大”为主体,鬼是“风大”为主体。所以,人更应该遵从“地”的法则。这个“地”,简单地说,是指地球自然环境。这个“天”,不仅指形而下学的太阳、月亮、星星,更主要的是指形而上学的“老天爷”。那么,我们究竟要向天地学习什么精神呢?


 一是学习天地忍辱负重的精神

 二是学习天地厚德载物的品格

 三是向大地学习勇往直前的毅力

 四是向大地学习和谐相处的境界

 五是学习苍天博大的胸怀

 六是学习苍天守时的品德

 七是学习苍天做而不语的风格


 我们来自自然、尊重自然、效法自然、回归自然。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要了解自然,就必须要研究自然,这一切的真正到了也只有百年的历史。但就是这短短百年的地学历史,经过几代地学先驱的不懈努力,才形成了系列的地学精神和文化。才有了中国地学今日的辉煌。“百年地学路 几代开山人”。让我们记住这些地学先驱吧:


  1、丁文江


微信图片_20170727090324.jpg



 丁文江,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887年4月13日出生于江苏泰兴县一个书香世家,1911年在格拉斯哥大学获动物学及地质学双学士。1913年,担任工商部矿政司地质科科长,并与章鸿钊等创办农商部地质研究所任所长,1916年他与章鸿钊、翁文灏一起组建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任所长,领导了中国早期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工作;又在该调查所推动了中国新生代、地震、土壤、燃料等研究室的建立。1917年随梁启超赴欧洲考察,并列席巴黎和会,丁文江向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建议聘请美国地质学家葛利普及当时在英留学的李四光到该校任教。1921年任北票煤矿总经理。


 2、翁文灏




微信图片_20170727090329.jpg


 翁文灏(1889—1971),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中国第一本《地质学讲义》的编写者、第一位撰写中国矿产志的中国学者、中国第一张着色全国地质图的编制者、中国第一位考查地震灾害并出版地震专著的学者、第一份《中国矿业纪要》的创办者之一、第一位代表中国出席国际地质会议的地质学者、第一位系统而科学地研究中国山脉的中国学者、第一位对中国煤炭按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类的学者、燕山运动及与之有关的岩浆活动和金属矿床形成理论的首创者、开发中国第一个油田的组织领导者。


 3、章鸿钊




微信图片_20170727090332.jpg


微信图片_20170727090336.jpg


 章鸿钊 (1877—1951),汉族,浙江吴兴人,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地质科学史专家,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字演群,1877年3月11日生于浙江吴兴县,1951年9月6日卒于南京。中国近代地质学奠基人之一。创办了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地质讲习班),为我国培育了第一批地质学家,其中许多人成为我国早期地质工作的主力。他从近代地质科学角度研究了中国古籍中有关古生物、矿物、岩石和地质矿产等方面的知识,撰写《三灵解》、《石雅》、《古矿录》等著作,开我国地质科学史研究之先河,具有广泛影响。参与筹建中国地质学会,并任首届会长,为我国地质界一代宗师。


 4、谢家荣




微信图片_20170727090343.jpg


 谢家荣,1903年出生上海。1916年毕业于农商部地质研究所,1920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地质系硕士。著名地质学家、矿床学家、地质教育家。是中国第一代地质学家之一。在基础地质科学与应用诸多领域都有建树,是中国矿床学的主要奠基人。领导了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是中国经济地质事业的主要开拓者。曾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任教,曾创办南京地质探矿专科学校,培养了几代人才。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文革”中因不堪受造反派批斗冲击,于1966年8月14日在北京自杀谢世。


 5、叶良辅


微信图片_20170727090348.jpg




 叶良辅,字左之,杭州人。1894年8月1日出生于杭州。是我国早期的地质学家、岩石学家。1913年叶良辅考入工商部地质研究所学习地质,1916年毕业后,进入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任调查员。1920年留学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1922年回国,仍在地质调查所工作,后兼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1927年任广州中山大学地质系主任,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49年5月杭州解放,他任浙江大学地理系系主任,不幸于同年 9月14日病逝。


 6、谭锡畴


微信图片_20170727090351.jpg




 谭锡畴,字寿田,1892年12月28日生于河北省吴桥县梁集村,1952年逝世。我国第一批地质学家之一。于1916年夏毕业于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后和同班同学叶良辅、谢家荣、李学清、朱庭祜、李捷、王竹泉、刘季辰等一起进了地质调查所任调查员,在我国许多省区从事过最早的区域地质矿产调查 ,尤其是山东白垩纪地层古生物调查(最早发现我国的恐龙化石)、四川西康地质矿产调查具有开创性意义。主编我国最早的3幅1:100万地质图中的北京—济南幅、南京—开封幅。对资兴煤矿、易门铁矿等的开发经营有重大贡献。在北京大学、北洋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云南大学等校任教,培养了大批人才。


 7、黄汲清




微信图片_20170727090355.jpg



 黄汲清(1904 03.30 - 1995 03.22),1904年3月30日出生于四川省仁寿县。1921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预科,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5年获瑞士浓霞台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历任西南地质局局长,石油地质局总工程师,中国地质科学院名誉院长等职。1995年3月22日卒于北京。大地构造学家、地层古生物学家、石油地质学家。首次系统划分中国主要构造单元和大地构造旋回,主编第一张《1:300万中国地质图》和14幅《1:100万国际分幅地质图》,进一步开拓了中国地质图制图事业。创建多旋回构造运动说,进而将多旋回说与板块构造相结合,建立板块多旋回开合手风琴式运动模式,开拓大地构造研究新途径。提出陆相生油论,具体部署、指导中国石油天然气地质普查勘探,为我国油气资源的重大突破,为大庆等一系列大油气田的发现做出了杰出贡献。他言传身教,为我国培育出大批优秀地质学家。


 8、卢衍豪


微信图片_20170727090358.jpg



 卢衍豪(1913 04.14 - 2000 02.20),1913年4月16日 出生于福建省永定县坎市村。1933年,考取北京大学,专攻地质学。2000年2月20日 病逝于南京。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他是中国地层与古生物学界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专家。他的《中国的三叶虫》、《中国的寒武系》、《中国的寒武—奥陶系界线及其附近的化石带》等重要著作是中国三叶虫古生物学、下古生界地层学(特别是寒武纪地层学及寒武——奥陶系界线划分研究)之奠基性经典。他提出的“生物—环境控制论”对中国和世界寒武—奥陶纪的动物群分布规律和岩相古地理研究,以及沉积矿产预测都有重要指导意义。在中国最早发表关于轮藻化石的论文,为微体古生物学研究的先驱。


 9、葛利普


微信图片_20170727090401.jpg



 葛利普(Amadeus William Grabau)(1870-1946),德裔美国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葛利普是一专多能的地质学家,他一生发表近300种学术著作,内容涉及古生物学、古人类学、地层学、地史学、古地理学、地貌学、生态学、矿物学、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石油地质学等方面。1898、1900年获哈佛大学理学硕士、博士学位。 1901年任哥伦比亚大学任正教授。1910年曾考察欧洲各国地质。1920年应聘到中国,任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古生物室主任,兼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教授。1929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通讯研究员。1934年任北京大学地质系系主任。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他被侵华日军送进北平集中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恢复自由。1946年3月20日在北平病逝。


 10、安特生


微信图片_20170727090404.jpg



 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1874.7.3~1960.10.29】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 。1874年出生于瑞典的Kinsta。1901年取得乌普萨拉大学地质学博士学位。他先后两次参加了南极考察活动,使其成为名噪一时的地质学家。主编和编写了《世界铁矿资源》和《世界煤矿资源》两本调查集。安特生曾任万国地质学会秘书长,1914年受聘任中国北洋政府农商部矿政顾问,在中国从事地质调查和古生物化石采集。《中国的铁矿和铁矿工业》和《华北马兰台地》两部调查报告是在这段时间完成的。1916年安特生先生把精力放在了对古生物化石的收集和整理研究上。 1921年发掘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发现仰韶文化,揭开中国田野考古工作的序幕。后到甘肃、青海进行考古调查,发现遗址近50处。他对周口店化石地点的调查,促成了后来北京人遗址的发现。归国后任远东古物博物馆馆长。著有《中国远古之文化》(1923)、《中国史前史研究》(1934)等。1960年逝世,享年86岁。


微信图片_20170727090408.jpg


上一篇:地质文化: 乡土文化的地学背景

下一篇:地球物质大循环: 资源与可以用来进行地学旅游的资源